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變蒸期發熱,用藥退熱是一種錯誤

2021-02-12 醫案分享

醫案一:

患者: 胡某某,女,13個月大,家住鹽城市第一小學,就診日期為2009年8月20日。

患者父母陳述:這個女兒出生一個月就發熱,至今都是在某某大醫院長大的,在家的日子反而較短,總是發熱,不肯吃飯。

檢查:患兒精神萎靡,面色與皮膚咣白,被父親抱在懷裡,毫無支撐力,垂頭掛腿,皮內肌肉鬆空,體溫37.4℃,耳朵有點涼,尾骨處發涼,無淋巴結腫大,體重8.5千克,比正常兒童少3.5千克,體重偏輕約30%。

初診:變蒸壓抑症 (自命名) 。

應對措施和效果:

令其回家, 停用抗生素和退熱藥,讓寶寶熱度上升,堅持2-3天。熱退後服「四君子湯」(小劑量)中藥方劑,當茶飲30天,用以恢復元氣。30天後,患兒被父母攙著走到醫生面前,如同換了一人,神態清醒,活動自如,雙目有神(以前從未下地走過步),復稱體重12.3千克,比一個月前增重3.8千克,完全恢復了應有的體重。

醫案二:

患者:趙某,男,3歲,家住江蘇省鎮江市江蘇大學,就診日期為2014年4月5日。

患者父母陳述:寶寶發熱7-8天了,到醫院治療後,溫度就下來了,可是回到家溫度又會上升,如此反覆多次,就想換中醫看看。

檢查:患兒精神略差,生長狀況一般,皮膚有點松,耳朵後面有點涼,尾骨處有點涼,淋巴不腫大

初診:階段性生理熱(自命名)。

應對措施和效果:

回家觀察兩天,餵些溫開水,如有特殊情況出現,及時來複查。兩天後的中午,患兒家長來電,寶寶熱退了,恢復如初!

醫案剖析:

     幼兒發燒是常見問題,一周要去兩趟醫院也是常事,在醫院裡掛水使溫度降下來,到家又發熱,如此循環重複,血象也不高,溫度常在37.5℃至39℃之間,反覆發熱,反覆治療。發燒就像魔鬼一樣纏在小孩身上,醫生也干著急,只好見熱退熱,患兒家長更是揪心,病急亂投醫,憂心忡忡。醫院換了一家又家,孩子被治得食慾減退、不肯吃飯,久而久之,營養失衡,肌肉鬆空,精神萎靡,失去孩子活潑好動的天性與本能。

     幼兒這種查不出原因的發熱,叫做「變蒸期發熱」,是生長臟腑、充實氣血、增長智慧,身體內發生巨變和飛躍的生理規律。「變蒸」學說是西晉時期的中醫大家王叔和提出來的,他明確指出「…腑屬陽,以配陽卦三十二;髒屬陰,以配陰卦三十二。取其一髒一腑,各三十二日一小變,六十四日大變。」

     幼兒的生長發育要經過幾個發熱的過程,這個過程被中醫稱為「變蒸」,西醫叫做「生理性發熱」。嬰兒出生後32天為一變,就要發熱,這個時期的發燒溫度一般不高,通常在37.5℃-38.5℃之間,發熱時間也不會太長,一般在6-10個小時內就會自行退去,恢復正常。64天為一蒸,孩子又要發熱,溫度仍然在37.5-38.5℃之間,發熱時間仍在6-10個小時。往後「變」和「蒸」32天和64天成倍翻,96天為一「中變」,128天為一「中蒸」,160天為一「大變」,192天為一「大蒸」。在嬰幼兒生長過程中,只要在「變」和「蒸」的時期內都會發生「變蒸期發熱」。如果把這個時期的「發熱」當做疾病來治,就會抑制了嬰幼兒生長發育,同時也可能會擊垮固有的健康體質,越治溫度越高,越治發熱持續時間越長。

     為人父母要高度重視嬰幼兒自然生長發育時期的規律。例如出生不久的嬰兒,經常會發現黃疸,通常被誤認為肝細胞壞死,然而這種現象絕大部分是「生理性黃疸」,會自行退去,不需要亂用治肝藥,用藥會損壞小孩的基礎發育。不要一見到幼兒發熱(指三歲以內),就驚慌失措地跑醫院治療(然而檢查是必要的),以免幼兒被濫用抗生素,影響免疫系統的建立。大家可以記住一個相對科學的判斷方法,如果發現幼兒發熱,摸摸孩子的耳朵是否也發熱,不熱就不是病;摸摸孩子的尾骨上部是否發熱,如果不熱,就不是病態。

   上述觀點是作者五十三年兒科臨床的一點體會,今與大家分享,望能對大家有益,如有不當,請各位同仁指正,不勝感激!

支持原創,如果喜歡我們的作品,請長按下面的二維碼,關注我們,小編這廂有禮啦!

相關焦點

  • 央視點名:退熱貼無效!寶寶發熱這樣應對!
    特別是一些年輕父母一下就亂了陣腳,容易頭腦發熱做出錯誤判斷。其實在寶寶發熱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樹立正確觀念發熱是人體的一種有效防禦反應。寶寶體溫的高低,不是判斷病情嚴重程度的唯一指標,還要注意觀察寶寶精神狀態。
  • 如果小孩在家突然發熱,貼退熱貼有退熱作用嗎?聽聽醫生怎麼說
    因為,體溫升高見於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發熱,另外一種叫做過熱。暴露於溫度過高的環境中,或者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導致的發熱,稱為過熱。3 小孩發熱,考驗家長兒童出現發熱以後,家長似乎更加關注退熱(或其他用藥治療),其實最好能針對發熱的病因進行治療。如果是細菌感染引起的,需要抗感染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腫瘤性疾病,則需要轉相應的專科,採取其他的治療措施。
  • 寶寶發燒發熱不要慌,物理退熱有妙招!
    遇到萌寶發燒發熱,寶爸寶媽立馬就慌了手腳,想著法子控制寶寶的體溫。但是,這麼多降溫方法是不是全都有效呢?接下來我們就去了解一下退熱的小常識吧。關鍵詞:小兒發熱物理退熱發熱常用的降溫方式一 、開空調冬天可以適當的提高室內溫度,夏天也可以適當降低室內溫度,都是為了讓寶寶體內的熱量更容易散發出去。
  • 發熱系列第五講 吃了退熱藥還不退熱,怎麼辦?
    ℃),或因為發熱出現了不舒適和情緒低落的發熱兒童,推薦口服對乙醯氨基酚,劑量為每次15mg/kg,2次用藥的最短間隔時間為6小時。口服後2、4和6 小時,布洛芬降溫的平均效果比對乙醯氨基酚強,特別是用藥後4、6 小時,布洛芬勝出。也就是說,開始半小時對乙醯氨基酚退熱比布洛芬快,但之後對體溫的有效控制,對乙醯氨基酚不如布洛芬。      但總體來說,布洛芬和對乙醯氨基酚的退熱效果和安全性是相似的。
  • 孩子發燒退熱有學問
    引起兒童發熱的原因主要有:1.感染性疾病,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化膿性扁桃體炎、中耳炎、支氣管炎、急性喉炎、肺炎等(有人調查,感染性疾病約佔兒科發熱門診的63%)。2.小兒腹瀉、細菌性痢疾、泌尿系統感染、腦膜炎、腦炎。3.中暑、出疹性疾病、結核病、寄生蟲病、惡性疾病(如白血病)等。一般而言,發熱原因不明時,應先不用退熱藥物,以免掩蓋症狀,影響診斷。
  • 最新版「兒童退熱指南」,寶寶發燒不能這樣吃退燒藥!
    但實際上,發熱只是疾病的一種表現,是人體調動免疫系統對抗疾病時,表現出來的一種症狀。比如感冒、肺炎、毛細支氣管炎等都會表現出發熱的症狀。發熱只是一種生理機制,本身並不會導致病情惡化或者神經系統損害,這也就意味著體溫的高低並不能直接與病情是否嚴重掛鈎,而降溫治療也並不能降低發熱性疾病的病死率。使用退熱藥主要是為了改善寶寶的舒適度,並不是單純的只為讓體溫降下來。
  • 退熱的主要目標是改善兒童的舒適度,不是治病
    發熱是一種生理機制,對抗感染和病情恢復有益,目前證據顯示,發熱本身不會導致病情惡化或神經系統損害,降溫治療不能降低發熱性疾病的病死率,使用退熱藥的主要益處是改善患兒的舒適度,從而改善整體臨床狀況。因此,退熱治療的主要目標是改善兒童的舒適度,而不是僅關注體溫是否降至正常。
  • 是用退熱貼安慰自己,還是吃退熱藥?
    華子說,退熱貼的最大作用,是產生心理安慰,真想退燒的話,還是吃退熱藥更靠譜。一、人體發熱是自身的防禦功能人體的正常體溫在37℃左右,這是最適宜進行生命活動的溫度。但是當人體受到一些致熱因子(比如病毒、細菌等病原體釋放出的毒素,腫瘤壞死因子,炎症細胞等)的刺激時,人體就會把體溫調定點升高,使體溫超過37.3℃,表現為發熱。人體的發熱,主要有兩種作用,其一、可以抑制病原體的活動;其二、可以提高免疫細胞的活性。這也就是說,發熱是一種防禦功能。適度的發熱,可以提升人體的免疫能力,促進疾病的痊癒。
  • 「退熱貼」並不能退熱,還有多少父母被坑?
    2、不是所有發熱都可以用退熱貼我們先要明白,最常見的感染性發熱是人體對抗病原體的生理機制,也是醫生觀察病情的一個窗口。發熱是一個全身性的、連續變化的過程,通常先出現寒戰,再出現體溫上升。發熱也分為低熱(37.3~38℃)、中熱(38.1~39℃)、高熱(39.1~41℃)及超高熱(>41℃)等情況。
  • 退熱貼騙了多少中國父母!
    退熱貼起不到降低體溫的作用!現在市場上銷售的退熱貼,大部分均屬於巴布劑(也叫凝膠膏劑),是物理降溫的一種方式。為什麼說「退熱貼」坑娃呢?因為退熱最主要的原則是讓孩子舒服,退熱貼給額頭局部帶來的這種涼意並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耐受,有些孩子會出現過敏(表現為皮膚瘙癢、發紅、出疹)。所以,不僅不退熱,反而讓孩子產生過敏等不適感!
  • 退熱貼真的是萬能?注意寶媽不要進入錯誤區域
    現在很多有孩子的家庭會準備退熱貼,只要寶寶出現發燒症狀,家長就會給孩子貼一張,這正是因為退熱貼易於使用,粘貼後即可使用,因此很多媽媽都笑說退熱貼是「降溫神器」,但是退熱貼真的那麼強大嗎?你能把他貼在孩子身上降低體溫嗎?
  • 發熱會「燒壞腦子」嗎?吃藥還是物理降溫?聽杭州市兒童醫院專家釋疑
    孩子突然發熱到底要不要用藥?發熱會「燒壞腦子」嗎?退燒藥該用哪一種?杭州市兒童醫院專家表示,其實,除了體溫超過41℃等極端情況,一般情況下發熱本身對人體是無害的,真正造成肺炎、腦炎的兇手是病毒或細菌等病原體,而非發熱本身。因此,國內外最新的發熱處理原則是——根據兒童的舒適度,而非單純根據體溫數據來決定是否使用退熱藥。
  • 被家長們奉為退熱「神」貼,卻遭央視點名不能退熱,你還在用嗎?
    最近,由於天氣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孩子出現了發熱的情況,去醫院的兒科門診,隨處可見孩子們腦門上貼著退熱貼。而前幾天,退熱貼首次被央視點名,上了熱搜,內容為退熱貼無法達到退燒效果,其效果和涼毛巾敷腦門差不多,無法真正幫助退熱,想要退熱,首選方法是服用退燒藥。
  • 孩子發燒了還在用退熱貼?又被坑了
    退熱貼、溫水浴等都屬於物理降溫。我國最新的兒童發熱指南《中國 0 至 5 歲兒童病因不明急性發熱診斷和處理若干問題循證指南(標準版)》(2016)裡,不再推薦使用物理降溫方法。美國兒科學會(AAP)各類書籍中對於兒童發熱的處理,都不曾提到過退熱貼可用於退熱。央視新聞也曾發表過「退熱貼無法達到退燒效果。」
  • 外感發熱,一劑柴銀石膏退熱湯就好!
    功效:解表清裡,解毒退熱。主治:外感引起的發熱,包括傷寒之三陽經證發熱和溫病之衛、氣分證發熱。如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腺炎、腮腺炎、肺感染、膽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所導致的發熱。其中柴胡有顯著的中樞解熱降溫作用,對細菌、病毒、瘧原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用治各種發熱,如病毒、細菌之感染性發熱及功能性發熱,表熱、裡熱、實熱、虛熱用之皆可取效,在常規劑量內服用,無任何不良反應,不失為治療外感發熱之良藥。葛根甘、辛、平,解肌退熱、生津止渴,現代藥理證明,其有解熱、消炎、抗菌作用。金銀花、連翹、大青葉、黃芩,清熱解毒,均有顯著的解熱降溫作用,且有廣譜抗菌、抗病毒及抗內毒素作用。
  • 退熱治療,什麼時候用布洛芬,什麼時候用對乙醯氨基酚?
    對於有基礎疾病者 (1)有肝臟疾病者:優選布洛芬 (2)有哮喘、消化道潰瘍、心臟疾病、高血壓、腹瀉、嘔吐:優選對乙醯氨基酚 (3)有腎臟疾病:應諮詢醫生,遵醫囑用藥。
  • 兒童發熱,你該知道7件事!
    兒童出現發熱不適等症狀後,家長切勿過分焦慮、緊張、盲目用藥。 在無法自行判斷用藥安全性的情況下,應及時就醫。 在處理髮熱的時候,不論是使用藥物或是物理降溫,其出發點都是適當的降低體溫,增加舒適感,避免高熱可能對機體帶來的損傷,而並非一定要將體溫立即降至正常範圍。 雖然在對乙醯氨基酚退熱基礎上聯合溫水擦浴短時間內退熱效果更好些,但會明顯增加患兒不適感,因此不推薦使用溫水擦浴退熱,更不推薦冰水或乙醇擦浴方法退熱。
  • 幫助寶寶快速退燒---小林退熱貼
    3.給嬰幼兒使用時,一定注意不要讓寶寶吃在嘴裡,或貼在鼻子上和嘴上。4.媽媽們需要注意的是,小林退熱貼只是物理降溫,只用於發燒降溫的輔助工具,如果出現39度以上的高燒,一定要輔助藥物了,以免延誤病情。【儲存方法】1 .開封時延袋子背面第一條線剪開,封存時延第二條線折曲,保質退熱貼溼潤有效。
  • 某地禁止藥店賣退熱藥!
    為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嚴防秋冬季疫情反彈,切實做好對發熱病人及退熱藥品的管控,黃州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了最新通告。該通告自2020年9月4日起執行。
  • 十四種退熱法(收藏版)
    外邪的種類不一,性質不同,發汗僅是一個基本法則,具體應用上必須診斷是哪一種外邪,然後選用哪一類方劑。一般分為辛溫發汗和辛涼發汗兩類,就是把有發汗作用的辛味藥物裡兼有溫性或涼性的藥物,取其發汗中有祛寒或清熱的功效。前者用於感受風寒,後者用於感受風溫,兩者包括傷風感冒及傷寒、溫病初期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