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波周期股的上漲來勢洶洶,來者不善。但並不是無章可循。
先看兩個先行指標。
1.銅
商品銅的價格近期連續創新高,已經接近2018年初的局部高位。
2.鋁
鋁的價格也是明顯上漲。
3.原油
相反原油的價格則在低位徘徊,始終未能對今年三月份沙特/俄羅斯搞事情那次暴跌造成的缺口形成有效突破。
銅是最重要的工業金屬之一,其價格反映的是全球經濟的需求;而原油是工業的能源,其價格反映供給。因此油銅比(油與銅的價格比率),對於反映全球經濟周期具有一定的指示性,是重要的先行指標。
一個資本開支周期(朱格拉周期)的前期往往是油銅比在低位,銅貴油賤,說明需求高而成本低,原因往往是復甦初期為應對蕭條而實施的貨幣寬鬆。此時容易發生需求拉上的通脹。最典型的邏輯在2009年那一波後危機與後寬鬆的大通脹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而一個資本開支周期的後期往往油銅比在高位,油貴銅賤,說明需求不足,而成本高企;此時對應經濟過熱後期貨幣收緊的邏輯,但由於經濟過熱的持續效應存在,因而油價難以及時回落。最典型的例子是2016/17兩年油價持續上漲,最終成本衝擊帶來VIX突跳,導致2018年2月初的全球股市劇震。
近來,關於周期分析的文章一下子充斥在網上。主要觀點無非兩個,第一是把明年比作2017年,原因有兩點:
1 隨著疫苗的臨近,人們預測全球經濟有望在2021年實現共振復甦,這與2016年地緣政治危機出清,全球經濟共振復甦的步伐接近;而2017年則走出了全球資本市場在盈利驅動下的戴維斯雙擊的諧振行情,這邏輯有望在2021年復刻;2 近期債務違約比較多,大有「不給錢就死給你看」的架勢,人們預計這齣「逃廢債」的倒閉鬧劇最終會以兩邊協商調解收場,目標是化解債務危機。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化解債務危機的時候貨幣是不能緊的,即便不是寬鬆,也不能收緊,所以未來貨幣環境有望比較寬鬆。
所以,綜上,全球共振利好周期,而目前周期股普遍估值較低,未來資金會相對寬鬆,所以周期股會追落後。從今天的行情盤面來看,也證實了這一邏輯,50、300都「漲」勢喜人,相反中小創的表現就很猥瑣了,科創50指數甚至還是綠的。
在我看來,以上邏輯說得通,但不全面。
我的觀點是,從大周期定位來講,明年應該更像2010或2011,而不是2017。為什麼這樣講?
首先,從貨幣的角度定位經濟周期。
我一直認為,討論貨幣鬆緊的問題要有周期嵌套的思維。一段時期之內,會有一個主導的貨幣政策定性;在這個主導定性下面,會有局部的「小波」。也就是說,貨幣寬鬆周期之內會有局部收緊的情況發生,而緊縮周期之內也會偶爾突發性放水。所以這就是我為什麼對於那些財經記者一看到MLF續作就大鬧放水,一看到MLF到期不續作就大喊緊縮很反感的原因。
在我看來,當前正處在貨幣周期收緊的初始階段,而這一波收緊有可能持續1~2年。
那麼問題來了,上一輪貨幣寬鬆周期,發生在什麼時候?持續了多久?
答:上一波貨幣政策寬鬆的第一槍,要上溯到2018年年中。當時有三個信號,第一是6月MLF可接受債券範圍擴容,第二是7月份發行5000億MLF,大水滔天。當時上半年去槓桿弄得「企」不聊生,還有人說蒙古大夫啥的。其實說到底去槓桿的下半場一定要加槓桿,為的是把槓桿率從那些要被消滅的行業降下來,而需要扶持的行業升上去。
從那個時間節點開始,貨幣政策寬鬆的基調就奠定了。那一波放水,配合2018年10月最後一天證監會表態「三不管」,以及換帥,終於把股市信心穩住了,於是2019年一季度股市和樓市都玩出了小陽春行情。
隨後,到2019年4月,國務院會議搞過一次「定調」,提到總閘門和總體槓桿率,於是股市和樓市先後來了一波小撲街。計2019年4月到2018年6月,實際上貨幣寬鬆已經持續了10個月。但這一輪貨幣政策回補,不是轉向,最多只是寬鬆背景下的微調。
按2008年後危機的貨幣政策節奏來參照,2008年11月推出4萬億,到2010年4月「國十條」推出政策全面收緊,是18個月。這大概就是中國貨幣寬鬆周期持續時長的極限。
而上一輪貨幣寬鬆,如果將2018年6月作為起點的話,按照2008年那一輪節奏來推算,實際上到2020年1月已經是極限了。您應該記得,今年年初市場對貨幣政策收緊的預期是很強烈的;在疫情開始之前,尤其是白馬藍籌有一波非常明顯的下殺。
是疫情打亂了周期的節奏。
疫情的突然爆發,使得中國這一波貨幣寬鬆的周期延長了6個月。今年基本上是到7月,才開始重提貨幣收緊的問題。當然,如果沒有7月初那幾天股市的瘋漲,不排除這波收緊會來得更猶豫一些。
至此,問題已經很明確了。我們上一輪貨幣寬鬆周期,雖然中間有過反覆和調整,但大數算已經持續了兩年。已經超過歷史上貨幣寬鬆周期的極限。再這樣下去就會出問題。
所以,接下來一定是貨幣緊縮。有人說最近的國企信用債爆雷會不會讓央行有所顧慮呢?我說,這樣想才是多慮了。經歷了2017-2018年那一輪鐵腕式的金融去槓桿,我認為在任何時候都不應該低估政府去槓桿的決心。
因為有太多的事要做。僅舉一例:人民幣國際化。就這一條就夠讓我們的央行持續「鷹」幾年的了。
未來1~2年內,中國的貨幣政策一定是偏緊的,疫情期間放了那麼多水,股市漲了,房價也漲了,債市爆雷了,那這些錢去哪?只能是通脹。但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是,今年失業率很高,GDP雖然追到了正數但仍然很低,如果這個時候再來個大通脹,那真是難以承受。
當然,還是那句話,即便是貨幣緊縮周期,並不意味著不會有局部放水。就像寬鬆周期中會有局部收緊的調整,一樣的道理。未來短期之內需要化解債務危機,貨幣政策不會太緊,那麼資本市場有望帶來一小波估值修復的空間;但大行情的基礎是不存在的。
即便明年真的復刻2017,但回顧下2017年的行情,其實在8、9月份大宗商品見頂之後也基本上啞火了。後面剩下的就是對白馬藍籌的抱團,那基本上是末日狂歡的節奏。
今天,看看港股那邊,資金還是在抱團科技股。之前反壟斷被砸坑的股票基本上都快爬出來了,而反壟斷沒受影響的例如小米,已經默默地創新高了。這與2017年抱團白馬藍籌的邏輯如出一轍。
2010年4月推出「國十條」之後,資本市場被殺成什麼樣?經歷過的人都不會忘懷。還記得傳說中的3000點以下不發IPO嗎。市場幾乎是人氣墮盡。直到2013年6月爆發錢荒,要渴死了,才預示著新一輪寬鬆周期的開始。然而股市,還要再等上一年,到2014年大降準之後行情才來。
今年,疫情爆發,各國都在不惜一切「代價」救人、救經濟。
現在,人救得差不多了,經濟也站穩了,但付出的「代價」遲早是要面對的。
更多關於煤炭、有色等順周期板塊的深入分析,可閱讀文章《順周期,為何如此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