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應如何應用物聯網技術? | 國家衛健委表彰案例|物聯網|-健康界

2020-12-10 健康界

近期,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下稱廣醫二院)的「基於物聯網的急診綠色通道建設」網際網路+醫健服務典型案例被國家衛健委通報表揚。

廣醫二院通過創新應用物聯網技術,有效實現了對急診各環節的流程監控,在此基礎上對各環節時間進行優化,從而提升急診救治的效率。日前,針對案例建設,健康界採訪了廣醫二院信息科科長陸慧菁。

「五年前,我就在思考如何自動採集整個急診過程中各環節的時間點,而不是事後要人去手工補錄。」陸慧菁告訴健康界,期間曾嘗試過多種其他方案,但由於急診場景的特殊性,效果並不顯著。直到三年前,廣醫二院全院部署了物聯網,情況大有改觀。

廣醫二院急診入院啟動綠色通道監控流程 圖片來源:廣醫二院

從手動補錄到自動採集

2016年12月,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曾制定了《腦卒中綜合防治工作方案》,要求健全監測網絡,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其中,要求建立心腦血管事件報告機制,逐步實現腦卒中發病、患病、死亡和危險因素信息的動態監管。制定全國統一的數據採集和質量控制標準,利用大數據等技術,加強腦卒中防治信息分析與利用。

同時,國家卒中中心對於急診綠色通道的各個救治環節的耗時,包括救治操作時間和檢驗檢查時間都有嚴格的管控。

卒中、胸痛是常見的急診疾病。尤其是卒中,發病率高、致死致殘率高、復發率高,因而對醫院救治流程及效率有更高要求。從院前急救、到院初步診斷、治療前檢查、溶栓治療到介入治療開始,這是卒中的基本救治流程,為了做好質控,需要對每個環節的時間點進行記錄和監測。

而急診面臨的挑戰主要有:手寫急救記錄耗時,耽誤救治時間;微信作為急救溝通工具具有局限性;事後質控,救治時間無法實時管控;數據上報和統計分析困難,不便追溯。

大約5年前,陸慧菁開始思考改善急診的救治流程。一開始,借鑑國外醫院做法,讓醫生在平板上輸入各個環節的時間點,改變紙質錄入問題,但實施後效果並不好。原因一是國外往往由醫生口述,文員輔助錄入,國內醫生沒有這個配置;二是醫生的精力聚焦在搶救過程,常常忘記使用平板,最後依舊需要手工補錄。

「我們當時在想,有沒有一種方式,不需要醫生去錄入時間點,而是到某個環節後,可以自動記錄下時間點。」陸慧菁告訴健康界,三年前醫院部署了物聯網做院內導航,但導航僅是初級應用。圍繞著臨床的痛點,他們也在探索可以進一步挖掘物聯網技術的場景,「物聯網主要提供定位和數據檢測採集的功能,所以我們想用物聯網自動採集急診環節的時間點。」

基於物聯網的全軌跡追蹤

廣醫二院的「急診綠色通道物聯網應用」是如何運行的?醫院急診卒中中心,對符合進入綠色通道的患者進行管理,整個救治過程無感記錄患者的救治時間節點、實時位置、實時救治環節,匯總數據形成報表,從而優化急診綠色通道流程。

急診卒中中心綠色通道組網概圖 圖片來源:廣醫二院

據陸慧菁介紹,首先在每個關鍵環節建立電子圍欄,當患者進入急診救治區域時,醫務人員會為其分配胸卡,胸卡中含有晶片和電池,當佩戴胸卡的患者進出某個電子圍欄後,基於物聯網通信,胸卡會自動記錄進出時間點等數據。

「要做電子圍欄,還能追溯患者軌跡,需要在全院部署物聯網,必須每8米放置一個iBeacon定位信標,和做院內導航是一個道理。」

患者獲得胸卡離開前臺,進入救治區域,經過救治環節、結束環節,開始補填患者基本信息,補填救治時間表,患者的胸卡會被轉為空閒卡進行回收。質控部門會對數據進行分析,最後將數據上報中國卒中中心聯盟數據平臺。

「因為胸卡中有晶片,可以定位,我們就知道患者在醫院的實時位置,以及在某個環節停留了多長時間。我們實現了全軌跡追蹤,患者在醫院內的行進路線,包括坐了哪部電梯等,都能夠在系統中查看。」陸慧菁表示,只有採集了全流程數據,知道患者在每個點的停留時長,才能對數據進行分析,從而改進急診救治流程,縮短患者到達手術臺前的時間。比如,原來規劃的路線是從A到B再到C,經過分析後發現,讓患者從A先到C再到B,路徑更短。

假如護工計劃要推急診病人去做心電圖,中途接了一個電話,耽誤了一小段時間,然後才推病人過去。系統就能夠發現這段「異常數據」,「因為每個流程需要多長時間,我們早已算出來,只要在這個正常時間內,我們是採集後直接上報。」

在採集和分析數據的基礎上,醫院就可以對急診環節進行質控。

一是事後質控。一旦發現「異常數據」,例如某個環節的流程超時,質控科就會介入,查看軌跡回放,找出異常環節。然後調取相應位置的攝像頭取證,找出具體原因,進行有針對性的優化提升。如果沒有軌跡追蹤,質控科可能要從頭到尾翻一遍監控視頻來查找問題。

二是實時質控。在救治環節中提醒醫務人員剩餘時間,如果超時會實時告警提示,並通知質控管理,提前判斷分析風險,避免醫療事故發生。

建設思路:自上而下

2017年,廣醫二院開始建設物聯網應用,2018年開始正式使用。除了急診場景外,醫院還在醫用織物、院內導航、智慧看護、資產管理等場景應用物聯網技術。

在陸慧菁看來,「物聯網應用」是在「網際網路概念」的基礎上,將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解決定位和數據監測問題。

廣醫二院的物聯網建設採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模式。「首先以應用為導向,只有真的用得上,我才用這個技術,而不是為了技術推廣,就要加到應用中去。正因為以應用為導向,從下往上建,還是從上往下建,我覺得都沒問題。」

其次看預算。陸慧菁表示,如果醫療機構預算充足,可以從上往下鋪設全院的物聯網。如果預算不夠,則可以從下往上建。

附:6項主要做法

(一)採用零布線高效部署模式

基於藍牙定位+LoRa傳輸的物聯網技術實現零布線部署,無需裝修線路改造,極大縮短實施期,並且可應用於以後院內新的物聯網。對急診綠色通道涉及的區域進行物聯網網絡部署,建立急危重症患者救治體系和院前院內信息共享網絡,實現急危重症患者醫療救治的快速、高效、高質量。

(二)實現時間管理表信息化和數據自動化、簡化採集

卒中時間管理表需要記錄的數據及數據來源非常多,傳統做法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手工記錄時間點和醫療信息。採用數據自動化採集,有效提升時間記錄的效率,讓醫護人員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在救治卒中患者上。數據自動化和簡化採集分為以下幾種方式:

1.通過定位無感自動化採集

急診綠色通道通過藍牙定位網絡,使用電子圍欄的方式對符合進入綠色通道的患者進行管理。患者被送至分診臺時,醫護人員只需為其戴上定位卡,則可無感採集記錄整個救治過程的時間節點,在地圖上顯示患者實時位置,平臺上顯示實時救治環節,讓救治人員皆可提前做好接診準備。系統亦可手動記錄檢查檢驗的時間,匯總數據形成報表,優化急診綠色通道,加快處理危急患者的速度。

2.通過集成醫院信息化系統實現自動化採集

在卒中救治過程中需要進行腦部CT等檢查,檢查和檢驗信息記錄在醫院信息系統中,通過應用集成的方式,急診綠色通道卒中中心物聯網應用可自動化獲取信息,無需醫護人員手工查詢和記錄。

3.通過集成醫院醫療設備自動化採集

在卒中救治過程中,使用醫療設備對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壓、血氧飽和度、體溫等體徵進行監測。物聯網應用通過集成醫療設備自動讀取患者的體徵數據和採集時間,無需醫護人員手工記錄。

4.通過移動PDA或自定義物聯網按鍵終端簡化採集

在卒中救治過程中,存在部分救治及檢查方式及用藥等過程所需要的時間管理,無法通過定位採集或設備自動採集,可通過放置PAD移動終端並設定好急救的環節,通過執行的醫護人員操作PDA或事先定義好的物聯網終端按鍵,直接選擇預先定義好的按鈕/按鍵自動上傳相應信息,簡化卒中時間管理表信息的採集。

5.通過移動PAD籤署知情同意書

卒中患者送入搶救室溶栓時,需要患者/家屬籤署知情同意書,採用帶指紋識別或身份證識別的移動PAD來籤署患者/家屬名字,同時通過指紋或身份證識別確認患者/家屬,保存籤署的知情同意書。

(三)為急診電子病歷數據源提供採集的卒中救治數據信息,減少醫護人員數據的重複錄入

卒中救治過程中記錄的醫療信息為急診電子病歷提供救治數據,無需醫護人員手工再次重複錄入,減少了醫護人員重複錄入的工作量。

(四)流程運行效率的優化

實現無感採集時間點,患者和醫護人員只需配合救治,所有關於時間的紙質記錄都由定位卡替代完成,自動生成所需數據報表。救治結束後,定位卡自動釋放,進入下一個患者救治循環。

(五)救治環節可視化和溝通協作

以患者為中心的救治環節和時間信息、多參數生命體徵、心電、快速醫學檢測結果、評分等實時可視化,方便醫院急救醫護人員能夠進行便捷的溝通協作,快速查閱和使用卒中急救過程中產生的急救救治相關信息。醫護人員可實時掌握卒中患者的救治進展和當前環節,同時可提前做好相應環節的時間窗口準備,為患者在黃金救治時間內爭取更快的救治和檢查。

(六)數據快速上報

卒中救治過程中的時間管理表,可實現在線一鍵上報和Excel表格導出上報兩種方式,便於每個月醫院的卒中急救數據上報到國家卒中中心數據平臺。


相關焦點

  • 智慧廣電物聯網的技術特點分析
    智慧廣電物聯網的技術特點分析 DVBCN 發表於 2020-10-23 11:02:15 在2018年11月,國家廣電總局下發了《關於促進智慧廣電發展的指導意見》,
  • 物聯網:全球化新經濟載體
    大會組委會主席、國務院原參事、科技部原秘書長石定寰在做主題報告時稱,全球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構成完整的物聯網經濟市場和完整的產業鏈體系。物聯網針對特定需求,將人、物、數據和流程整合在一起,其中每一部分都可以智能地連接到網際網路全網和部分網絡上。「物聯網帶來的是一場比網際網路更大爆發性的變革,我們不能將物聯網停留在新技術、新網絡的範疇。
  • NB-IoT物聯網智能滅火器
    為表彰先進,發揮標杆項目示範作用,推動工業物聯網的快速發展,峰會特遴選一批優秀工業物聯網項目授予獎項。驛通智能憑創新性NB-IoT物聯網智能滅火器,在本屆峰會中榮獲「2019年度物聯網優秀產品獎」。 而傳統行業的物聯網化改造一直強調「平滑過渡」,尤其是公共設施行業,建設基數大,面向受眾廣,無論從改造成本還是從受眾影響層面上看,其改造過程都「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在進行產品設計和方案開發時,創新性與可行性二者缺一不可。驛通智能以「為傳統行業物聯網化賦能」為使命,致力於為各行各業提供專業、低成本、高效率的物聯網升級改造方案。
  • 前瞻物聯網產業全球周報第63期:窄帶物聯網技術納入5G標準,美國...
    預計將於2021年完成「行雲工程」β階段組網建設,2023年前後建設完成由百餘顆衛星組成的「物聯網星座」,2025年實現固體動力技術比肩世界一流。建立新一代天基物聯網系統是適應「網際網路++」時代萬物互聯的需求,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需要,是萬億級規模的新產業。根據麥肯錫預測,預計2025年前,天基物聯網產值可達5600億美元至8500億美元。
  • 七家企業入圍首批物聯網轉售試點名單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發展物聯網成為國家落實創新驅動、培育發展新動能、實現智慧社會、工業網際網路等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的重要舉措。5G豐富的場景應用將帶來巨大的市場機遇,物聯網轉售試點持續深化,轉售企業應建立平臺能力,拓展跨運營商、跨地域的連接管理、設備管理服務。未來,移動轉售市場主體將更趨多元,推動行業多模式融合創新加快發展,提供更高層次、更豐富的移動通信服務,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針對如何在5G新時代機遇下,開拓物聯網轉售業務的新藍海,中國聯通產品中心總經理張雲勇提出了兩點建議。
  • 頭豹專訪幾米物聯丨CMO彭瓊:定位技術賦能物聯網
    通常,物聯網產品是要去適應不同應用場景的,目前物聯網產品的應用本質可以說是對傳統行業進行數位化升級,物聯網場景的多樣性決定了物聯網產品的體積要足夠小以保障其安裝的便利性。大多數廠家是用模組在做物聯網產品的,這樣的產品規劃往往受限於模組的尺寸而做出妥協。而幾米物聯與主流晶片廠商形成了戰略合作關係,擁有晶片級的開發技術及多年的經驗積累,在開發產品的時候會更加如魚得水。
  • 物聯網:IFAA聯盟的星辰大海
    一場關於物聯網未來的大談論物聯網是一個碎片化極其嚴重,同時參與者也極其複雜的領域,每一個產業角色的聲音背後都可以代表物聯網發展可能遇到的難題。在IFAA 2018年度大會現場,來自產業鏈上下遊的企業代表共同以「物聯未來,所見不同」為主題,探討物聯網未來。
  • 智慧物聯網是如何去定義的
    因此,在解釋這些名詞之前,我們有必要先將本文相關的名詞進行完整的定義: 物聯網 (IoT, Internet of Thing) 物聯網已經被廣泛地運用在各種領域,各界對於它的定義也已經具有一定共識,它泛指透過網絡 (通常是指網際網絡) 互聯的「事物」。
  • 12月份商機|這是物聯網產業鏈每年必赴盛會「2020物聯網展覽會」
    12月份商機|這是物聯網產業鏈每年必赴盛會「2020物聯網展覽會」 舉辦時間:2020-12-18 ~ 2020-12-20 舉辦地區:江蘇
  • 2020物聯網技術行業應用高峰論壇暨年度研究發布會在京舉辦
    "2020物聯網技術行業應用高峰論壇暨年度研究發布會"於2020年11月25日-26日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成功舉辦。本次論壇由中關村京企雲梯科技創新聯盟、北京中科科技創新發展研究院、北京電子商會、北京物聯網學會四家單位聯合主辦。
  • 中國移動物聯網連接數超過10.8億,江西等地物聯網發展迅速
    當前,移動物聯網作為基於蜂窩移動通信網絡的物聯網技術和應用,是4G、5G技術和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產業數位化、智慧化生活、數位化治理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劉烈宏表示,中國移動物聯網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窄帶物聯網NB-IoT基站數和5G基站數均超過了70萬個,覆蓋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用戶規模全球最大,移動物聯網連接數超過了10.8億。
  • 海爾空氣網發布全球首個物聯網中央空調應用標準
    一場關於5G、大數據、雲計算的數字革命正在加速到來,為中國產業高質量發展賦能,不斷突破新技術、催生新產業。11月28日,在青島舉行的"萬物智能 互聯共生"智能製造交互峰會上,中央空調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全球首個物聯網中央空調應用標準正式發布,對外開放物聯網平臺體系架構及全場景空氣解決方案。
  • 剛剛,全球首個物聯網中央空調應用標準在海爾發布!
    一場關於5G、大數據、雲計算的數字革命正在加速到來,為中國產業高質量發展賦能,不斷突破新技術、催生新產業。11月28日,在青島舉行的"萬物智能 互聯共生"智能製造交互峰會上,中央空調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全球首個物聯網中央空調應用標準正式發布,對外開放物聯網平臺體系架構及全場景空氣解決方案。
  • 萬人齊「聚」話物聯 「OFweek2020 物聯網在線展會」完美落幕!
    (圖片來源於OFweek物聯網)就車輛網安全現狀問題,佘堃教授說道:「目前已出現針對車聯網的網絡攻擊事件,部分案例中攻擊者可控制汽車動力系統,導致駕駛者的生命安全遭到威脅。而在下午2時,來自重慶郵電大學的教授/博導、國家工業物聯網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副主任魏旻帶來了《基於IP的物聯網關鍵技術、標準、應用及發展趨勢》的分析和展望。
  • 弄潮物聯網 十年磨一鎮
    2010年,被稱為中國物聯網元年。  這一年,物聯網這一新名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杭州高新區搶先站上物聯網產業的風口,在區域內劃定1.4平方公裡,作為物聯網產業園的核心啟動區。  這是全國首批成立的物聯網產業園,也是浙江發展物聯網產業的一個圓點。  起步即衝刺。
  • 前瞻物聯網產業全球周報第46期:深圳大手筆扶持物聯網,全球物聯網...
    無錫數字經濟賦能司法應用 率先開展「物聯網法院」可行性研究6月23日,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與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籤訂《物聯網技術司法應用戰略合作協議》,合作開展基於物聯網技術的司法應用與研究,在全國率先探索開展物聯網技術司法應用及「物聯網法院」建設可行性研究工作。
  • 物聯網平臺為何如此重要
    導讀 不可否認的是物聯網技術正加快融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隨著物聯網設備的普及,物聯網基礎通訊的日常業務管理正變得越來越重要,而目前國內物聯網很大程度上依靠運營商的通訊管道以及通訊的基礎設備
  • 前瞻物聯網產業全球周報第26期:百度智能雲啟動「AIOT疫情防護罩...
    這項舉措來自百度智能雲物聯網部和安全事業部聯合推出的「AIOT疫情防護罩計劃」, 因防疫需要使用百度智能雲物聯網相關服務的企業將會成為「AIOT疫情防護罩」的重要成員,除了免費享受一年天工物聯網平臺相關服務,百度還會為成員建立防疫技術信息共享通道,定期分享防疫相關數據與技術信息,並幫助進行防疫工作的企業互通有無,協力抗擊病毒。
  • 那些優秀的物聯網測試策略、工具與產品
    面對紛繁複雜的各種待測物聯網平臺、通信協議、以及層出不窮的安全威脅,我們顯然無法採用手動測試的方式,而需要藉助那些針對不同質量檢查策略開發的專有物聯網測試工具。下面,我們將通過向您介紹有關物聯網測試各種知識、策略和工具,以便您能夠向最終用戶交付出安全、且具有高品質的物聯網設備產品。
  • 濾中濾直飲水機搭載物聯網衝向雲端
    物聯網技術的興起改變了信息世界新的走向,被認為是繼計算機和網際網路之後的第三次信息發展浪潮,目前我國已將物聯網技術上升為國家層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來發展。集團專業成立濾中濾物聯網(深圳)有限公司,加快物聯網與人工智慧應用領域的技術研究和開發。    濾中濾物聯網直飲水機(開水器)產品系列搭載先進的物聯通訊晶片和全新的「濾中濾AIoT物聯網雲平臺」,通過移動通信網絡實現直飲水設備與雲平臺的無縫遠程互聯,使設備管理、用戶交互、售後服務及大數據分析增值等全部通過「濾中濾AIoT物聯網雲平臺」在雲端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