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汽車只有指導價,而實際價格需要到店裡談,其中有什麼貓膩嗎?
指導價是指生產廠家車輛上市時廠方公布的官方報價,也俗稱全國統一價。汽車指導價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帶有明顯的壟斷色彩,其初衷是規範經銷商行為的一種手段。
現在汽車可以說成為家庭必備品,各大廠商間的競爭也是越來越激烈了,即便是同品牌4S店的價格也不一樣。同品牌間的進價一樣,也就是指導價是一樣的,實際成交價越低,說明4S店在車輛上掙得利潤就越少,此時就會附加一些消費。如保險、上牌等業務,來提高4S店的單車總利潤。
大部分經銷商為了走量、完成廠家的銷售任務,拿到廠家返點,都會給出一部分優惠,以低於指導價的價格銷售。但是,因為經銷商的規模不同,它們一年銷售的數量不一樣,在廠家那裡拿到的返點也不一樣,規模大的經銷商銷量高,返點也高。它們有能力給出更多的優惠吸引消費者,換取更高的銷量和更多的返點。所以,不同經銷商給出的優惠也不會完全相同。
在短缺經濟條件下,汽車廠家和生產量供給資源的匱乏和經銷渠道的單一,使得汽車成為供不應求的稀缺商品,市場上任意加價的現象非常普遍,導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甚至激化。為了最大限度地緩和矛盾,汽車廠家推出汽車指導價的制度性政策,實質上就是限定經銷商在經銷產品過程中不得高於指導價,換句話說就是等同於限價令。
我們都知道,廠家是只管著造車,但是具體車輛的銷售,是委託給各經銷商的,通俗點兒說,就相當於微商的「代理」,很多微商不造化妝品,但是她只管著賣。汽車經銷商,就相當於微商的代理。
如果你了解過微商你肯定會知道,如果你這個代理賣貨賣得好,規模比較大,那你拿貨的時候,就有更多的議價權,就可以用更低的價格,拿到同樣品質的貨。汽車經銷商也是這個道理,經銷商規模越大,就可以用更低的價格從廠家那裡拿到貨。
大部分汽車銷售人員的交際水平還是很高的,在面對面與消費者談話過程中可以很好地抓住他的心理訴求,關鍵是店方都給了銷售很多權限,包括價格、贈品甚至支持客戶試乘試駕體驗車輛性能等等,但是銷售不可能一次性全盤託出,而通過網絡報價、電話的形式更不可能把這些東西說清楚。
雖然買不買的決定權依然在消費者手中,但大部分消費者只要看好了某款車,然後最終進入4S店開啟對話模式後,成交率還是很高的。
汽車的廠商指導價只能作為購買汽車的參考,在購買車輛的時候不能以指導價為準,大多車輛多少都會有優惠,這個要根據4S店的拿貨價格和利潤來定。當銷售人員約你去店裡面談時也不要太緊張,只要達到自己預期的價格就可以了,畢竟這個信息透明的時代4S店也不可能賺取你太離譜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