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書生請她去接生,婦人跟著去了,兩個月後她有了身孕

2021-01-11 談古論今話奇聞

歡迎來到談古論今話奇聞。本故事為《民間故事》系列之第053期,如果喜歡我的民間故事還請動動您的小手給個關注,謝謝!

文/小松

世人常說:積德行善,善莫大焉。心懷一顆感恩的心,生活中多行善事,這樣的人雖不能大富大貴,但總能左右逢源、逢兇化吉。

今天小編要講的這則民間故事也與「行善」有關。故事寓意弘揚的是「積德行善」的正能量,希望各位朋友看過這則民間小故事後,都能有所啟發!

北宋年間的諸城,有一個王氏。王氏嫁給鄰村的陳生後,曾生下三個孩子。可這三個孩子都因為各種疾病,相繼夭折了。

夫妻倆哭得撕心裂肺,公婆對此也是嘆氣不已,但誰都沒有法子。

村裡人就說:「陳家兒媳婦還是個接生婆,給人家接生從未失手過,可自己卻要不來孩子。我看陳家上輩子肯定做過啥壞事,這是對他家的懲罰。」風言風語傳到陳老漢和老伴的耳朵裡,老夫妻倆心中雖然有怨氣,但卻不敢反駁,就催著兒子兒媳繼續要孩子。

可王氏卻懷不上孩子了。

王氏會接生,手藝是跟著娘家一個嬸子學來的。自打出閣嫁給陳生後,王氏就常常出去給人家接生。

因王氏人好、心善,手藝好,價錢還低,十裡八鄉的鄉民們都會找她來幫忙。

王氏的這個「接生婆」名號是越傳越廣。正如村民們所說,王氏接生的孩子不計其數,沒有一個夭折的,可她自己的肚子還是沒有動靜。

不過,即便如此,陳家對王氏依然很好,並沒有另眼相待她。

正如開篇所講,「心懷感恩之心,多行善事,雖不能大富大貴,但總能左右逢源、逢兇化吉。」

接下來王氏的一次善舉,令她終於盼來了夢寐以求的孩子。

一個晚上,王氏正在家中縫補衣物。忽然叩門聲響起。王氏一想,丈夫出門未歸。以為是丈夫陳生回來了,她趕忙去開門。

可打開門後,眼前的卻是一個陌生男子。那男子一襲白衣,手中握有一把摺扇,看上去倒像是個書生。

只是,那男子臉色發青,面容有些憔悴。

「你找誰?有什麼事嗎?」

「請問,這裡可是陳生家?接生婆王嫂嫂是在這裡住嗎?」

「我就是王嫂,你有啥事嗎?」

「在下乃是一介書生,我妻子欲要臨產,她體弱多病,小生特來請王嫂嫂前去幫忙。多有叨擾,還請王嫂嫂莫要嗔怪!」說完,那書生拱了拱手向王氏施禮。

王氏一聽,心中有些為難。因丈夫還未歸來,飯菜還沒有備好。

不過,王氏聽聞那書生說妻子體弱多病,王氏便有些擔心了。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王氏思忖片刻後,應了書生的請求。她拿了些東西後,跟著書生走了。

門口停著一輛馬車,書生將王氏請上車後,駕著馬車朝村外奔去。

也不知走了多久,馬車終於停了下來。王氏下了車,瞧見四周是漆黑一片。

她的心不免有些慌了。

「王嫂嫂這邊請!」書生邊說邊引著王氏朝前走。

一戶人家顯露出來。

門口掛著兩個大紅燈籠,此時正發著微紅的光。院牆是青瓦,看上去很是氣派。

王氏心中一想:「這定是大戶人家了!」書生趕忙將王氏請進院子。

穿過一條長長的院子,王氏跟隨書生來到睡房。王氏挑開門帘一看,一個年輕漂亮的女子正躺在床上。

那女子面色蒼白、嘴唇乾裂,看上去很是虛弱。

「夫君,快快給王嫂嫂拿些水喝。」那年輕女子有氣無力地說道。

書生聞言,轉身離開。王氏走近那女子後,便開始查看。

那女子的手冰涼如水,王氏吃了一驚,她從來沒有遇見過如此冰涼的產婦。

此時,書生挑簾而入,欲要將水遞給王氏。王氏擺了擺手,說道:「時間差不多了,你且出去外面等候吧!」書生行了禮離開了。

王氏在裡面忙乎了約有半炷香的時間,書生在屋外是搓手頓足,緊張不已。

忽然,王氏挑簾而出,笑盈盈對書生說道:「恭喜你呀,是個小少爺!」書生聞言欣喜不已,趕忙走上前去看孩子。

很快,王氏轉身回了屋裡。不多時,又走了出來。

「你娘子身體實在虛弱,你要給她補一補。天不早了,我要回去了。」

「恩人!請受小生一拜!」書生趕忙下跪,王氏愣了:「快快起來,不必行此大禮,這是我該做的!」

「恩人不知道,我娘子向來體弱多病,本不能產子。但我與她要子心切,便做下此決定。多虧恩人出手相救,不然今日我妻兒恐性命不保了!」

王氏一聽,此話正中她的心結,便將她的苦衷說與了書生。書生聞言後說道:「恩人等下,我去拿丹藥,定能助王嫂嫂要到子嗣!」

片刻後,書生拿來一粒丹藥,交給了王氏。王氏有些疑惑,書生趕忙解釋:「恩人不要多心,此丹藥乃是靈狐化仙所煉製。王嫂嫂乃是我的恩人,小生不敢加害恩人,恩人放心食用!」

「靈狐?那你夫妻二人是……」

「實不相瞞,我夫妻二人乃是狐仙,但從未害過人,恩人不必害怕。天色不早了,恩人且回去吧!娘子體弱,小生就不遠送了!」說完,書生又拿出些銀兩塞給王氏。

王氏一臉茫然,慢慢走出了院子。她愣在原地是不敢相信剛才的遭遇。

片刻後,等她回身再看時,那庭院已經消失不見,眼前則是一堆堆雜草垛!

王氏吃了一驚,終於信了書生的話。她趕忙奔走,天明時才回到了家。

銀子沒有變成碎石,丹藥也還在。王氏不再多想,於是將丹藥吃了。

王氏還和以往一樣,時不時就去給人家接生,閒暇時就縫補衣物。

兩個月後,王氏忽然乾嘔不止。陳生請來郎中把脈,郎中捋著鬍鬚笑著對陳老漢說道:「恭喜你呀!你兒媳婦有身孕了,你陳家終於盼來孩子了!」

陳家人聽了這個喜訊是高興不已。婆婆好生伺候王氏,終於到了王氏臨產之時。

王氏的嬸子親自來接生。一陣啼哭聲傳來,陳家人終於鬆了口氣,嬸子抱著孩子出來了,對陳老漢說道:「親家,恭喜了,是個男孩!」

壓抑許久的陳家終於沸騰了,公婆喜極而泣,二人心中的那口怨氣終於出了,也堵住了那些村民們的嘴。

陳老漢給小孫子取名為陳大壯,希望他能夠健康成長。

這個小男孩,終於打破了陳家以往的噩運,他健健康康活下來了。

王氏很是感激那位白衣書生。不過,正是王氏那晚的一次善舉,救下狐仙一家人,狐仙為了報恩,才圓了她的夢。

這便是王氏積德行善得來的福報!

結語:

小編藉此故事,告誡各位朋友:人活一世,要心存善念、付諸善行,方能左右逢源、逢兇化吉呀!

文中圖片來自於網絡,侵刪。

故事來源於民間,目的是借古喻今明道理。還望各位讀者不要與封建迷信對號入座。

如果喜歡我的民間小故事,還請大家點讚、轉發,謝謝!

相關焦點

  • 民間故事:婦人回家路上,一條狗追著她不放,臨產時幫了婦人大忙
    本故事為《民間故事》系列之第056期,如果喜歡我的民間故事還請動動您的小手給個關注,謝謝!文/小松古時候的黃州城外,住著一個李氏。李氏十八歲時嫁給鄰村的陳有才。陳有才是個小木匠,經常跟著爹爹一起出門做工,陳有才心腸好,為人很是憨厚。李氏的娘家很貧窮,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放到李氏身上是再合適不過了。
  • 民間故事:小花蛇和書生
    一個雨夜,書生借宿在一座荒無人煙的巖洞前的茅屋裡,半夜剛睡得迷糊,臉上被什麼東西舔了一下,起來四周看,沒有什麼。接著又睡,剛迷糊時,又被什麼東西舔了一下,起來一看,還是沒有看到什麼……這時,屋裡頭有一個聲音傳了出來:你害怕是嗎?從前,有個書生去上學堂,在路邊巖洞裡看見一條小花蛇,餓得奄奄一息的。
  • 民間故事:王阿婆半夜接生,生下來一孩子不會哭,產婦卻欣然一笑
    歡迎來到槐柳樹下,本故事為《民間故事》系列之第138期《王阿婆半夜接生,生下來一孩子不會哭,婦人卻欣然一笑》。用故事說明道理,用故事教育人,用故事闡述生活百態,希望我的故事給您啟迪。如果喜歡我的民間故事,用您那給力、發財、溫柔的小手點個關注,多謝!王阿婆一生給無數個產婦接生,不論貧賤富貴都去接生,看到窮人家,她就只拿幾個雞蛋。
  • 志怪故事|書生拾金不昧,失主去買老婆,竟把書生的妻子買了回來
    清朝順治初年,金華府有一個書生,在大清軍隊攻破金華的時候,書生與他的妻子被衝散了。書生躺在堆積起來的屍體中,留下一條性命。妻子跑著跑著,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該往哪兒跑好果被士兵們擄走了。不久,那些士兵換防,搬到了華亭谷。書生雖然也趕到華亭谷去打聽妻子的下落,卻一無所獲。他又困又乏,百般無奈。
  • 民間故事:借屍還魂續前緣
    從前,有一個書生叫趙武,趙武為人正直,交友廣泛。十七歲時,幸得友人介紹與鄰村的女子閆珍珍結為夫妻。兩人結婚後,夫妻恩愛,日子過得幸福美滿,幾個月後,閆珍珍對趙武說道:「近幾日我感覺經常會莫名的乾嘔,該不會是有了吧?」
  • 民間故事:荒島生兒,鳥遮風狐送禮,且看發生怎樣故事
    歡迎來到槐柳樹下,本故事為《民間故事》系列之第130 期,用故事說明道理,用故事教育人,用故事闡述生活百態,希望我的故事給您啟迪。如果喜歡我的民間故事,用您那給力、發財、溫柔的小手點個關注,多謝!楊武縣膠州灣有一戶姓薛人家,他叫薛功然,他給一個官僚人家放牛,官僚人家沒落後,他沒了去路,帶著妻子去了一個荒無人煙小島,這裡安靜、祥和,沒有紛爭,他們夫妻很喜歡這個地方。他們夫妻兩個搭建了一個茅屋,媳婦劉氏說:「這個荒島就只有咱們兩個人,周圍都是野生動物,不會欺負咱們吧!」
  • 民間故事:狗頭婦人
    漢代山東有一個叫陳理的農夫,陳理家中有一老母親叫張琴,張琴是一個瞎眼婦人,含辛茹苦的把陳理撫養長大,陳理對母親敬愛有加。一日,一媒婆上門說親,說杜家有一個女兒至今沒有婚配,特意來詢問陳理有沒有婚約。在媒婆的介紹下,杜家女兒杜新月成了世間罕有的奇女子,張琴對媒婆說的半信半疑,只好推脫等自己兒子回來詢問兒子的意思。
  • 民間故事:婦人回娘家,路上被搶走首飾,縣令用一件布衫破了此案
    本故事為《民間故事》系列之第030期,如果喜歡我的民間故事還請動動您的小手給個關注,謝謝!文/小松北宋末年,江南的某個鎮子上住著一個劉員外。劉員外有一個兒子,名叫劉城。劉城在鎮子上開了一家店鋪,主賣珠寶首飾。
  • 她穿越古今,親手為自己接生,一紙休書,她揭榜入宮,綻放盛世風華
    一間狹小陰暗的房間,燭火昏黃,映襯出一張姿容絕美的蒼白小臉,她雙眼緊閉,全無生機。  「少夫人,你不能睡著呀,就快要生出來了,你醒醒……」  丫鬟青竹急得額頭直冒汗,就在這時木門嘎吱被人一把推開,一位年約四十左右的婦人和一位年輕美豔的女子同時走了進來。
  • 民間故事:穩婆妙手接生,仙家捨命贈藥
    說在民國的時候,東北某個村子裡就有一位姓劉的大娘,劉大娘就是當地有名的穩婆,她這大半輩子,經她的手接生的新生兒少說也得有上千了。    當然,這其中也沒少遇到大大小小的麻煩事,像什麼臍帶繞頸,胳膊腿擰在一塊了,還有那些躲在孕婦肚子裡,死活就是不肯露頭的小生命。不管情況多麼棘手,就看劉大娘這揉揉、那按按,三兩下保證是母子平安。
  • 民間故事:穩婆接生積善德,一直活了九十九,兒子遇難仙人來幫
    可是,葉婆婆年紀大了,身體一天也不如一天,兒子心疼母親,不再讓她去接生了。這天深夜,夜黑風高,整個村莊陷入了一片死寂,突然大門外響起了一陣急促的敲門聲,葉歡迷迷糊糊地打開院門一看,發現面前站著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婆婆,只見她呼吸急促,上氣不接下氣地喘氣,像是趕了很急的路。「是葉婆婆家吧?快去救救我兒媳婦吧,她難產!」老婆婆乞求地看著葉歡。
  • 民間故事:點金筆
    民間故事:點金筆清朝道光年間,四川順慶府有個姓王的接生婆。她雖然五十多歲了,但手藝極好,接生從來沒出什麼差錯,附近哪家媳婦要生娃了,都會來請她。這天晚上,王婆白天接生回來,有些睏乏,吃完晚飯後,就準備回屋休息。這時突然響起了急促的敲門聲。
  • 「還不求我請太醫,她是想歸西嗎!」「夫人自己給自己接生了!」
    婦人冷著臉,蒼勁冷漠的聲音傳來:「生下來了嗎?」接生的產婆急急抬腕擦拭了一把額頭的汗珠,吱吱唔唔:「回稟楚夫人,少夫人她……她怕是痛死過去了。」「死了?」婦人皺了皺眉頭,焦慮不耐的抬手揉了揉太陽穴。看來醫學奇蹟裡所說人體的潛能是無限的,在她身上充分得到了證明,情急之下為了保命,連她這隻旱鴨子也會遊泳了。隱約間,趙婉兮聽見有人哭哭啼啼,腹部傳來莫名的陣痛,光束感越來越強烈,陣痛也愈來愈強烈。「楚夫人,少……少夫人她又活過來了。」產婆微微顫顫的聲音傳來,人斷了氣又喘過來,她接生這麼久還是頭一回碰著。
  • 民間故事:書生挑燈夜讀,窗外伸進纖纖玉手
    民間故事:書生挑燈夜讀,窗外伸進纖纖玉手……自古以來,許多書生希望能有豔遇,聊齋志異上便有諸多書生與狐仙的故事。可有的時候,豔遇不一定是好事,甚至是件嚇人的事情。明朝嘉靖年間,在浙江嘉興府有一位書生名叫蕭墨塵,有過目不忘的本領,才華橫溢,下筆成章,常常被各公卿奉為座上賓,請他代筆書寫文章,報酬自然也很豐厚。「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在那個年代,蕭墨塵憑著過人的文採,收入頗豐。
  • 民間故事:玉菩薩
    「方丈,有個書生想要見見您。」「請他進來吧。」「好。」.....過了不到一會兒,一個面容俊俏但滿面愁容的書生踏了進來,他剛進門就迫不及待的開口:「方丈,還請你救救我髮妻。」方丈早已算到這一命數,不慌不忙的請人坐下,給書生倒了杯茶:「究竟何事,慢慢敘來。」「我的髮妻,託夢說自己被靈轎帶走了。」
  • 民間故事:書生去趕考,被美貌狐仙迷惑,不顧妻子勸丟了大好前程
    今天筆者要講的這則民間小故事也與害人的美色的有關,希望各位看官讀過故事後都能有所啟發。閒言少敘,民間故事這就開講了:崇州的許良,是一介書生,他與村中女子王嫣同齡。因兩家長輩關係甚好,遂給他們訂下娃娃親。二人一起長大,感情也好。
  • 民間故事:書生算命求姻緣,先生指了指旁邊的女童:那就是你妻子
    民間故事,奇聞趣事!這裡是話神道仙的原創故事領域。接下來請看傳奇的民間故事。在明朝,縣城之中,有一位教書先生,此人年紀倒是不大,只有二十五,但是在這個年齡還沒有成親的,那可是不多見了。書生因為照顧生病的老母親,一直沒有成親的想法,而去年,久病的老母親還是過世了,如今孤獨一人了,書生秦越,感到了一絲的孤獨。
  • 穩婆夜裡被人請去接生,生了七個都帶尾巴
    故事一:從前,有個劉老太,做了半輩子的接生婆,十裡八村的孩子,幾乎都是她接生的。
  • 故事:寡嫂去世後,我拿她玉佩去還債,卻意外發現她死得蹊蹺
    本篇內容為虛構故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夏季的清晨,絲絲涼風伴著晨曦,愜意舒適的溫度似是上天慷慨的饋贈。朱牧迎著晨風,活動活動筋骨,對大汗淋漓的林風說道:「林風啊,你看子檀的終身大事已經有了著落,我跟你師母現在就為你的事發愁了,要不讓你師母給你物色幾個?」
  • 民間故事:書生一表人才,怎麼娶了個「傻妻」,書生:因為我也傻
    作品類型:民間故事類,古代言情,知恩圖報系列。「傳」承文化底蘊,「說」出魅力故事。清朝順治年間,徽州至德縣有一書生名叫白起,人稱聽雨先生。白起雖在白家人眼裡是個不學無術的二公子,但在民間他的名聲卻很大。白起二字或許有人不知,但聽雨先生就連三歲小娃都知曉。智近乎於妖,博學多才,乃不可多得的奇人也。據說當時有許多王公貴族請他出山,但都一一回絕,他一心只嚮往閒雲野鶴般生活,最喜歡的便是在這山野間聽一聽雨聲,這樣的人生豈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