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上海話講述上海的紅色故事,秦來來的音頻節目讓年輕人都轉發點讚

2020-12-16 新民晚報

「我是偶然從朋友圈點進去的,沒想到聽秦來來用上海話講紅色故事這麼有意思。」80後的徐先生說,「短短十分鐘,除了能讓人學到了正宗的上海話,很多故事就像諜戰片一樣扣人心弦。」據統計,從7月推出至9月中旬,秦來來在網上主講的《建黨100年 「四史」100講》,聽眾點擊率已超過181萬次,其中的「毛澤東與陳獨秀探討中國革命」一講,點擊率就達19萬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被精彩的「四史」故事吸引。

圖說:秦來來和學生們在一起 官方圖

精彩 再也不做「守門員」

說起來,秦來來在網上做《建黨100年 「四史」100講》這個音頻節目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是因為疫情——此前,秦來來一直在網上用上海話講《話說六千年 來來講上海》,把上海六千年的故事娓娓道來,誰料今年的疫情讓節目按下了暫停鍵,等節目重啟時,已臨近七一。必然是因為秦來來說,「明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也是上海六千年歷史中的重要部分。我們不如做一個特別節目,100期,讓年輕人更加了解黨的歷史」。

這些紅色故事,秦來來以前也講過,「我做過太多講座,從黨政機關到村鎮的文化中心,只要故事精彩,沒有人不喜歡聽。」記得有一次,秦來來到寶山一個村文化中心去,有一位觀眾就是不肯坐在觀眾席,非要搬椅子坐在門口,開講之前,秦來來從他身邊經過,他對秦來來說,「我之所以坐這裡,因為就給你10分鐘,沒有意思我馬上就走。」秦來來聽完笑而不語,走上講臺,一個個緊張的諜戰故事讓現場觀眾屏息凝神,那位「守門員」也怕聽不真切,看到前排有空檔便立即補位。講座結束之後,「守門員」紅著臉對秦來來說:「希望秦老師下次再來,我真的還沒有聽夠!」

圖說:秦來來的講座十分精彩 官方圖

「一般來說,線下講座的時間會長一點,一個半小時,有時候大家聽不過癮,我也試過講了兩個半小時。」秦來來說,「現在的年輕人工作學習都很忙,只有碎片時間,所以我想在《建黨100年 「四史」100講》中,一定要把最精彩的故事在地鐵三四站路的時間裡告訴年輕人。」無論是阿基米德還是學習強國,從數據上看,革命的故事只要講得精彩,永遠不缺聽眾。

互動 兒子轉發朋友圈

革命的故事如此精彩,絕非杜撰。事實上,《建黨100年 「四史」100講》從建黨、上海解放、改革開放、全面小康等10個主題出發,通過100個小故事,全面反映了近百年來發生在上海的標誌性事件。按照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研究室主任唐長國的說法,「我們出來的東西都是要經過嚴格考證的,不能夠為了故事性而過度演繹。」

所以,聽上去節目是由秦來來一個人在演繹,事實上,背後是一支十餘人的團隊,文字由上海通志館《上海灘》雜誌的作者改寫,再經過相關專家層層把關,確保節目的史實性和系統性。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主任洪民榮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系列節目充分發揮了地方志鑑往知來的作用,進一步推進『四史』的宣傳普及。」

圖說:秦來來(左二)和觀眾 官方圖

事實上,《建黨100年 「四史」100講》錄製了滬語版和普通話版兩種。秦來來說:「上海話講上海歷史,比較親切,大家聽著一個上海老人娓娓講述上海那麼漫長的歷史,會很精彩。聲情並茂、引人入勝,這是我對自己的要求。10來分鐘一集,把主題講透。」

因為在網上傳播較廣,秦來來的兒子也在朋友圈聽到了老爸的講座,並轉發點讚。「其實,兒子以前上學忙,現在工作忙,雖然都在上海,但我很少見到他。」秦來來除了感動於革命故事能在兒子和他的朋友中流傳,也想當面聽聽兒子的建議和意見,讓更多的年輕人在朋友圈裡為革命故事轉發點讚。(新民晚報記者 吳翔)

相關焦點

  • 【滬語】上海人屋裡廂的熱水瓶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物資比較短缺,但是自來水的供應總是有保證的,熱水瓶也就成為了上海人家必備的日用品之一。當時,大部分的熱水瓶是竹殼的,後來有一部分是搪瓷鐵殼的,而鋁殼噴漆的熱水瓶更是上檔次了。一般來講,新婚夫妻結婚的時候,都要買一對漂亮的熱水瓶擺在房間裡面。你們家的老式熱水瓶是否還留著?一起聽一段音頻來回味一下老早底,熱水瓶帶給我們的那些溫暖!音頻請點擊↓↓↓講起熱水瓶啊,一定是上海人,家家屋裡必備個日用品;就像電燈泡、煤氣灶一樣。
  • 講述中國故事 譜寫世界華章——寫在第21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開幕...
    新華社上海10月18日電 題:講述中國故事 譜寫世界華章——寫在第21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開幕之際新華社記者楊金志、孫麗萍、吳霞蘇州河上的雨夜飛渡,解放上海的戰鬥驚心動魄;柔美抒情的綢吊,展示槍林彈雨中革命者的摯愛……18日,作為第21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開幕大戲,上海雜技團與上海市馬戲學校聯合創作的紅色主題雜技劇
  • 喜歡上海的理由,年輕人在上海如何生活,都在這場「青春上海脫口秀」
    摘要:打造富有活力的夜生活 「晚上8點一到,年輕人生活正式開始,大家知道上海最好玩的地方在哪裡嗎?」伴隨說唱與快板《魅力新上海》,6月6日,首場「青春上海脫口秀」在百聯TX淮海項目2層舉行。楊蒙恩的脫口秀表演《購物逛街二三事》從疫情後自己回到上海開始,講述上海的人情味,「我的老家在內蒙古,1月31日我回到上海,沒想到從小區到樓道裡還有人值班。已經是晚上11點了,樓長沒有睡覺,拿著表登記外來人員回滬情況。我借著昏暗燈光填表,樓道裡的感應燈突然滅了,我下意識就咳嗽了,燈一下亮了。樓長還開玩笑,咳嗽控制燈光,緩解我的緊張。」
  • 上海廣播推出2020新春特別版面
    春節期間還將推出《新春走基層》系列報導,其中,《新春走基層——新職業折射新動能》將聚焦近年來隨著技術進步、社會發展、消費升級所湧現出的新職業新崗位,講述從業者故事,展現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新趨勢。《古典音樂時間》《音樂新空氣》《與你共享》等節目都將精選輕鬆愉快的圓舞曲、波爾卡、節日序曲等中外經典作品,讓耳畔翩翩起舞。春節期間,上海戲曲廣播將在京劇、越劇、滬劇、評彈和滑稽類節目中集中播出名家名作。《海上大戲院》將以全本大戲的形式讓戲迷聽眾一次過足癮;
  • 《街頭音浪》上海首唱 周筆暢丁當用音樂重煥城市活力
    在周筆暢眼中,上海是一座擁有「新引力」的城市,保有海派文化的同時,不斷融入新的文化。丁當則表示,上海最吸引她的特質是城市獨有的包容性,世界各地的人在這裡匯聚,各個民族的文化在這裡融合,一句「海納百川」足以包羅萬象。「音探助手」屈柏宇則用「繁華、時尚、自由」來形容上海的城市魅力。在節目中,丁當卸下舞臺光環,喬裝成街唱歌手「楊浦濱江響丁當」,與來往路人嗨唱互動。
  • 「二維碼」用上海話怎麼讀?
    雖然中學課本裡都學過,雖然坐中不乏當年的學霸,但要把茴字的四種寫法寫完整,大家都做不到了。現在研究上海話和上海文化的朋友不少,在我看來多少也有點像孔乙己研究茴香豆,一個字,一個音,好像都有很深的文化淵源,更有一些朋友堅持用古字寫上海話,閱讀起來實在有些吃力。
  • 上海人,請說上海話!
    在上海生活5年的小健,沒來上海之前,對上海的印象就是:上海話,東方明珠,申花...但他最喜歡聽上海人講話,聽起來糯糯的,特別是女生,每一個腔調都有自己特有的味道。「上海人說上海話無可厚非,自己在家鄉說家鄉話,怎麼能叫排外呢?你不是上海人,樓下的老大爺和你交流都用普通話,他們也在努力適應,包容。」
  • 《閃光的記憶》:講述紅色文物背後的故事
    革命歷史文物主題節目《閃光的記憶》近日在湖南第一師範(舊址)大禮堂舉行啟動儀式。《閃光的記憶》將以紅色文物及其承載的故事為切口,邀請各地紅色紀念館的年輕講解員和各行各業青年代表作為「志願講解員」,與來自全國各個革命歷史紀念館的文物一起組成「紅色巡展團」,前往在黨的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紅色紀念館和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知名院校,以貼近年輕人的表達方式講述一件件紅色文物背後的歷史故事。
  • 來來講上海——老漁陽裡,初心之地,紅色之源
    建黨百年四史故事第四講勒了上海繁華的商業旅遊街淮海中路的南面,有一條並勿寬敞、顯得幽靜的馬路——南昌路(100年前叫環龍路);勒了格條馬路浪廂,有一條普普通通的石庫門弄堂——漁陽裡;勒了風雲激蕩的上世紀20年代,格條弄堂曾經是許多重要歷史人物的聚合點,也是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者
  • 「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第18日活動清單發布
    「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2020特別網聚活動進入第18天。今晚8點,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將在線與大家共同回憶浦東的開發開放過程此外,還有「被誤解的孔子」「話說六千年——來來講上海」「走近老子,感受他永不枯竭的智慧」等10項主題活動。
  • 金宇澄丨《繁花》:用上海話講上海故事,方言小說你能接受嗎?
    沒有人知道金宇澄先生用多大的執念寫出了這本小說,在中國現代白話文小說創作中,很少有人會用純方言的手法去寫一本書,就算有,也是以北方方言為主,北方方言與普通話本就出自一脈,寫作難度和閱讀難度都不會太大。而在金宇澄先生之前,除了市井娛樂小說之外,幾乎沒有正經的文學作品用南方方言寫出。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南方方言的語法,語音結構,語素都與北方方言或者說是中原官話有明顯的不同,創造小說的難度也同樣會增加,就算創作出來了,在某種程度上,是很難被讀者接受的。
  • 上海,不只是黨的誕生地,「紅色起點」揭示更多第一次的秘密
    《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評論家劉瓊點評了講述平民女校的《巾幗黎明》,「作者楊繡麗以詩人的筆觸和女性的視角,以人帶事,細膩、感性地講述人的命運和成長,給讀者以親切感。」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何言宏將這種寫法定義為「列傳體」,「紅色題材作品要具備史學品格,這部作品抓住了中國婦女運動起源性的根本特點,那就是與革命的緊密聯繫,不僅適合普通讀者閱讀,也具有一定學術和理論價值,相信對海外讀者和學術界亦有吸引力。」
  • 上海廣播電視臺推出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特別節目
    為緬懷先烈,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凝聚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接續奮鬥的強大力量,上海廣播電視臺精心策劃,將在近期推出一系列特別節目。東方衛視10月23日22點檔將播出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攝製的專題紀錄片《不朽的英雄讚歌》(1集45分鐘),該片從上海角度出發,尋訪上海籍志願軍老兵和歷史親歷者,結合國內外抗美援朝的影像資料和檔案文獻,用故事的方式講述英雄的事跡,同時也將展現抗美援朝時期上海後方對前線的支援。該紀錄片還將於10月25日在東方衛視、紀實人文頻道重播。
  • 上海首部迎接建黨100周年舞臺劇《紅色的起點》啟動全國百場巡演
    舞臺劇《紅色的起點》劇照大型意境多媒體舞臺劇《紅色的起點》講述了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前至1933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遷往江西的12年間,發生在上海的紅色故事,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在上海的誕生、發展及壯大的歷史過程。
  • 兜兜轉轉的上海話
    原創 知滬者 滬申故事讀上海點滬申故事阿桂姐秋天,桂花開了。上海話「桂花」與「貴貨」同音,反嘲薄命輕賤的女人為「阿桂姐」,不直言「賤貨」的反話。老上海,舞廳裡的舞女取名,都避諱「桂」字,再紅的舞女一旦過了氣,幹坐冷板凳,就被稱做「阿桂姐」。
  • 《日出東方》把上海的紅色故事講到長三角
    毛澤東答:「嗯,剛才這牛的鈴鐺聲,讓我想起了上海海關鐘樓的鐘聲啊。」警衛員又問:「主席,您去過上海?」毛澤東道:「去過呀。民國八年到民國十三年,我去過11次!上海這個城市不簡單,中國共產黨的星星之火就是在那裡點燃的!
  • 《閃光的記憶》在長啟動,講述一件件紅色文物背後的故事
    《閃光的記憶》節目由國家廣電總局、國家文物局組織創作,由湖南省委宣傳部參與指導,湖南省廣播電視局、湖南廣播電視臺主辦,湖南衛視承擔創作。節目將以紅色文物及其承載的故事為切口,邀請各地紅色紀念館的年輕講解員和各行各業青年代表作為「志願講解員」,與來自全國各個革命歷史紀念館的文物一起組成「紅色巡展團」,前往在黨的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紅色紀念館和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知名院校,走到年輕人身邊,登上標誌性的演講臺,以貼近年輕人的表達方式講述一件件紅色文物背後的歷史故事,詮釋初心使命,傳承革命精神,為建黨百年獻禮。
  • 用《大上海》一書,講述上海百年城市發展史
    用《大上海》一書,講述上海百年城市發展史 曹玲娟/人民日報客戶端上海頻道 2020-11-02 23:26
  • 紅色地標多維保護開發紅色作品創作蓬勃發展 上海立體式打響紅色...
    這本今年8月出版的新書,是「紅色足跡——黨的誕生地·上海革命遺址系列故事創作項目」第二輯,作家們圍繞中共革命鬥爭歷史的軌跡,計劃創作約400篇故事,預計明年7月前推出全部四輯。  從紅色地標的多維保護和開發,到紅色作品創作的蓬勃發展,再到紅色文化傳播方式的不斷創新,上海這座血脈中流淌著紅色基因的城市,在過去三年來正積極探索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式打響上海紅色文化品牌。
  • 視頻|加強心理疏導 上海廣播電視臺推出特色節目
    整個2月《36.7℃抗擊疫情 上海·人的力量》特別節目將深入前線深度訪談一線醫護,講述上海醫護和市民的抗疫暖心故事。並從發熱、三高、慢性病人、孕產婦安全、心理健康等各方面介紹居家防疫知識。每周二晚19點《藝術課堂》推出「教你在家學藝術」系列,2月18日起特別精選6位文藝家方瓊、傅希如等的特色藝術課程,涵蓋歌唱、戲曲、詩歌、電影等多個藝術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