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解藥了嗎?」 隨著新冠疫情(COVID-19)在全球白熱化擴散,5月1日美國FDA授予瑞德西韋緊急使用授權,用於臨床治療新冠病人。
然而這個曾經呼聲很高的候選藥物在中美兩國臨床試驗中並沒有太出色的表現,甚至隨著臨床數據不斷爆出,「沒效」和「有用」兩種解讀聲此起彼伏,讓人摸不著頭腦。瑞德西韋到底好不好用?
/瑞德西韋在中國/
2月5日,中國多家醫院在武漢啟動了瑞德西韋治療新冠肺炎的隨機雙盲臨床試驗,計劃入組患者761人,其中輕、中症患者308例,重症患者453例。不過,很快就有臨床試驗患者招募難的消息傳出。隨著中國疫情的逐漸緩和,試驗在四月初中止,沒有完成預計的入組數量。
4月29日,中國的臨床研究終於經過嚴格的同行評審後,發表在《柳葉刀》(4月23日這份初步分析數據尚未發表前就「不小心」被曝光)。全球首個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多中心臨床試驗結果給了瑞德西韋最冷的一盆冷水。
與安慰劑相比,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治療危重症住院患者,並未加快COVID-19的恢復速度,未降低病死率。在藥物安全性方面,與安慰劑對照組相比,瑞德西韋的安全性良好,未見明顯相關的藥物不良反應。
/瑞德西韋在國外/
瑞德西韋為美國吉利德公司原研開發的抗伊波拉藥物,也是美國人最早把它用於治療新冠。1月31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的一篇單個病例發表把瑞德西推進了全球矚目的聚光燈下。
2月底,瑞德西韋原研公司吉利德宣布啟動全球瑞德西韋臨床試驗。此後兩個月內,一些臨床成功個案使用了瑞德西韋,並登上了國際著名學術雜誌。
4月3日,歐洲藥品管理局提議將瑞德西韋納入同情用藥範疇。
4月8日,吉利德開展的兩項瑞德西韋試驗發生實驗方案的重大變更:計劃招募的重度患者人數從400例提高到2400例,中度患者人數從600例提高到1600例。原計劃的臨床終點也進行了修改。許多業內人士猜測:這可能反映出初步臨床數據不理想,需要大範圍擴充入組人數來挖掘數據上的「顯著性」。
4月11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布了瑞德西韋給予53名新冠重症患者同情用藥後的臨床應用數據,似乎一定程度降低了死亡率。然而藥物也展現出較大的副作用率(23%)。但同情用藥並沒有對照組,因此數據對藥效的說明性不充足。
4月29日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官網發布:1063名患者的隨機對照試驗的初步數據分析顯示,接受瑞德西韋的患者的康復時間比接受安慰劑的患者快 31%。數據也顯示出患者有一定生存獲益,瑞德西韋的組的死亡率為 8.0%,而安慰劑組的死亡率為 11.6%。
同一天,原研廠家吉利德科學在其官網發布了瑞德西韋治療COVID-19的5天和10天臨床試驗結果顯示,50%的患者的臨床改善時間在5天。治療組中為10天,在10天治療組中為11天。然而該研究並沒有安慰劑對照,而是而是開放標籤SIMPLE研究。
5月1日,美國FDA宣布,授予瑞德西韋緊急使用授權(EUA)治療COVID-19患者。EUA並不代表這款在研藥物獲得FDA的完全授權,其範圍僅包括部分患者的臨床使用。
/兩種聲音,聽誰的?/
中國研究顯示沒效,美國研究卻說有效,還緊急批准了?為何同一時間發布的幾項中美臨床研究,結論差別如此之大?
「從總體來講,對於瑞德西韋NIH研究和國內的研究大的結論其實並沒有區別,就是這個藥物其實沒有太大的效果,它不是一個神奇的新冠肺炎治療藥物,可能在細分的人群中有改善效果,但並不明顯。」清華大學藥學院院長丁勝在評價上述兩項不同的研究結果時表示。
臨床試驗固然是科學研究,必須記錄客觀結果,但試驗「成功」與否,又取決於研究者記錄的是什麼。
中美兩國的臨床試驗設計、患者入選的標準、治療終點都不同。武漢進行的臨床試驗入組病例全部是重症或者危重症患者,而美國的NIH試驗則沒有要求,並且後來修改了入組例數和治療終點。
在中國,隨著疫情的及時控制和降溫,中國的醫藥人對「特效藥」並沒有那麼期待,因此能保持絕對理性,各項臨床標準都非常嚴格謹慎。而在疫情嚴重的美國,人們非常迫切的需要這個藥「有效」。為了得出有效的結果,研究者已經把能做的文章都做足了,最後勉強能在某些方面稱得上「有統計學意義」。
當然,這也可以理解。在本國確診人口破百萬的膠著時刻,美國太需要可用的藥了。只要一個新藥,哪怕只是改善一點點,哪怕只是加快病程恢復一兩天,也可以節約更多醫療資源,救治更多病人。這還是有積極意義的。
只是,瑞德西韋確實不是人們期待的「解藥」。或許,我們短時間內不可能得到所謂「解藥」。與其期待解藥的出現帶來疫情拐點,還不如遵循病毒傳播的客觀規律,保持社交距離,早發現、早防控、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