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又合作拍了部臺劇。
走的還是近期臺劇多的社會、懸疑的類型劇套路。
此類型中,前有大爆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後還有《罪夢者》、《噬罪者》。
雖然水平不一,但是臺劇對此類社會題材的熱衷倒是顯而易見,而且確實挺敢拍的,尺度挺大,不缺話題度。
今天這部是有關被害者的故事。
《誰是被害者》
製作方面,雖然寫著「Netflix原創作品」,但是和《罪夢者》不同的是,Netflix並未全程參與《誰是被害者》的製作,臺灣主創團隊能更自如的拍攝發揮。
之前的《罪夢者》曾飽受吐槽不接地氣,在《誰是被害者》裡就沒有這個問題,警員辦案的日常,記者跑新聞搶獨家、各種邊緣家庭的處境等等,場景設置都很寫實。
主演張孝全、許瑋甯,還有特別出演的林心如。
林心如的這個角色實在亮點,一改大眾印象,演起了有點偏執、歇斯底裡的瘋子。
但不是全程暴走,而是靠一些微表情讓觀眾心裡發毛,有木訥到憤怒、發瘋的情緒轉變,挺帶感。
《誰是被害者》圍繞一起連環命案展開,血腥畫面自然少不了,劇的開頭就很友好地打出友情提醒:建議酌情觀賞。
看到這句話,我心想本人觀影二十餘載,什麼沒見過,實在低估我了。
但是沒想到,開場就是暴擊,你們這個劇組有必要把道具做的這麼真實嗎,還直往我眼前懟......?
第一起命案是過氣女明星自殺溶屍案。
怕大家被嚇到,和諧一下只露半截劇照:
死者是一名過氣女明星蘇可芸,事發前正在準備她的新專輯,卻選擇以這樣的慘狀自殺在酒店浴缸裡。
雖然過氣,還是引起了軒然大波。
但兩位主角察覺出了案件不對勁的地方。
男主方毅任,一名鑑識人員。
他在溶屍案的命案現場發現了自己失蹤女兒的痕跡,為了保護、找到女兒,他選擇隱瞞線索獨自調查。
女主徐海茵,社會線記者。
有點人脈,又八面玲瓏,用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得出了一個大膽的推理,並找到了方毅任女兒牽扯在案件裡的可能性。
兩人於是開始合作調查,分享對方的信息。
這兩個主角的性格很有意思。
方毅任患有阿斯伯格症候群,雖然業務能力強大,但是個性非常古怪,基本無法與人相處,也因此妻兒都離開了自己。
而他自己也沒什么正常感情,決絕的不去聯絡她們,認為這才是對母女好的方式。
個性怪異如此,所以劇中經常能看到他一頓砸方向盤,大哄大叫。
徐海茵則與他完全相反,身為記者,每天都要和各種人交流。她也練出了一身經驗,面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招,演技相當了得。
為了套情報,接近受害者家屬之前,她駕輕熟路地滴了眼藥水,再配上一臉傷心的樣子,誰看了美女紅眼眶不放下戒備心呢:
雖然性格有碰撞,兩人合作辦案卻是智商在線。
他們通過分享,拼湊出來的案件信息是:溶屍案的死者並不是蘇可芸,而是一名男生。
通過暗中調查,他們發現這個裝成蘇可芸死去的男生其實是一名飽受歧視的跨性別患者,最後選擇了以女性的身份轟轟烈烈地死去。
蘇可芸的遺願則是自己的新專輯能夠被報導,在「假蘇可芸」死亡後,她的願望自然完成了,個人新聞成為社會話題被反覆報導。
而心願達成後,她也死了。
是以另外一個身份,選擇把自己燒死在藥廠裡,這起焚屍案自然也有牽扯出了新的遺願,新的人物。
但是這樣有預謀的、連續性的、互相完成遺願的自殺案件,顯然還是存在一個幕後的黑手將他們串聯在一起的。
確實,案件中其實存在「兇手」,兇手其實在幫助他們完成遺願然後殺了他們,從這裡不難看出,兇手或許是在自己實行自己的正義,讓這些窮途末路的邊緣人走向有意義、盛大的死亡。
至於兇手的身份就留個懸念吧。
不論是不被理解的跨性別患者、被媒體誤解的過氣女星、被大企業壓榨且拋棄的普通職員、活在陰影底下的盲人藝術家......這些命案裡的「被害者」都是來自社會的邊緣人物,而他們選擇自殺的原因也令人無比唏噓。
雖然是自殺而死,但是他們確實也是生活裡的被害者,在不被理解、不見天日與希望的絕境中走向了死亡。
他們協議好了自殺,用這樣的方式完成生命最後的一股勁反抗:成為自己,大吼出自己的聲音。
本劇的製作人說:鑑識科學有一句話是,生前沒有人在乎你是誰,當人死後,卻拼命用各種方法查出你是誰,可惜並且傷心的點在於,人已經死了。
為這些小人物發聲,即是本片的意圖所在。
回到片名的立意,到底誰是被害者?
在死亡和真正的傷害暴露在大眾的面前,其實或許很多經過我們身邊的過路人;那些不被媒體在意;被家人拋棄、傷害;被社會抹去、無視、歧視的邊緣人,已經是被害者了,只是我們不曾在意過。
隨著劇情深入,你會發現這其實是一部以社會底層為基底、針砭社會的類型片。
案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展現了各種社會人的群像,引起大家對他們的關注、思考。
當然,這種走向也與很多人初看這劇的預想不同,評分高開低走也很能理解。
劇集的社會性和教育意義有了,但是懸疑不足,推理本身也沒什麼令人驚喜的地方。
連環自殺的謎題在開始就被解了出來,後面就是順應應有的套路發展,很明顯的在開始就告訴你,我們在為邊緣人發聲。
所以,除了做的逼真到噁心的道具,劇集的其它內容就調動不起更大的刺激性(是刺激不是感動),包括最終boss的出場也沒有讓人感到應有的牌面。
本來,我開頭看到溶屍案這樣的刺激場面覺得會來點硬核的大動作,但本質還是回到了「社會問題」人文片。
不是說不好,而是因為最近這類型的臺劇很多,展現群像多,涉及的問題多,但深度其實並不足,沒有更多新的觀點,也是本劇後期被不少觀眾詬病的一點。
所以,社會話題不是萬能藥。
並不是貼上了這個tag就能以輕鬆以深度、人性之類的詞彙取勝了。
畢竟這些其實是大眾經常討論的問題,社會版頭條下面的新聞評論到處都是這些討論,就看你敢不敢拍了。
比如之前說過的《噬罪者》一劇,以殺人犯出獄之後為故事主線,討論了犯罪者在出獄之後面臨的各種難題,劇的主旨是痛恨罪惡,給重新做人的罪犯——即「更生人」一次機會。
但是男主其實是為了幫弟弟頂罪才背上了殺人犯的罪名,因為他本身不是殺人犯。本身這個話題就很禁忌,加上對這個話題的切入度不夠,更無法讓人產生更多、更深的同理心。
而做的好的比如有《想見你》,通過劇情層層鋪開,純愛、校園、懸疑又穿越,要素過多。
到了最後,我們拆開那個小小的禮物盒,才發現這是一個擁抱青少年,鼓勵他們接受自己的故事,等到我們拆開這份「心靈雞湯」的時候,早已經陷入了這個故事當中,因此對主角們有了更深的理解。
所以,看一部劇,最後還是得看劇情。
如果《誰是被害者》能在懸疑劇情和立意這兩方面平衡的更好,會更值得推薦,對於之後的類型臺劇也同樣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