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外疫情愈發嚴重,很多留學生、華僑、華人紛紛回國,尋求祖國溫暖的懷抱。這幾天,屢次登上熱搜的是一群小留學生。據媒體報導,目前約有1.5萬名小留學生滯留英國,一些學生的家長籤署聯名書,希望包機將孩子接回,一時間該不該將他們接回國,引發了網友熱議。
在這裡,我們不去評論這些家長為何那麼早就將孩子送去國外,也不去探討是不是該將他們接回國,我主要想和大家談一談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何是退場才合適。
這些滯留英國的小留學生的年齡普遍在10歲到1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14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處於青春期,不少家長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應該獨立,不應該再粘著父母,將孩子送出國學習,有利於快速地成長起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會對孩子有哪些影響呢?
01安全感缺失
安全感是指渴望穩定、安全的心理需求,是一種內在的精神需求。眾所周知,學齡前階段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重要階段,尤其是0—3歲,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給孩子足夠的愛與安全,將關乎他一生的幸福。
這會讓一些家長產生誤解,認為陪伴孩子到了上小學的年齡,就不該讓孩子粘著父母了,要讓他獨立。其實不然,在人生的任何階段,安全感都是不可或缺的。
我身邊有一個朋友,家庭條件比較好,將孩子送到私立小學,從一年級就開始住校。朋友一開始還很滿意孩子的表現,孩子的自理能力確實得到了提高,自己收拾床鋪,整理學習用品,相比那些還需要父母背書包的孩子,確實獨立很多。
但是漸漸地朋友發現孩子常愁眉苦臉,特別是到了周日,需要返校的時候,孩子的情緒就會非常糟糕。一天,朋友接到班主任的電話,說孩子在學校被其他同學打傷了頭,朋友火急火燎地感到學校,她才知道孩子在學校經常被同宿舍的孩子欺負。
朋友責備孩子為什麼不告訴父母,孩子目無表情地回答道:「我說了有用嗎?你不還是把我一個人留在學校嗎?」朋友特別不理解孩子為什麼不信任她,其實這就是因為孩子缺乏安全感,他不認為父母能幫助他解決目前的困境,所以選擇自己承受而不說出來。
什麼是真正的安全感?是能夠獨立,也敢依賴。孩子可以獨立做好屬於自己的事情,也能在需要得到幫助時,相信父母,信賴父母,依靠父母。
過早地讓孩子住校或者出國,孩子在遇到困難時,往往會覺得孤立無援,這會導致他們沒有安全感,雖然他們能獨立照顧好自己,但內心卻不敢依賴一個人,這算不上真正的獨立。
02影響孩子身心發展
很喜歡龍應臺的這句話: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句話告訴我們,我們與子女的關係是漸行漸遠的過程,孩子到了青春期,與父母的關係會發生一個很大的變化,他們會悄悄地寫日記,不太願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小秘密,有時還會嫌棄父母的觀念老舊,不合時宜,埋怨父母太嘮叨,幹涉了他的生活,不斷地向父母宣誓自己要自由。
於是,不少家長就認為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就該華麗地退場了,其實不然,青春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時期,父母不應靠得太近,但一定要站在孩子看得見的地方守候。
因為青春期的孩子要經過兩個特殊時期:一個是情緒異常激動期(13、14歲),還有一個是好冒險期(15、16歲),這也是導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2017年,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發布了《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2015年至62.63%的案件被告人為初中生。也就是說,其年齡多集中在15歲。
那麼,如何避免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誤入歧途呢?父母的陪伴是非常重要的。<span style=";font-family:"&color:#191919">2016年《家庭心理學》雜誌上有一項對362名以色列少年的研究,發現能夠從家庭獲得陪伴、解決問題、情感支持的青少年在面對巨大壓力的時候比較少陷入抑鬱。
另外,2015年《神經認知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項有關青少年冒險的研究,通過測試發現,從15歲開始與父母變得親密的青少年大腦中控制冒險行為的部分激活較少,在18個月後也更少採取行動。
另外,根據埃裡克森人生發展八階段理論,12—18歲,即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會面臨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一方面青少年本能衝動的高漲會帶來一些問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臨新的社會要求和社會衝突,會感到困擾和混亂。
由此可見,此時父母若陪伴在孩子身邊,是多麼的重要,父母能充當教練的角色,引導孩子走過青春的迷茫期,度過這段騷動的年齡,健康成長。
03親子關係受影響,親情缺失
經常聽到家長抱怨孩子難教育,埋怨孩子太叛逆,其實,家庭教育有問題往往源於親子關係,親子關係是教育的根,沒有好的親子關係,你說得再對,孩子都不會聽你的,他只會厭煩你,與你對著幹,他不是討厭你的建議,而是討厭你這個人,這就是殘酷的現實。
孩子10多歲的時候,我們就將他送出國,讓他獨立,沒有父母的陪伴,親子關係該如何延續呢?我有一個鄰居,60多歲了,他經常和身邊的人說,不能送孩子出國,送出去了,就像斷線了的風箏,收不回來了。
鄰居的小孩在讀初中的年齡就送到了英國讀書,現在在英國工作,每年鄰居都會飛到英國一兩次去看兒子,他常擔憂地說:「以後我動不了了,不知道他會不會回來看我哦。」
當然,這只是一個個案,不能代表所有的留學生,但可以肯定地是,父母與孩子長期不在一起,親子關係會大受影響,親情也會缺失,特別是在孩子三觀未形成地時候,父母更不能及早地退場。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也在發生著變化,我們與孩子的距離逐漸變遠,但不該消失不見,孩子大了,我們站在遠處望著,適當地搭把手就好,這才是華麗的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