2020年12月19日19點,北京單向空間·大悅城店迎來諾貝爾文學獎桂冠作家多麗絲·萊辛的「短篇小說世界」。她的兩部短篇小說代表作《到十九號房間去》和《對傑克·奧克尼的考驗》於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作為萊辛優秀的寫作同行,嘉賓文珍、鄧安慶同樣深諳短篇小說寫作的幽微。他們懷著對萊辛由衷的熱愛與敬佩,與在場數十位讀者在接下來的兩小時裡暢談了萊辛的短篇小說創作。
對談伊始,兩位嘉賓首先跟讀者分享了萊辛之於其他作家,其自身所具有的獨特性。文珍從自身的閱讀體驗出發,講到寫短篇的萊辛跟印象中很晦澀、非常難以進入的、剛開始就有點拒斥的她很不一樣,肯定短篇小說是她特別正確的打開方式。讀完她的短篇,讀者會感受到萊辛的火熱與極強的同理心。無論是現實生活,還是小說世界,萊辛總在自我逼問,可以為這個世界變得更好做點什麼。鄧安慶則從萊辛的成長經歷和人生軌跡入手,提到萊辛非常廣闊的世界性視野,並藉由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中所述之萊辛,指出萊辛有一個非常大的特點就是清晰,兩部短篇小說裡面寫了各種各樣的人物,各種各樣的事件,都是以非常清晰、有力的筆觸寫的。
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1919—2013)
接著,兩位嘉賓就本次活動的主標題「另外那個女人」這一同名篇目,從十分豐富的閱讀視角予以了個性化解讀。文珍稱《另外那個女人》是《到十九號房間去》這部小說集中她最喜歡的一篇。故事中那個叫羅絲的女性先是死了母親,後來拒絕了既定的未婚夫,而後在經歷倫敦遭轟炸、痛失家園與父親的情況下經歷愛情的甜蜜與不完滿。文珍發現,這個有多重反轉的故事跟萊辛本人在戰時的狀態最為接近,女主人公羅絲的情感經歷也有非常多萊辛自傳的影子……當然故事可能是好多事的疊加,一個人是許多個生活中原型的疊加,取自真實的血肉,但並非照搬生活」。她說,萊辛曾坦陳「我不斷會把愛情讓位於寫作」;認為萊辛之所以能如此真切地寫出兩性之間的感受,是因為她首先是非常懂得愛、也需要愛的人。文珍特別提到故事中那個非常真實,甚至有點兒打動人的浪子式的男性角色,說到女性對男性的溫柔反讓男性避而遠之,這反映出人類關係中,約定俗成的婚姻關係的荒謬正在於它是反人性的,人經常無法忍受一成不變的、一眼看得到頭的關係。鄧安慶則接文珍提及的男性對女性溫柔所持態度這一話題,指出厲害的女作家寫的男人都有一種相似的地方,就是男人在裡面是一個坍塌式的存在;她們的故事生動地呈現了這樣一個經典母體,即「男人在面對窒息的溫柔時,總感覺想逃離,卻又心懷內疚。」從《另外那個女人》中,文珍透過羅絲這一角色,點出女人的「女兒性」「妻性」和「母性」,道出萊辛的這個人物是要在一個廢墟的世界重塑一個秩序,是更本能的、可以戰勝所謂的賢妻良母角色的更真實的「人」。深受文珍觀點的啟發,鄧安慶頓悟到現實中和小說中的一個男性特點,即「男人在希望得到女人原諒時,會展露出一個天真的小男孩的樣子;在做錯事尋求原諒時,會感覺在女性母性的目光注視之下,自身得到一種淨化」。兩位嘉賓在故事之外,提供了非常寶貴的兩性解讀視角。
文珍
作家。已出版小說集《夜的女釆摘員》《柒》《我們夜裡在美術館談戀愛》《十一味愛》,散文集《三四越界》,詩集《鯨魚破冰》。歷獲老舍文學獎、十月文學獎、上海文學獎、山花雙年獎、華語青年作家獎、華語文學傳媒最具潛力新人獎等。
被問及最為喜歡和驚喜的篇目,鄧安慶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天堂裡上帝的眼睛》。這個講述一對英國夫婦或稱情侶在二戰六年後去一個德國村莊——戰勝國的國民去戰敗國的村子——旅遊的故事所捕捉到的兩國國民的內心情緒,讓他覺得就像你睡在床上,總感覺下面有什麼東西扎著你,你仔細摸摸又沒有,但是一躺下去又扎著你,就那種很細很細的扎人的東西,那些東西是隱藏在厚厚的棉被之下的東西,但是能感受到。同時,同為寫作者,他體會到萊辛寫作這個故事時可能會有的艱澀時刻,以及為順利推進故事,萊辛可能有過的愁苦與興奮,這種感同身受的閱讀體驗讓他更為珍視這個故事。文珍則選擇了《戀愛的習慣》一篇,她感動於一個女性作家對另外一個性別的理解,萊辛在故事中所展現的平等、理解和溫柔到現在看起來都是很前衛的一種女性主義的觀點;此外,故事裡還是有一種相信,相信兩性溝通是可能達到的,這個理解是可能發生的。
面對「萊辛如何看待貓」和「從《穿過巖洞》故事,談談少年時代對一個作家的寫作有著怎樣的影響」,兩位嘉賓分別給出了極為動人的回答。愛貓人士文珍實實在在感受到萊辛對貓的感情,看出萊辛之所以把貓「寫得這麼活靈活現,寫得這麼獨立、這麼美麗,寫成跟人平等的生命體」,是因為她具有很多跟貓相處的生活經驗,同時萊辛也不會或卑或亢,而是對讀者始終保持了足夠的信任,對世界、物種採取了一種平視的目光。鄧安慶回憶,《穿過巖洞》是他上大學時接觸的第一個萊辛的短篇。這個以小男孩的視角寫的故事跟萊辛其他小說很不一樣,是她較為罕見的一類視角。故事本身特別簡單,小男孩為了跟陌生夥伴較勁,不斷練習海底憋氣,努力穿過海裡巖洞。由此,他點出,「少年時代最大的魅力就在於我需要命名這個世界,我需要讓這個世界在我腦海中建構成我自己想像的一個樣子。」在此過程中,少年「內心得到最大的滿足,這是大人無法體會到的東西,這個時候這個世界是有光的,我覺得少年是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於此,就是我自己創造了我所想要的世界,我自己的喜悅只有我自己知道。」同時,無力表達內心的惆悵和無人分享喜悅的孤獨也是特別動人的。
鄧安慶
作家,1984 年生,湖北武穴人。已出版《紙上王國》《柔軟的距離》《山中的糖果》《我認識了一個索馬利亞海盜》《望花》《天邊一星子》等書,有部分作品曾被翻譯成英、意、西、丹麥等多國語言。
此外,兩位嘉賓還提到萊辛旺盛的創作生命力與文學創作的廣闊與不設限、萊辛筆下婚姻中的男性與女性形象,以及萊辛與中國作家,如張愛玲、王安憶,在寫作手法與寫作風格等方面的有趣對比。在面對最後一個問題「單純從閱讀快感的角度為讀者推薦一個萊辛的入門短篇」時,鄧安慶依舊選擇了他已經安利了好幾位朋友的《天堂裡上帝的眼睛》,文珍則認為這兩部短篇集中的任何一篇都有可能打動讀者,希望由讀者自己去發現。
對談後是熱烈的讀者交流環節。兩位嘉賓先是就讀者對於《到十九號房間去》的同名篇目所提出的問題做出細緻回答,接著就「近年來女性主義寫作是否被過多提及」以及「天分和勤奮,對作家的寫作哪個更重要」兩個問題給出精彩作答。文珍從身邊以及近十年來女性所處的現實和網絡環境談起,指出女性主義寫作對於提高整個社會對女性處境的認知及切實改善其處境所具有的嚴峻的現實意義。她清楚地表明,女性主義寫作不是「要特權」,而是「雙方都要發出自己聲音」;不是在強調兩性的「對抗性」,而是「我承認我的女性視角,我承認我受限於我的性別,男性也同樣受限於他們的性別,這樣才有對話的可能。」她注意到萊辛寫於上世紀的那些深度刻畫兩性關係的作品,如今依然會有人覺得被冒犯,也說明女性主義寫作並非「時髦的熱詞」,而是的確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來推動實現兩性的平等對話。鄧安慶從自身的寫作經歷出發,說明寫作者除了天分這個先決條件外,「要有非常辛苦的勞動」,寫作中很細微的感受一定要從長期的訓練過程中才能得到。他藉由《穿過巖洞》這個故事裡小男孩長時間默默練習憋氣,最後成功穿過海中巖洞的經歷,指出寫作是一個「孤獨但飽滿的過程」。滿懷虔誠地熱愛寫作的他說,寫作就是穿過巖洞,浮出海面,看到藍天的過程。
活動開始前,有讀者發問多麗絲·萊辛來北京了麼?應該有不少人跟這位讀者一樣,內心始終覺得萊辛從未離開,即便事實上她去世至今已七年有餘。相信只要人類不滅,萊辛和那些偉大的文學傳統上同樣傑出的文學巨匠們就會因他們的作品而永遠與我們同在。唯願更多的讀者通過萊辛的短篇小說,走進萊辛的豐富世界。這位「年輕而睿智、年老而叛逆」的小說家在過去的歲月裡溫暖過也激怒過全世界的人們,並將繼續引領我們走向未來。
《到十九號房間去》為多麗絲·萊辛短篇代表作Ⅱ,國內首次譯介,含十九篇作品,寫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四十餘年間。萊辛道出人際關係中的激情與困惑,在冷靜地剖解日常中,豎起一面鏡子,便於人們對鏡自照。
《到十九號房間去》由諾獎作家萊辛本人親自選目,書中的19篇故事曾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在全世界發行。其中,《穿過巖洞》等篇目被收入很多作品集;《戀愛的習慣》《男人之間》《樓頂上的女人》等被拍成電視電影;《不願意上短名單的女人》將男性對女性的PUA展示得淋漓盡致,贏得了包括男性讀者在內的眾多讀者喜歡;著名的《另外那個女人》《到十九號房間去》則展示了萊辛極高的敘事技巧,深刻挖掘了男性和女性,尤其是女性的內心;《天堂裡上帝的眼睛》聚焦二戰結束的六年後,作為戰勝國英國的國民去戰敗國德國的一個村子旅遊的所見所聞及所思所感;《最終,我是如何丟掉了我的心》是萊辛最喜歡的作品之一。
本書特別收錄萊辛專門撰寫的前言、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及萊辛受獎詞,極大地方便讀者對作家本人及作品本身有更深入的了解。
另有短篇代表作《對傑克·奧克尼的考驗》。
[英]多麗絲·萊辛 著
裘因 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年9月
《對傑克·奧克尼的考驗》為多麗絲·萊辛短篇代表作,國內首次譯介,含十九篇作品。書中,有位年邁的寡婦,與貓相依為命;有兩樁中產階級自由派婚姻,共享一個驚人秘密;有位出身於工人階級的漂亮姑娘,面對婚姻不知該選愛情還是麵包;有位不再年輕的女演員,第一次墜入愛河卻只能藉助舞臺表演傾訴情感;有位理性主義政治家,父親去世後,轉而向宗教尋求安慰;有夥外星人千萬百計想告訴地球人即將發生的滅頂之災;有個雪人對人類社會的溫暖無限嚮往,卻不知危險迫近……萊辛在這一本書裡,涉及多種多樣的主題和群體,捕捉到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所昭示的真相,讓無法言說或羞於言說之意得以表達,展現了獨到的洞察力、智慧和悲憫。
在多麗絲·萊辛近八十年的文字生涯中,她寫過長篇、短篇、散文、回憶錄、劇作等多類文學作品;在《對傑克·奧克尼的考驗》這一部短篇集中,讀者可以一併領略寫傳統小說的萊辛、寫散文的萊辛和寫科幻小說的萊辛,體會到萊辛這般偉大的作家那如萬花筒般的文字魅力與思想閃光。
原標題:《短篇小說是多麗絲·萊辛特別正確的打開方式》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