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Vincent。
這周放棄參加跟全國小夥伴一起交流的名人堂,集中時間優化團隊未來發展的方向:升級團隊培訓體系。
推進團隊專屬培訓體系的落地,就像孵化一個產品,要耐心一步步收集建議,一點點推進,找到最適合的載體,我自己也通過培訓體系的推進,對團隊管理者的定位有了更深的理解。
另外這周有客戶帶著某邦的產品過來諮詢,一邊分析產品,一邊覺得某邦的定位跟產品嚴重脫節,難以想像定位為一線城市中高端人士的公司,用不少的保費,卻只能配置30萬重疾,10萬意外,風險缺口和保障內容明顯不匹配。
最後跟大家聊聊滴滴司機遇到的故事,多了解一點,也更能體會不同行業的不易。列個目錄:
1.團隊管理:層層推進的培訓體系2.客戶服務:最需要關注哪些保障3.生活故事:滴滴司機的神仙乘客
1
團隊管理:層層推進的培訓體系
這周開了2個很重要的會。
周三給團隊的4位助理溝通培訓體系,先讓大家理解培訓體系的邏輯,然後討論如何讓團隊小夥伴更快吸收體系內容。4小時確定團隊助理彼此的分工,精確到哪一天要做什麼,由誰負責,讓整個體系自主運轉起來。
開的第二個會,就是周五下午給團隊的準主管宣講培訓體系,幫大家理清楚成為準主管以後要承擔哪些責任,還有未來新人成長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在團隊層面,實現「團隊長-準主管-新人」的三層管理模式。
一個優秀的團隊,就應該具備用最短時間把新人培養成專業人士的系統培訓,同時能夠不斷給團隊不同成員賦能,實現理想的工作、生活狀態。團隊成員100%本碩學歷,以及越來越多的90後加入,讓整個團隊保持高質量、有活力的交流。
一位資深總監說:我見過最符合我理想的團隊氛圍,也就是這樣子。現在致力於打造這樣一個可以培養上千專業經紀人的培訓體系,也是希望讓更多想要成為專業人士的經紀人,不再走彎路,並且能找到真正的歸屬感。
2
客戶服務:最需要關注哪些保障
這周有客戶帶著一份某邦的保障方案過來諮詢,每分析一次保障就會對這家公司的定位多一重疑惑。
客戶在北京奮鬥,收入不錯但有房貸壓力,每個月的房貸差不多有1.5萬。某邦代理人已經選擇了他們產品庫裡比較不錯的產品,在客戶保費預算較高的情況下,最終拿到的方案是:
1.重疾保額30萬2.意外保險10萬3.住院醫療100萬(不算好的百萬醫療)
這個保障是否足夠?
我給計算了下,重疾險作為彌補收入損失的保險 ,如果發生了肺癌這樣的重疾,30萬理賠款只夠未來一年又8個月的房貸預備金,也就是說靶向藥只吃了1年多,就不得不考慮把房子賣掉,或者繼續加班工作掙錢還房貸。
而癌症的生存期是5年,5年之內沒有復發就可以認為是臨床上的治癒,這5年內必須好好休息,因為一旦操勞就很容易復發,這個額度只能彌補這 1年多的時間,額度明顯低了。
如果加上日常的生活開銷、康復費用,這30萬保額可能只夠不到1年的花銷。
在我看來這個額度非常不足。跟客戶一聊,ta說身邊挺多人也是用這麼多的保費,額度也是二三十萬。他們也都覺得額度不夠,但以為保險都是這樣的。
具體的產品分析就不細說,相同的的保費,可以讓保額翻一倍,或者讓保障提高一個檔次,實現癌症間隔期3年多次賠(某邦間隔5年)的基礎上,把分組賠付提升為不分組,大大提高二次賠付可能。
相似的預算,其實有更多可能的選擇,和更全面的保障配置 。
3
生活故事:滴滴司機遇到的乘客
前兩天叫滴滴預約車,上車後跟一位滴滴司機聊,他說特別喜歡我們這類提前預約的單子,一方面可以自己選擇時間和目的地,另一方面喜歡提前預約的人,平均素質更高。
司機說曾經半夜接到過一單單程980公裡的預約單,在到達預約出發地的時候,乘客就主動問:「大哥您是跑白班的還是跑夜班的?如果是白班的話我就給您50塊錢然後我把單子取消,您也開一天了,半夜再跑一趟將近1000公裡怕您吃不消;如果是夜班剛出車,那咱就可以走。」
引用司機大哥的話來說就是:「這位乘客說話很有分寸,不管怎麼樣都會讓你覺得很舒服,很有涵養」。
這讓我想起之前看的新聞:「某土豪打滴滴2000公裡回家」、「某地乘客打車上萬元回家」。在媒體的宣傳上會打車500公裡以上的人都是有錢任性,但司機大哥接下來說的話打破了之前的想法。
「他打車980公裡也是沒辦法,當時飛機落地已經晚上10點多,沒有其他航班回家,但因為爺爺病重必須要在12個小時以內趕回去,回去遲了很可能見不到面。要是打車花幾千能把時間趕上,沒有什麼不值的。」
現在的媒體都是流量為王,關注「誰土豪,不把錢當錢」就有人看,但很多「大單」的背後都有他們自己的故事。
之前我覺得司機接到一單大單子能掙到很多錢,但實際上不一定。就好像這位司機大哥跑了980公裡,去程高速費等等都由乘客報銷,回程480元的過路費如果完全自己付,基本上掙不到什麼錢。
正好這次的乘客是一位懂車的男士,答應補貼400元的回程過路費,「懂車的人很好溝通,因為一算就能算出來每公裡的油錢、過路費,如果是不懂車的人,解釋半天人家還會覺得是在坑人家」。
網約車、計程車都是服務行業,乘客和司機互相多了解一點,也就能多理解一些(態度惡劣不尊重人的除外)。
Vincent結語
這周跟同事說:我覺得我是入行早,但入門晚。
我發現過去4年在保險行業裡的積累,但在為這位半年的認知進階做準備,這半年時間我對社會運行規律的認識產生了很大變化,慢慢學會主動把外在的東西抽象化,去想背後運行的規律(之後慢慢分享)。
好事不怕晚,希望我自己的這種認知,以後能幫助更多人少走彎路,實現自我價值感的同時,可以完美平衡工作和生活。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