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案一:
患者: 胡某某,女,13個月大,家住鹽城市第一小學,就診日期為2009年8月20日。
患者父母陳述:這個女兒出生一個月就發熱,至今都是在某某大醫院長大的,在家的日子反而較短,總是發熱,不肯吃飯。
檢查:患兒精神萎靡,面色與皮膚咣白,被父親抱在懷裡,毫無支撐力,垂頭掛腿,皮內肌肉鬆空,體溫37.4℃,耳朵有點涼,尾骨處發涼,無淋巴結腫大,體重8.5千克,比正常兒童少3.5千克,體重偏輕約30%。
初診:變蒸壓抑症 (自命名) 。
應對措施和效果:
令其回家, 停用抗生素和退熱藥,讓寶寶熱度上升,堅持2-3天。熱退後服「四君子湯」(小劑量)中藥方劑,當茶飲30天,用以恢復元氣。30天後,患兒被父母攙著走到醫生面前,如同換了一人,神態清醒,活動自如,雙目有神(以前從未下地走過步),復稱體重12.3千克,比一個月前增重3.8千克,完全恢復了應有的體重。
醫案二:
患者:趙某,男,3歲,家住江蘇省鎮江市江蘇大學,就診日期為2014年4月5日。
患者父母陳述:寶寶發熱7-8天了,到醫院治療後,溫度就下來了,可是回到家溫度又會上升,如此反覆多次,就想換中醫看看。
檢查:患兒精神略差,生長狀況一般,皮膚有點松,耳朵後面有點涼,尾骨處有點涼,淋巴不腫大。
初診:階段性生理熱(自命名)。
應對措施和效果:
回家觀察兩天,餵些溫開水,如有特殊情況出現,及時來複查。兩天後的中午,患兒家長來電,寶寶熱退了,恢復如初!
醫案剖析:
幼兒發燒是常見問題,一周要去兩趟醫院也是常事,在醫院裡掛水使溫度降下來,到家又發熱,如此循環重複,血象也不高,溫度常在37.5℃至39℃之間,反覆發熱,反覆治療。發燒就像魔鬼一樣纏在小孩身上,醫生也干著急,只好見熱退熱,患兒家長更是揪心,病急亂投醫,憂心忡忡。醫院換了一家又家,孩子被治得食慾減退、不肯吃飯,久而久之,營養失衡,肌肉鬆空,精神萎靡,失去孩子活潑好動的天性與本能。
幼兒這種查不出原因的發熱,叫做「變蒸期發熱」,是生長臟腑、充實氣血、增長智慧,身體內發生巨變和飛躍的生理規律。「變蒸」學說是西晉時期的中醫大家王叔和提出來的,他明確指出「…腑屬陽,以配陽卦三十二;髒屬陰,以配陰卦三十二。取其一髒一腑,各三十二日一小變,六十四日大變。」
幼兒的生長發育要經過幾個發熱的過程,這個過程被中醫稱為「變蒸」,西醫叫做「生理性發熱」。嬰兒出生後32天為一變,就要發熱,這個時期的發燒溫度一般不高,通常在37.5℃-38.5℃之間,發熱時間也不會太長,一般在6-10個小時內就會自行退去,恢復正常。64天為一蒸,孩子又要發熱,溫度仍然在37.5-38.5℃之間,發熱時間仍在6-10個小時。往後「變」和「蒸」32天和64天成倍翻,96天為一「中變」,128天為一「中蒸」,160天為一「大變」,192天為一「大蒸」。在嬰幼兒生長過程中,只要在「變」和「蒸」的時期內都會發生「變蒸期發熱」。如果把這個時期的「發熱」當做疾病來治,就會抑制了嬰幼兒生長發育,同時也可能會擊垮固有的健康體質,越治溫度越高,越治發熱持續時間越長。
為人父母要高度重視嬰幼兒自然生長發育時期的規律。例如出生不久的嬰兒,經常會發現黃疸,通常被誤認為肝細胞壞死,然而這種現象絕大部分是「生理性黃疸」,會自行退去,不需要亂用治肝藥,用藥會損壞小孩的基礎發育。不要一見到幼兒發熱(指三歲以內),就驚慌失措地跑醫院治療(然而檢查是必要的),以免幼兒被濫用抗生素,影響免疫系統的建立。大家可以記住一個相對科學的判斷方法,如果發現幼兒發熱,摸摸孩子的耳朵是否也發熱,不熱就不是病;摸摸孩子的尾骨上部是否發熱,如果不熱,就不是病態。
上述觀點是作者五十三年兒科臨床的一點體會,今與大家分享,望能對大家有益,如有不當,請各位同仁指正,不勝感激!
支持原創,如果喜歡我們的作品,請長按下面的二維碼,關注我們,小編這廂有禮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