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愚人節,給大家帶來點啥內容呢!講個笑話,或者整一點惡作劇?對於筆者來書,其實心裡倒不是很想和大家皮一下,因為心中苦惱啊。為什麼呢,只因筆者被主編告知要準備連續幾天的內容推送,而這會兒筆者腦子裡卻是空空如也,真的是不曉得搞點啥啊。所以,請告訴我,主編跟我說的一切是在跟我開的玩笑對吧!
對了,啥是愚人節,為什麼會有這個節日,過這個節日有啥意義,為啥要在這天和別人開玩笑,為啥所有人都會被原諒?待筆者整合下資料,給大家說一下。
愚人節起源於法國
在近古代,法國一直是歐洲改革的先鋒國家。文藝復興時期,法國緊隨義大利的腳步,不斷的變革,努力的剝開中世紀時期在法國上空籠罩的烏雲。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後期,法國改革的重心終於轉移到了國家政治緊密相關的教廷身上。歐洲慣用教廷來執掌政治權利,教廷的權力過高,思想迂腐,也是改革力量崛起的重要線索。當時有著名的宗教改革者,法國的凱爾文,就在整個歐洲掀起了巨大的浪潮。
在這種背景下,法國的人民就在改革形勢上分成了革新派和守舊派。1564年,法國率先使用新的紀年法格里曆(即通用公元紀年法)作為國家曆法,改舊曆法4月1日新年為公曆1月1日為新年。而守舊派們則不是那麼快的就買帳,他們聚集起來,依然使用舊的法國曆法,將4月1日視為新年而舉行慶祝活動,過習俗。支持改革的人們看不過去了,因革新派的人多是思路開闊、頭腦靈活、善於審時度勢的聰明人。於是聰明的他們就開始了各種各樣的花樣來捉弄那些因循守舊的老頑固。給他們送假的禮物,邀請他們參加假的聚會等等,並將這些受到愚弄的守舊派們稱作「四月的傻瓜」「上鉤的魚兒」。
到了第二年,守舊派們也發動腦筋予以反擊,開始愚弄新潮的人們,總之就是互懟了。這樣一來,參與人數就翻了一番。隨著時間的前行和改革的深入,久而久之,在4月1日相互愚弄成為了一種習慣,大家沒有陣營之分,只為一時的歡樂。再往後,由習慣轉成地域風俗。愚人日也從法國傳入了英國,並在英國受到了歡迎,也成了英國人的一個節日。大航海時代,英國人探索新大陸的過程中,由將其帶入美洲融入了美洲。探索者們後來建立的美國,在美國兩百年的發展中,逐漸優化變成了今天這樣的一個約定俗成的日子。明確規定愚人日所開的玩笑不能過於離譜而是以歡樂為主,開玩笑的時間也不能過中午12點否則會被別人嘲笑(這一點其實也是有點兒嚴苛,視不同國家而定,有些國家如荷蘭愚人日為連續兩天)。
除此外歐洲其他國家也有部分國家稱,依據歷史資料,他們國家也有著完全自主文化的最開始的愚人日起源,但離不開的還是和教廷有關、與宗教有關、與傳說有關。還有說法是愚人節與古羅馬的嬉樂節和印度的歡悅節有相似的地方。
另外希臘神話中的說法就更具浪漫色彩啦,神話呢主要是用故事告訴我們道理,告誡那些自以為聰明的人,不要由於輕信,幹出貽笑大方的蠢事。所以呢,在愚人節開玩笑要注意分寸,不要真正傷害到別人。在平時的為人處世中,做事也要把握分寸,不要好高騖遠、好大喜功,也不妄自菲薄,做到有自知之明,儘量恰到好處。
到最後,筆者也是大夢初醒,這天都差不多過完了,也沒人告訴我主編是在和我開玩笑。
哎,一種淡淡的憂傷縈繞在眉頭,原來這仍舊是個冰冷的事實。藍瘦,香菇。
文字:錫禹
編輯:錫禹
校對:竹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