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率不斷走高,交友軟體不斷推新,對「渣男、小三」的喊打聲不斷高漲,愛情 PUA 不斷被提起,即便主流愛情仍然把「陪伴」當做真理、把「白頭偕老」當做最高目標,也有越來越多人認為在七八十歲的壽命裡「一生只愛一個人」的單偶制是違反人性的。更有許多人自嘲是連環單偶制:一對一的戀愛關係,但是愛戀周期短,頻繁地更換伴侶。
不少人已經認識到,把複雜的人性和人際關係粗暴地歸結為「渣男/小三」並無助於更好地親密關係。人們開始質疑「愛情一定是排他的嗎?人真的不能同時愛很多人嗎?」「愛就意味著佔有嗎?」,疑問「為什麼人不喜歡被出軌,但人類出軌不但會發生,而且頻繁地發生?」「為什麼現在的愛情就像買賣商品一樣,看投資收益率」,擔心「進入一段親密關係,就會被愛情異化,失去主體性,失去自我」。
Credits to: Helmut Newton
人們開始討論和嘗試新型的親密關係,其中「開放式關係」在近幾年裡已經逐漸被諸多年輕一代接受。在開放式關係中,雙方保持伴侶關係,但不受主流單一配偶制的限制,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也接受其他人的介入。但很顯然,開放式關係仍然被許多人誤解成「只是為放蕩找的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
在不欺騙、達成共識的前提下,選擇一對一關係、開放式關係、多邊關係、無性戀、三人關係,享受任何形式的親密關係都只是個人自由。但很顯然,在實際進行中,並不像理論那樣理所當然,人們會碰到非常多更具體的、更複雜的問題。
Credits to: Costas Spathis
本期 NOWNESS 問你哦,我們邀請了三對進行開放式關係的情侶,TA 們告訴了我們,在進行開放式關係中,都遇到過哪些實際的問題,以及,開放式關係又是如何影響了 TA 們的親密關係。
我是 Echo,我和男友相戀三年,實踐開放式關係已經半年有餘,目前現實情況比我有過的所有幻想都更加完美。
Credits to: Costas Spathis
我們的開放式關係是彼此為固定伴侶,會在雙方知情的情況下與其他對象發生短期的親密關係。最初產生這一設想的原因是,處於一對一戀愛關係久了以後,我們之間的性生活不及剛開始那樣緊張刺激了,我們很珍惜與彼此性愛合一的美好時光,但偶爾也希望能夠切換一下體驗模式。事實證明,在實踐開放式關係以後,我們開始更加坦誠地看待彼此和欲望,並且更加熱衷親密性性行為。
我和男友在邏輯上相信「性愛分離」,是我先提議的開放式關係實踐,男友也非常尊重我,我們之間的溝通過程很順利,並沒有出現一個需要跨越的「瓶頸時刻」。
在實踐過程中,我們沒有遇到過很大的困惑,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對彼此和自己都有充分的自信,男友作為我的伴侶,是三年裡陪伴我走過每一次低谷、和我經歷每一次瘋狂、見證我每一次窘迫的人,我們愛對方,欣賞彼此的才華,包容彼此的弱點,我們深知兩人的感情維繫是很難被第三者在短期內取代的。
Credits to: Helmut Newton
開放式關係和 Polyamorous(多角戀)不同,我們非常清晰地知道彼此是唯一的固定伴侶,我們和其他開放對象發生的親密關係有限且短暫,平時不怎麼聊天,對他們也一定會明確告知這是一段開放式關係。
到目前為止,為了避免誤會發生,我們不會有固定長期的開放對象,因此我們不太需要平衡伴侶和開放對象之間的關係,如果真的出現類似「變心」的情況,我相信我們一定會優先選擇彼此,及時終止和他人的糾纏。
Credits to: Costas Spathis
比如,我之前對一個開放對象感到過短暫的心動,事後回想這件事,我認為更多的原因在於那個男生和我的男友有許多共同點,例如:兩人都是學醫的、會多種語言、是很好的廚師也是很善良的人。之後想想當時短暫的心動還覺得挺好笑的,但是現在我可以很自信地說:「我愛他要遠遠勝過所有有過的心動。」
我是泛性戀,找到較為滿意的約炮對象要比男友容易許多,從這方面來看也許他有些「吃虧」。於我而言,我對男友的愛要勝過我對開放式關係的需求,除了性方面的關係以外,我們兩人也是彼此最好的朋友,是精神和心理上最忠誠的依靠。
因此,如果出現男友拒絕開放式關係的情況,我會選擇尊重他的意見,身邊有朋友因為說服不了另一半接受開放式關係,最終導致分手,這根本上取決於伴侶和開放式關係在你心中的價值排序。
我不會太在意別人的看法,畢竟除了開放式關係,我做的不符合「主流觀點」的事情多了去了,我認為我們在開放式關係中,的確分享了愛人的身體,但我仍佔有他的大部分時間、精力以及情感付出,他與其他女生的曖昧或約炮行為不會改變心理和精神上的忠誠。
Credits to: Costas Spathis
於我個人而言,我不是很贊同佔有欲,戀愛是兩個自由個體的結合,佔有欲有點剝奪這份自由的意思,而強佔有欲是一種缺少安全感、缺乏自我意識的貪婪表現。另一方面,我們當然會害怕對方離開,但我們能夠開始開放式關係就是對對方和自己都足夠信任,就像我們不會因為交了新朋友就失去對家人的感情,我與他是家人,我會對具有性吸引力的人產生好感和性衝動,但我清晰地知道這樣「精神上的飄逸」是短暫的,也是很容易厭倦的。
我們最後一定會回家,目前設想的開放式關係結局,大概是我們都老到對外人沒有什麼性吸引力了,然後抱在一起回憶我們當年的風流。
我是一禾,已實踐開放式關係 1 個月左右。我與伴侶相識近 4 個月,從一開始我就明確知道這是一段開放式關係。雖然嘗試的衝動由來已久,但這是第一次真正的實踐,有一種「終於對了」的感覺。
我過往的大部分排他關係都以我愛上其他人為結局,一度被朋友評價為習慣性出軌。在許多人看來,愛上 B 似乎意味著不再愛先前的 A,可我總感覺這件事怪怪的:人真的不能同時愛著更多人嗎?
結束上一段排他關係之後,我對愛、親密關係、性、性別這些問題的困惑到達了一個高峰。原先打算先享受一年久違的單身生活,因此展開了尋找若干位合宜的床伴兼友人的歷程,和現在的伴侶也是先作為性伴侶(Sexual Partner)相識,逐漸相戀,後來水到渠成地進入了開放關係。和 TA 交往時,我發現這些長年的、模糊的疑惑開始雲霧漸散,變得明朗而輕鬆。
在這段開放式關係中,我的伴侶有一位主伴侶,是與 TA 相戀多年的女友,與此同時,我也有其他的床伴,但於我而言,這位伴侶的地位是不可比擬的,我和他之間有著完全匹配頻率的理解和精神交流。
我的伴侶性彆氣質模糊,內在和外表兼具剛柔並濟的美,TA 力圖擺脫主流規訓的束縛,對平權的思考滲透到觀念、行為和語言的每一方面,懂得體知並描述自己當下的感受,從自然到人文、公域到私域的各種議題上有自己獨立的觀點。我們初識時約定過想到任何問題都可以大膽提出,結果那些看起來可以討論幾天的深度話題,都會在幾回合內愉快地結束——我們彼此的觀點就像是直接偷看了另一方在心裡寫下的標答。
在我的觀念裡,愛和浪漫關係是兩回事,無論是開放的還是排他的,親密關係的本質都是一種約定,出於我們共同的渴望,但其形態是各異的、內容是自由書寫的,開放式關係完全不是人們想像中的「濫交」,我對感情是十分認真和重視的,只是這種方式與常人不太相同。
我認為,開放式關係相較於一對一戀愛關係的成熟契約更加複雜,在沒有任何參照的情況下,這是一個完全個體化的碰撞和打破,每個人都有自己對愛情的理解和相處模式的期待,這就意味著,溝通在開放式關係實踐中至關重要,我們需要更加懇切地交談,隨時提出已經發生的、預見到的、隱憂的各種問題。
Credits to: Sonya Tanae Fort
在這段開放式關係的實踐過程中,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坦誠,但坦誠並不等於消解個人空間,也不需要我們將生活的每個面向展露無遺。
比如,如果有約會對象,我們會提前告知彼此,但不會交流具體的情況;我不會主動想要見到 TA 的主伴侶,同時如果有機會見面我也不會拒絕。這樣做的很大原因是希望能夠避免因「嫉妒」產生的不必要矛盾,我認為這反而需要一種更高程度的互信,同時,我也會向其他床伴坦言自己正處於一段開放式關係,這是基本的共識和原則。
相比「一輩子」「永遠」,我更相信愛情在本質上並非一段時間,而是一個個單獨瞬間的累積。人的生命和意志對「永遠」來說實在過於渺小和微弱,以至於我時常覺得主流戀愛和婚姻觀中關於永恆的宣誓顯出一種傲慢自大,因此更願意將這一概念作為「不可為而為之」的浪漫主義保留在文學中,而非我對戀人的莊嚴承諾。
Credits to: Natalia Poniatowska
我與 TA 認識不久時,達成過這樣一個有趣的共識:我們應當享有順暢說出「我愛你」的權利,讓它作為一種普通的情緒表達回到日常漢語中來。當我們說出這句話時,它只意味著這一刻的感受,並不包含一種要求推進關係節奏的暗示,也不是一種程式化的義務。
另外,愛情也不是戀愛關係中唯一重要的事。在我看來,所有長久維持的關係(無論是排他的、開放的戀愛,或是床伴等任何種類的關係)都以友誼為基礎:當我們是戀人時,我們同時得是摯友;當我們希望結束或改變關係形式時,友誼依然長存。
Credits to: Elliott Erwitt
Credits to: Stuart Sandford
2020 年,我正處在一個需要不斷選擇的人生時刻,一系列的親密關係對我來說是嘗試也是一種激勵,我認為這段開放式浪漫關係不論在自我認同還是任何方面都是更加平等的嘗試。在 TA 的支持下,我發現了令自己更舒適的社會性別,依戀模式前所未有地進入了安全型,社會觀點和生活方式更堅定,乃至敢於對自己的未來做更大膽、更具挑戰性的想像。
我是 L,女生,大約在一個月之前我和女友 Y 開始了開放式關係,維持了三周。現在已經放棄開放式關係。
Credits to: Zoë Zimmerman
沒有誰先提出選擇開放式關係,我們雙方都是這麼想的,原因是因為大家對於未來有很多不確定性,包括工作的地點,個人的職業發展,以及大家會不會對這份感情有充足的承諾:對雙方之間的了解都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探索,所以說不想非常草率的去放棄這段感情,但同時也不想非常草率的去做出一些承諾來傷害對方或自己,這是為什麼在一開始我們選擇開放關係。
Credits to: Stephanie Berger
但是在一段時間的相處過後,我提出選擇結束這段開放式關係。比較感性的原因就是因為情不自禁,比較理性的原因,是因為其實對照一下自己,對於未來另一半的擇偶標準來看的話,雙方契合度還是蠻高的,所以選擇結束開放式關係,更嚴肅地對待這段感情。
在進行開放式關係前期的時候,我們彼此會進行一些約定。首先雙方還是擁有一些選擇的權利,可以開放的去看其他的一些候選人。我對 Y 沒有額外的一些要求,她希望我如果發生一些其他的關係的話,可以不要把這個信息告訴她,因為她可能不太想知道。
Credits to: Zoë Zimmerman
在嘗試開放式關係的過程中,也的確出現過一些困惑和難題。困難的點在於,Y 會認為出於她在各方面的原因,她不太會在開放式關係裡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做其他的選擇,但是與此同時的話我可能會去做這些選擇,所以對她來講,這段開放式關係只是給了我更多的選擇空間和自由度,相反對 Y 來說,她並沒有什麼額外的好處或自由。但是她仍然選擇這麼做,是因為第一大家還是要花一段時間去了解一些彼此,第二,在了解的過程中,她也不願意去限制我去選擇的權利。
Open relationship 也是一種 relationship,所以說,當我或者 Y 要出去找其他的一些新鮮或者夥伴的時候的話,(找到其他伴侶)這個事情雖然可以發生,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雙方可以隨便去結束這段開放式關係,在做出要結束這段關係的時候,還是要去溝通。
在處理 Y 和開放對象之間的感情和關係的問題上,我認為關係外的一些夥伴,或者說比較有火花的這個人,所產生的可能更多的只停留在性上,或者說非常短暫,這和情感上的戀愛關係還是不太一樣。所以說開放式關係,也是有一些責任在裡邊的。對於我來講,背叛就是在不告知對方的前提下去做出一些欺騙對方的行為,或者是去毀壞了雙方約定俗成的一些條款。
我和 Y 從開放式關係走到排他性的親密關係中,兩人的相處模式還是有改變的。
第一是多了一些承諾,第二個的話是多了更多的溝通和對話,因為如果是開放式關係的話,有些東西可能會覺得得過且過,但是如果是比較嚴肅的這樣一個長期 relationship 的話,我們會希望不要放更多的(心)結在兩個人的關係裡邊,所以有問題的話儘量去通過對話的方式去解決,去找原因,去真正的從根源上防止類似的問題再次發生,再就是,目前對彼此有承諾的戀愛關係有了排他性,就不會再去更多的去關注其他的任何事情,會有更多的律己的成分在關係裡。
Credits to: Costas Spathis
對於婚姻本身和現代一對一的婚戀關係,我沒有什麼特別的看法,覺得很正常。開放式關係的嘗試對我和伴侶的感情有幫助,至少在初期的階段相處起來是比較輕鬆的。
我有跟親近的好友討論過這段開放時關係,朋友們給的反饋也是比較支持的,也覺得沒有必要一開始認識就直接走入一段非常嚴肅的關係,所以對於開放式關係也是保持著開放的觀念。
在這段短暫的開放式關係裡,我也會擔心出現自己預料不到的情況,比如像對方變心或者自己變心,只是在權衡之後,覺得這種擔心和可能會面臨的失去是必要的,因為與之對應的「對未來的承諾」和這個承諾的可變性是不可預估的。所以說,相對於對對方和自己可能會帶來的、潛在的、更深的傷害,這個不確定和擔心,反而相比較而言是可以承受的。
Credits to: Costas Spa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