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愛恨亦是情仇,狐界即是人間,《狐說》線下新書發布&分享活動預告)
狐狸 —— 一隻普遍意義上的生物,從古至今,卻在中國的各類文化載體和渠道中,擔當著各類神奇而又變幻多端的角色。
他們的形象或妖媚,或狡詐,或可愛,或可憎,它們有時是圖騰上的瑞獸,有時是化為人形的妖精,有時又是神通廣大的狐仙狐神。其實狐狸在中國文化中,從來都不僅僅是只"狐狸"。
關於狐狸的各種形象,在中國古今大家的著作中,均可尋覓到蹤跡。其中,《詩經》是最早的有關狐狸身影出沒的文學作品:
"有狐綏綏,在彼淇梁。心之憂矣,之子無裳。"
"南山崔崔,雄狐綏綏。魯道有蕩,齊子由歸。既曰歸止,曷又懷止?"
這兩句對狐狸走路的姿態進行了描述,"綏綏"兩字不僅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狐狸走路遲緩的樣子,也能從古人對狐狸細緻入微的觀察中,體會到對人們對狐狸這種生物的關注和喜愛。
《詩經》中所提到的狐狸,只是動物狐狸,一種普通的生物。那麼狐狸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擁有上天入地的本事,成精成妖的呢?
最早的狐狸顯靈的事件,是《史記》中記錄的:"篝火作狐鳴曰'大楚興、陳勝王',必當時已有是怪,是以託之"。這句所說的晚上燃篝火作狐鳴,固然是裝神弄鬼,但採取這樣的手段來震懾大眾,就說明當時人們已經開始相信狐狸成精成妖的存在….
到了漢代,狐狸精在各類文學作品和傳說中逐漸有了人形,並且被賦予了人的行為和思想。
西漢劉歆《西京雜記》中寫道:"欒書冢,棺柩明器,朽爛無餘。有一白狐,見人驚走。左右遂擊之,不能得,傷其左腳。其夕,王夢一丈夫,鬚眉盡白,來謂王曰:'何故傷吾左腳?'乃以杖扣王腳。王覺,腳腫痛生瘡,至死不差。"
該文是說白狐被人驚起逃走,傷及左腳,後化為老翁前去夢裡質問,為什麼要打傷我的左腳,說罷便持杖打傷時人的左腳,以平心中不滿。
當"狐狸精"來到明清話本小說,又變成了迷惑人心的妖媚存在。
《二刻拍案驚奇》中寫到:"天地間之物,唯狐最靈,善能變幻,故名狐魅……又性極好淫,其誕染著人,無不迷惑,故又名狐媚,比擬世間淫女。"
更別說《聊齋志異》對狐狸精的描述達30多種,還有清代大家紀曉嵐在其《閱微草堂筆記》中,也撰寫了與狐狸相關的故事多達200多餘則,且詳細討論了"狐狸精"的性質及發展史。
那麼,為什麼大家都偏愛狐狸的故事呢?狐狸的故事又如何影響人類社會呢?
縱觀幾千年曆代文學故事以及民間傳說,我們可以發現,是中國古代的神仙信仰思潮催生了狐狸精文化的誕生。
《中國狐文化》的作者李劍國先生曾評價:狐與狐精挾帶著許多極為重要的傳統觀念——世俗的和宗教的,倫理的和哲學的,歷史的和審美的,因此,它才能在漫長歷史歲月中形成一種獨特的內涵豐富的狐狸文化。
可以說狐狸的成精成仙做人的故事,其實是對人類社會的一個反映。因而,狐狸精的故事不只是傳說,還能起到教化和感悟大眾的作用。那麼狐狸精如何變化成人?狐狸精如何修仙?狐狸精如何魅惑人?狐狸精在中國文學中到底有怎樣的歷史和文化?
——以明新書分享第50期,特邀本書作者呼延蘇、插畫師鹿溟山、以及磨鐵集團新媒體事業部總經理,書評人袁復生共讀新作《狐說》。
呼延蘇 著
嶽麓書社
《狐說》這本書,通過八大主題,四十八個話題,揭秘狐狸精從獸到妖、從妖到仙的全部歷程,講述狐狸精與人類千百年的愛恨情仇,帶讀者領略中國妖怪文化的博大精深與奇幻詭譎,堪稱一部出色的狐妖文化通史!
以明讀書聯合嶽麓書社主辦本次《狐說》線下新書發布分享活動,特邀本書作者呼延蘇、插畫師鹿溟山、以及磨鐵集團新媒體事業部總經理,書評人袁復生親臨現場,和書友們共同解讀"狐狸精"的前世今生,共賞中國狐文化的風雅樂趣。
用一場活動的時間從歷史、心理、宗教等多個角度認真細緻地探討狐狸精如何從獸到妖,從妖到仙,如何變人、如何修煉、如何渡劫、如何魅惑人類等"專業"問題。
一直期盼著以明讀書會線下活動的小夥伴,可以微信搜索"以明讀書會"公眾號關注報名方式並參與活動!
活動信息:
時間:11月28日 (周六)14:00-16:30
地點:北京市朝陽區朝陽北路朝陽大悅城9層上海三聯書店內
本次活動我們不僅為大家準備了溫馨雅致的交流環境,更準備了大量的獎品和伴手禮,讓你從精神和物質兩個層面都感受到不虛此行。
現在掃碼就可以報名啦!以明君在現場等你哦~
以明讀書會紮根人文社科領域,專精於篩選和梳理【真正有價值的書籍】為讀者搭建人生進階的階梯。在以明,一起認真讀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