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很多非常知名的思想家、科學家、哲學家終身未婚,或許在基因上,發生了變異,產生了「生殖隔離」的中間狀態—— 淺生殖隔離。
歷史上,幾乎所有知名思想家、科學家、哲學家都是終生未娶,如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老子,西方的柏拉圖、薩特、笛卡爾、萊布尼茨、斯賓諾莎、洛克、康德、休謨、帕斯卡、託馬斯 阿奎那、梭羅、尼採,還有至今為止最偉大的科學家牛頓。另外其他即使有的結婚的,他們的後代也會有各種各樣的「怪病」,智力在遺傳上有退化現象、嚴重的精神疾病等等。
所有終身未婚的偉人,無論是哲學家、還是科學家,或者音樂家、繪畫家,都是深度思考型的人,深思使人獨立,也容易造成獨立的最高境界-未婚,浮在表面的現象都可以成為談資,這裡面應該有更本質的原因。老子、孔子、孟子,以及牛頓、達文西、梵谷、貝多芬、哥白尼、笛卡爾、諾貝爾。。。這是一連串的偉大名字的證明,現象並非無緣無故產生。下面文字純屬猜想,可信可不信,只是一種新思考的引發。
歷史上很多非常知名的思想家、科學家、哲學家終身未婚,或許在基因上,發生了變異,產生了「生殖隔離」。
這聽起來感覺不可思議!我認為,人類的抽象意識,源自海量感應信息的系統性相變,是一種病態的感應意識,當然也可以認為是感應意識的進化。抽象意識,本質還是感應信息,只不過是「病態化」的、是「誤判」的感應信息,之所以「誤判」,是因為海量感應信息之間的相互作用。抽象能力超過普通人的,病態越嚴重。
在動物界,基因變異者往往很難獲得異性,甚至會發生「生殖隔離」;對於人來說,人類認知可以說是基因信息的升級版,同樣的,超常的抽象思維,相當於基因變異,也很難獲得異性。雖然人類之間並沒有「生殖隔離」現象,但有沒有可能是處於一種正通向「生殖隔離」的中間狀態中,或者稱之為「淺生殖隔離」
生殖隔離,實際上是生命基因複製變異過程中,確保物種穩定性的一種「自然穩定器」。生殖隔離指由於各方面的原因,使親緣關係接近的類群之間在自然條件下不交配,或者即使能交配也不能產生後代或不能產生可育性後代的隔離機制。
現代進化論認為,物種形成大致要經過3個階段:1)由於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和基因重組,使種群中產生可遺傳的變異;2)自然選擇等因素作用於可遺傳的變異,使種群的遺傳結構(基因型頻率和基因頻率)發生了適應性的改變;3)不同種群由於地理隔離和生態隔離而加深了性狀分歧,逐漸形成亞種,一旦出現了生殖隔離,亞種就變成了新種。
1942年,恩斯特·邁爾用一個新的物種定義對此做出了解答。他提出,物種內的種群通過地理、飼養等方式隔離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將通過自然選擇或基因漂移逐漸演變成新物種。而新物種的產生,則由當初的地理隔離演化為生殖隔離作為標誌。
經典的生物模型中,一條大河阻隔了河對岸兩個兔群的基因交流,由此形成了長久的地理隔離,進而造成生殖隔離,產生兩個物種。通常認為,這是種群中發生遷徙,或自然災害等地理變動所致。
地球上所有人類並沒有產生生殖隔離,人類沒有產生隔離的主要原因:現在進化論對於人類是非洲起源還是各地區起源的說法不一,但比較統一的認為所有人類都為智人的後代,而智人的出現通常認為是在大約20萬年前。這個時間是足以形成生殖隔離了,但不同膚種之間並不是徹底停止了基因交流。所以並沒有表現出生殖隔離。
20世紀70年代,人們從非洲剛果地區捕獲了一隻名為奧利弗的黑猩猩,後來,在南非,動物訓練師弗蘭克和珍妮特·伯格,獲得了這隻黑猩猩,人們很快發現這隻黑猩猩與別的黑猩猩有很大的不同,頭部與胸部的毛髮很少,臉部的輪廓與黑猩猩不同,而與人類有很大的相似性,更重要的是,科學家發現奧利弗習慣於直立行走,而不是像其它黑猩猩那樣用四肢行走。奧利弗黑猩猩與其它黑猩猩的不同之處,還在於,它對雌性黑猩猩並無多少興趣,反而願意與人類待在一起。
對西方思想有巨大影響的柏拉圖是終生未婚,柏拉圖最偉大的地方不是他的學術成就,而是他創辦了柏拉圖學園,而柏拉圖學園持續時間將近1000年,為整個歐洲後來的科學、技術、經濟、政治都打下了最關鍵、最深厚的基礎。另外一個偉大人物牛頓,終生未婚,他將全部心血集中於學術和宗教研究,成為有史以來人類最偉大的科學家。萊布尼茨一生沒有結婚,沒有在大學當教授,他平時從不進教堂,是什麼也不信的人。諾貝爾一輩子最大的功績不是發明了炸藥,而是設置了這樣一個獎,這使得後世所有的偉大科學家、文學家及和平使者都籠罩在了他的光環之下。
即使是愛因斯坦,婚姻也並不如意。1989年2月14號,情人節,愛因斯坦和第一任妻子米列娃離婚了。愛因斯坦一生中結過兩次婚,婚姻對他來說其實並不如意,為了離婚,他把諾貝爾獎金全部贈送給了第一任妻子,離婚給他們倆帶來的創傷肯定遠比金錢遠比金錢大得多。
愛因斯坦的大兒子漢斯.阿爾伯特是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的水利工程教授,他又有三個孩子,大兒子伯恩哈德·凱撒·愛因斯坦是一名物理學家,二兒子Klaus Martin (1932–1938),以及養女。伯恩哈德·凱撒·愛因斯坦有五個孩子,其中最小的孩子成為了一名醫生。漢斯隨父親於1938年前往美國,後來,他成為一名水力工程學教授;1947年到1971年,漢斯一直在美國著名學府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1973年,漢斯因心臟病發作病逝,享年69歲。
小兒子愛德華·愛因斯坦(Eduard Einstein)。1933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離開歐洲後,愛德華繼續留在瑞士,父子倆從此基本沒再見過面。父母分居時,他只有4歲;他9 歲時,父母離異。愛德華長大後,愛德華頗有音樂天分,鋼琴彈得很好。讀大學時選擇了醫學,希望日後成為一名精神病專家,刻苦地鑽研醫學和精神病學 。可惜小兒子在讀大學不久就患了精神分裂症,這個想當精神病專家的人此後的大部分時間都將在精神病院度過。愛德華的精神病可能遺傳於他的母親,因為米列娃性格陰鬱精神沮喪,而她的妹妹精神也有問題。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得知後特地前去探望,對孩子所遭受的疾病折磨深感痛苦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第二任妻子後來寫道:「愛因斯坦探望兒子後,內心非常難過。他比任何人都無法接受這個事實。雖然他表面上裝得非常堅強,毫不在乎,心中卻埋藏著巨大的痛苦。這件事對他的打擊實在是太大了。」
孔子曾經說過「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孔子的婚姻狀況究竟如何,《論語》當然沒有記錄孔子庸常的婚姻生活,但透露出孔子的生活狀態是「食不語,寢不言」。這其實也是孔子婚姻疲勞的寫照。一個男人天天與他的女人四目相對,卻不願說話,不想說話,不肯說話,最後孔子和妻子以離婚結束。
生殖隔離的影響因素很複雜。有的生物可能1000年就形成了生殖隔離,但有的生物卻從沒有生殖隔離!在動物界,基因變異者往往很難獲得異性,或者有可能也正處於「淺生殖隔離狀態」。對於人來說,人類認知可以說是基因信息的升級版,同樣的,超常的抽象思維,相當於基因變異,也很難獲得異性,也可能是淺生殖隔離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