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下稱廣醫二院)的「基於物聯網的急診綠色通道建設」網際網路+醫健服務典型案例被國家衛健委通報表揚。
廣醫二院通過創新應用物聯網技術,有效實現了對急診各環節的流程監控,在此基礎上對各環節時間進行優化,從而提升急診救治的效率。日前,針對案例建設,健康界採訪了廣醫二院信息科科長陸慧菁。
「五年前,我就在思考如何自動採集整個急診過程中各環節的時間點,而不是事後要人去手工補錄。」陸慧菁告訴健康界,期間曾嘗試過多種其他方案,但由於急診場景的特殊性,效果並不顯著。直到三年前,廣醫二院全院部署了物聯網,情況大有改觀。
廣醫二院急診入院啟動綠色通道監控流程 圖片來源:廣醫二院
從手動補錄到自動採集
2016年12月,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曾制定了《腦卒中綜合防治工作方案》,要求健全監測網絡,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其中,要求建立心腦血管事件報告機制,逐步實現腦卒中發病、患病、死亡和危險因素信息的動態監管。制定全國統一的數據採集和質量控制標準,利用大數據等技術,加強腦卒中防治信息分析與利用。
同時,國家卒中中心對於急診綠色通道的各個救治環節的耗時,包括救治操作時間和檢驗檢查時間都有嚴格的管控。
卒中、胸痛是常見的急診疾病。尤其是卒中,發病率高、致死致殘率高、復發率高,因而對醫院救治流程及效率有更高要求。從院前急救、到院初步診斷、治療前檢查、溶栓治療到介入治療開始,這是卒中的基本救治流程,為了做好質控,需要對每個環節的時間點進行記錄和監測。
而急診面臨的挑戰主要有:手寫急救記錄耗時,耽誤救治時間;微信作為急救溝通工具具有局限性;事後質控,救治時間無法實時管控;數據上報和統計分析困難,不便追溯。
大約5年前,陸慧菁開始思考改善急診的救治流程。一開始,借鑑國外醫院做法,讓醫生在平板上輸入各個環節的時間點,改變紙質錄入問題,但實施後效果並不好。原因一是國外往往由醫生口述,文員輔助錄入,國內醫生沒有這個配置;二是醫生的精力聚焦在搶救過程,常常忘記使用平板,最後依舊需要手工補錄。
「我們當時在想,有沒有一種方式,不需要醫生去錄入時間點,而是到某個環節後,可以自動記錄下時間點。」陸慧菁告訴健康界,三年前醫院部署了物聯網做院內導航,但導航僅是初級應用。圍繞著臨床的痛點,他們也在探索可以進一步挖掘物聯網技術的場景,「物聯網主要提供定位和數據檢測採集的功能,所以我們想用物聯網自動採集急診環節的時間點。」
基於物聯網的全軌跡追蹤
廣醫二院的「急診綠色通道物聯網應用」是如何運行的?醫院急診卒中中心,對符合進入綠色通道的患者進行管理,整個救治過程無感記錄患者的救治時間節點、實時位置、實時救治環節,匯總數據形成報表,從而優化急診綠色通道流程。
急診卒中中心綠色通道組網概圖 圖片來源:廣醫二院
據陸慧菁介紹,首先在每個關鍵環節建立電子圍欄,當患者進入急診救治區域時,醫務人員會為其分配胸卡,胸卡中含有晶片和電池,當佩戴胸卡的患者進出某個電子圍欄後,基於物聯網通信,胸卡會自動記錄進出時間點等數據。
「要做電子圍欄,還能追溯患者軌跡,需要在全院部署物聯網,必須每8米放置一個iBeacon定位信標,和做院內導航是一個道理。」
患者獲得胸卡離開前臺,進入救治區域,經過救治環節、結束環節,開始補填患者基本信息,補填救治時間表,患者的胸卡會被轉為空閒卡進行回收。質控部門會對數據進行分析,最後將數據上報中國卒中中心聯盟數據平臺。
「因為胸卡中有晶片,可以定位,我們就知道患者在醫院的實時位置,以及在某個環節停留了多長時間。我們實現了全軌跡追蹤,患者在醫院內的行進路線,包括坐了哪部電梯等,都能夠在系統中查看。」陸慧菁表示,只有採集了全流程數據,知道患者在每個點的停留時長,才能對數據進行分析,從而改進急診救治流程,縮短患者到達手術臺前的時間。比如,原來規劃的路線是從A到B再到C,經過分析後發現,讓患者從A先到C再到B,路徑更短。
假如護工計劃要推急診病人去做心電圖,中途接了一個電話,耽誤了一小段時間,然後才推病人過去。系統就能夠發現這段「異常數據」,「因為每個流程需要多長時間,我們早已算出來,只要在這個正常時間內,我們是採集後直接上報。」
在採集和分析數據的基礎上,醫院就可以對急診環節進行質控。
一是事後質控。一旦發現「異常數據」,例如某個環節的流程超時,質控科就會介入,查看軌跡回放,找出異常環節。然後調取相應位置的攝像頭取證,找出具體原因,進行有針對性的優化提升。如果沒有軌跡追蹤,質控科可能要從頭到尾翻一遍監控視頻來查找問題。
二是實時質控。在救治環節中提醒醫務人員剩餘時間,如果超時會實時告警提示,並通知質控管理,提前判斷分析風險,避免醫療事故發生。
建設思路:自上而下
2017年,廣醫二院開始建設物聯網應用,2018年開始正式使用。除了急診場景外,醫院還在醫用織物、院內導航、智慧看護、資產管理等場景應用物聯網技術。
在陸慧菁看來,「物聯網應用」是在「網際網路概念」的基礎上,將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解決定位和數據監測問題。
廣醫二院的物聯網建設採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模式。「首先以應用為導向,只有真的用得上,我才用這個技術,而不是為了技術推廣,就要加到應用中去。正因為以應用為導向,從下往上建,還是從上往下建,我覺得都沒問題。」
其次看預算。陸慧菁表示,如果醫療機構預算充足,可以從上往下鋪設全院的物聯網。如果預算不夠,則可以從下往上建。
附:6項主要做法
(一)採用零布線高效部署模式
基於藍牙定位+LoRa傳輸的物聯網技術實現零布線部署,無需裝修線路改造,極大縮短實施期,並且可應用於以後院內新的物聯網。對急診綠色通道涉及的區域進行物聯網網絡部署,建立急危重症患者救治體系和院前院內信息共享網絡,實現急危重症患者醫療救治的快速、高效、高質量。
(二)實現時間管理表信息化和數據自動化、簡化採集
卒中時間管理表需要記錄的數據及數據來源非常多,傳統做法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手工記錄時間點和醫療信息。採用數據自動化採集,有效提升時間記錄的效率,讓醫護人員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在救治卒中患者上。數據自動化和簡化採集分為以下幾種方式:
1.通過定位無感自動化採集
急診綠色通道通過藍牙定位網絡,使用電子圍欄的方式對符合進入綠色通道的患者進行管理。患者被送至分診臺時,醫護人員只需為其戴上定位卡,則可無感採集記錄整個救治過程的時間節點,在地圖上顯示患者實時位置,平臺上顯示實時救治環節,讓救治人員皆可提前做好接診準備。系統亦可手動記錄檢查檢驗的時間,匯總數據形成報表,優化急診綠色通道,加快處理危急患者的速度。
2.通過集成醫院信息化系統實現自動化採集
在卒中救治過程中需要進行腦部CT等檢查,檢查和檢驗信息記錄在醫院信息系統中,通過應用集成的方式,急診綠色通道卒中中心物聯網應用可自動化獲取信息,無需醫護人員手工查詢和記錄。
3.通過集成醫院醫療設備自動化採集
在卒中救治過程中,使用醫療設備對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壓、血氧飽和度、體溫等體徵進行監測。物聯網應用通過集成醫療設備自動讀取患者的體徵數據和採集時間,無需醫護人員手工記錄。
4.通過移動PDA或自定義物聯網按鍵終端簡化採集
在卒中救治過程中,存在部分救治及檢查方式及用藥等過程所需要的時間管理,無法通過定位採集或設備自動採集,可通過放置PAD移動終端並設定好急救的環節,通過執行的醫護人員操作PDA或事先定義好的物聯網終端按鍵,直接選擇預先定義好的按鈕/按鍵自動上傳相應信息,簡化卒中時間管理表信息的採集。
5.通過移動PAD籤署知情同意書
卒中患者送入搶救室溶栓時,需要患者/家屬籤署知情同意書,採用帶指紋識別或身份證識別的移動PAD來籤署患者/家屬名字,同時通過指紋或身份證識別確認患者/家屬,保存籤署的知情同意書。
(三)為急診電子病歷數據源提供採集的卒中救治數據信息,減少醫護人員數據的重複錄入
卒中救治過程中記錄的醫療信息為急診電子病歷提供救治數據,無需醫護人員手工再次重複錄入,減少了醫護人員重複錄入的工作量。
(四)流程運行效率的優化
實現無感採集時間點,患者和醫護人員只需配合救治,所有關於時間的紙質記錄都由定位卡替代完成,自動生成所需數據報表。救治結束後,定位卡自動釋放,進入下一個患者救治循環。
(五)救治環節可視化和溝通協作
以患者為中心的救治環節和時間信息、多參數生命體徵、心電、快速醫學檢測結果、評分等實時可視化,方便醫院急救醫護人員能夠進行便捷的溝通協作,快速查閱和使用卒中急救過程中產生的急救救治相關信息。醫護人員可實時掌握卒中患者的救治進展和當前環節,同時可提前做好相應環節的時間窗口準備,為患者在黃金救治時間內爭取更快的救治和檢查。
(六)數據快速上報
卒中救治過程中的時間管理表,可實現在線一鍵上報和Excel表格導出上報兩種方式,便於每個月醫院的卒中急救數據上報到國家卒中中心數據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