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蘇杭,葬於北邙」為什麼中國古人都有邙山情結?

2020-12-10 佳境之約

民間有俗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而民間還有一句俗語「生在蘇杭,葬在北邙」,這句話的意思不外乎人活著的時候就在蘇杭生活,逝去之後最好能葬在北邙,北邙是古人最青睞的埋骨地。

北邙山原名邙山,因位於洛陽北部,因此稱之為北邙。

洛陽是十三朝帝都,是中國建都最早,建都最久,建都最多的地方,是中華文明發源地,是佛道儒釋與三符三學的肇始點。

在洛陽,修個廣場也能挖出古墓,洛陽人揶揄:在洛陽城內城外,隨便一鏟子下去,都能挖出古墓。

有個洛陽小夥許巖做了一張洛陽陵墓地圖,在網上火了一把,那張古墓圖也比較全面的道出了洛陽的「底蘊」。

1.古墓界泰鬥——洛陽

王者榮耀裡李信的出場語音中,有一句:侯非侯,王非王,千乘萬騎走北邙。

國產第一神劇《大明王朝1566》中,趙立新扮演的大明首富沈一石在自焚前,絕唱道:「侯非侯,王非王,千乘萬騎歸邙山。

如果古墓派城市中的泰山北鬥是西安和洛陽,那敢稱宇宙第一墳場,就唯有北邙山了,不論從數量來看,還是從質量

「北邙山頭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那麼北邙山上到底有多少古墓呢?從2002年開始的洛陽邙山陵墓群考古,經過系統的調查與勘測,推算邙山陵墓群多達數十萬座,可謂遍地是古墓,當地還有一句戲言——「跺一腳就驚動三皇五帝,刨一鎬滿是秦磚漢瓦」,直至現在從北邙山附近的公路上行駛,還能看到旁邊田野裡的封土堆。。

北邙山不僅古墓數量龐大,更有無數帝王貴胄埋葬於此,在考古中發現光帝王墓就有24座,時間跨度從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後唐共六代,在這些帝陵中,有東周曆任天子的帝陵,有大名鼎鼎的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原陵,當地稱之為劉秀墳,也有促進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長陵……

邙山墓群的面積有近800平方公裡,大型的封土墓970多座,其中東漢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晉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後唐帝陵1座,單單這座山就葬了6代24帝,是埋葬帝王最多、最集中的地方。

周代、漢代、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帝王陵有:

周天子墓群

漢中興大帝光武帝原陵

庸君boys李煜、陳後主、阿鬥墓

七步殺老弟的曹丕首陽陵

鷹視狼顧司馬懿的高原陵

勸酒鬼才趙匡胤的永昌陵

等等……

中國歷史各朝各代的首領和皇帝共計700多位,洛陽埋了其中的80多個,也就是說,五千年來,每十個皇帝就有一個葬在洛陽。

其他林林總總的名人墓更是數不數勝,咱風水一派的老祖李淳風和袁天罡,在洛陽就有墓冢(雖然真假難辨),還有其他更有名的人,比如:

戰國大忽悠蘇秦、張儀墓

商業巨子呂不韋墓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墓

很忙詩聖杜甫墓

書法成筋顏真卿墓

神探狄仁傑墓

等等……

篡漢王莽和武聖關公的頭顱

也都葬在洛陽

(沒錯,只有頭)

一開始有帝王在邙山下葬,自然是因為邙山風水好,據說老子跑到邙山山頂翠雲峰架八卦爐、鍊金丹,脫凡成仙。道教第一個「上清宮」,也是建在翠雲峰上。

連終南山的王重陽走出活死人墓,到山東傳道時路過邙山,也不忘到上清宮去瞻仰瞻仰。(活死人墓和王重陽是真的,不過沒有林朝英和神鵰俠侶)

中國幾千年的墓葬歷史,在河南留下的,是極為濃墨重彩的一筆。

豐富的王朝、文化歷史,註定會造就豐富的墓葬文化,河南古墓世界之最,河南人自己也知道這個情況,所以他們建造了世界第一座以古墓為主題的博物館——洛陽古墓博物館。 據說因為古墓博物館聽起來有些嚇人,所以將名字改成了古代藝術博物館。

2.摸金校尉

令人頭皮發麻的古墓也使得河南有個行業非常發達——盜墓,這點在洛陽尤其明顯。

看過盜墓小說,肯定知道一個盜墓賊頭銜「摸金校尉」,也肯定知道一種盜墓工具「洛陽鏟」。

盜墓和考古神器——洛陽鏟

摸金校尉和發丘中郎將據傳是曹操設立,曹操本人與河南、洛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至於洛陽鏟,就是民國時洛陽盜墓賊發明的。

洛陽人似乎天生就有盜墓天分,上面說的那位精神小夥,搗鼓出一張古墓分布圖,得虧是生活在現在,要是換做以前,指不定就被洛陽盜墓門派給拉去挖土了。

民國的洛陽盜墓賊也是盜墓界響噹噹的一派,當時盜墓界有十大圈子,最厲害的四個是昌平幫、恆洛幫、關中幫、長沙幫

洛陽盜墓賊屬恆洛一派,關內頂級盜墓天團。

盜墓賊的猖獗使得洛陽古墓損失慘重,尤其是洛陽邙山墓,白天看著還正常的墓地,一晚上過後遍地都是洛陽鏟挖出的探洞,仿佛馬蜂窩一般……

3.洛陽地邪

吸引十三朝在此定都,一百多位皇帝在此執掌國家大權,又坐擁如此多的帝王陵墓與名人墳冢,還吸引著一代代的盜墓賊,洛陽為何如此特殊,如此充滿誘惑?

無他,風水寶地嘛……

洛陽有句俗話,叫「洛陽地邪」,當然,「邪」不是指洛陽邪氣重,而是說洛陽這地方自古以來就非常神秘與玄學

洛陽的玄學指數爆表,但凡說中華文化起源免不了要提到兩樣「神物」——河圖與洛書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河圖洛書是中國的「宇宙魔方」,也是太極八卦、易經卜算、風水玄學的源頭。

龍馬負河圖,於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躍起。神龜馱洛書,於洛陽西洛寧縣洛河中浮出。兩者均出自洛陽地區。

洛陽龍馬負圖寺雕塑

解夢的周公曾為洛陽佔卜,而後決定在洛水北、瀍水東、西築起了兩座城,總稱洛邑,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遷都洛邑,這是洛陽作都城之始。

隋煬帝和武則天在營建洛陽時,都大詔天下讚美,武則天說洛陽「六氣運行,均霜露而調序。山川形勝,祥祉荐臻,遠無乾心,近收亡欲,式建宗社,大啟神都。」「神都」之名,從此流傳至今。

洛陽的風水形式,是典型的神龍築穴之地。

前面說過,洛陽龍脈發自崑崙山,延伸至八百裡秦嶺而形成了少祖山,而後又有中嶽嵩山為父母山,龍脈從嵩山出來後向北盤繞,過山峽而化作崗龍,而後潛龍入地,分出一脈到了北邙山,作為洛陽的背靠之脈,雖然北邙山海拔僅300多米,但蜿蜒而修長,秀麗可依。

而且洛陽南與平頂山、南陽相連。周圍還有有崤山、伏牛山、外方山、熊耳山等一眾山龍拱衛,恰如群龍戲珠。

洛陽四周山脈/圖源網絡

而且「風水之法,得水為上。」洛陽非但群山拱衛,而且河流細密,分屬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黃河、洛河、伊河、澗河、汝河等十餘條河流蜿蜒其間。

而且按地圖來理解,其實五嶽山的安排,其實也是以洛陽為中心的四象大局:

南嶽衡山為南方遠案,是為朱雀;(古南嶽天柱山也是如此)

泰山在洛陽東面,是為青龍;

華山聳立洛陽西面,是為白虎;

恆山在洛陽以北,為靠山玄武;

嵩山為洛陽近案。

五嶽位置圖/圖源網絡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俱全,又有群山龍脈為山陽,江河淮三大水係為水陰,成就洛陽的太極之勢,也就堂而皇之成了王氣匯聚的龍興之地。

如此高規格的風水格局,自然吸引眾多王朝在此定都,眾多帝王貴胄、歷史名人下葬於此,也正因為這天下無雙的風水寶地,造就了宇宙大爆炸以來逼格最高、墳頭最多的一座「墳山」——北邙山。

4.魂歸邙山

隨著帝王與名人的傳說越來越多,後世之人再魂牽夢繞葬在邙山,就已經不再是風水好壞的問題了,因為那時北邙山已經不僅僅是一座山,也不僅僅是一座墳場,它已經超脫了一切時間、空間、物質、經濟、戰爭,成為了一種信仰。

「生於蘇杭,葬於北邙」,從此成了古代中國人畢生的信念,出生之地得聽天由命,但喪葬之地,卻可以自己定,所以無數人都想到北邙山找墓地,連陶淵明這樣的世外之人,也說「一旦百歲後,相與歸北邙。」

這也導致唐代時北邙山幾乎再無寸土立墳,不少唐詩都反映了那時的狀況:

「北邙山頭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

「古墳上面起新墳,新墳古墳無定主」

「山頭松柏半無主,地下白骨多於土」

……

北邙山下,墓疊墓疊墓疊墓,白骨比土還多,挖舊墳蓋新墳,都很常見。

這種「葬於北邙」的信仰,甚至影響了整個東亞,古代韓國人和日本人也以葬於邙山為榮耀,而韓國流傳至今的喪歌,有些也還在吟唱道「死去的親人,你要到很遠的地方去,你要去邙山,到了那裡,就永遠回不來了……」

他們認為死去的人都會到邙山,也就是所謂的「魂歸邙山」,不過據說現在韓國自己也在首爾造了個邙山陵墓,這就很韓國思密達了。

相關焦點

  • 中國第一風水寶地,被譽為帝王谷,一座山數十座帝王陵
    「生居蘇杭,死葬北邙。」。邙山地區擁有的古墓冢數量之多、面積之大、延續時間之長,世界罕見。在面積達750餘平方公裡、地跨洛陽所屬7個區縣的陵墓群範圍內,長眠著自東周一直到明清各朝代數不勝數的王侯將相、才士名流。數百座高大巍峨的覆鬥形古墓冢,星羅棋布,森然壯觀。
  • 邙山有座古墓博物館--旅遊頻道_權威全面報導旅遊--人民網
    原標題:邙山有座古墓博物館 到各大博物館去參觀,相當多的展品是墓葬中的出土物,如果說古墓是博物館最重要的藏品來源,不知是否恰當。不僅墓葬出土物是文物,墓葬本身也是文物,從其設計、建造、裝飾到防盜,都是歷史的見證、文化的表現、風俗的展示。
  • 中國哪個大城市規劃最好?去這裡工作再也不用擔心堵車了
    「生在蘇杭,死葬北邙」,北邙一般指邙山,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北,洛陽地處古洛水北岸而得名,有五千年文明史四千餘年建城史,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中國」一詞就源自洛陽,河圖洛書在此誕生,儒,釋,道,玄,理肇始於此,科舉制度也創建於此,絲綢之路與隋唐大運河在此交匯,這就是歷史上唯一一座被命名為「神都」的城市,這樣一座歷史名城。
  • 《上有蘇杭》79.為什麼不接電話
    蘇杭腦子懵懵地走在回公司的路上。一陣冷風吹過,猛地打了個激靈,腦子頓時清醒了些,又開始後悔自己方才的傻逼行徑。雖說雲軒已經喜歡上了別人,但是知道用直男理由拒絕了自己七年的人居然喜歡上了別的男人,那種心情必然好不到哪兒去。  唉,連他自己都覺得操蛋,也難怪對方會有那麼大反應。
  • 都知道「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可是若是南有蘇杭,北又有什麼?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是出自於宋代範成大《吳郡志》,是形容蘇州、杭州等地的江南美景,可以和天堂相媲美。當然,這些都是一些通俗的比法,另外還有比較文雅的比喻方法,就像開篇時所說的「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而從這個比喻裡又引申出來「南有蘇杭,北有某某」,下面就來看看在我國歷史上都有哪些類似的比喻。
  •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從什麼時候開始「蘇杭」並稱齊名的
    在中國各地的風土謠諺中,"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應該算得上是流傳最廣的了。 而關於它的來歷,目前研究俗語的人一般都只能舉出較晚的書證。其中引用較多的是《七修類稿》和《古今小說》中的記錄,但這已都是明代的東西。
  •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後人在後面加了一句,「中間還有個周莊」
    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我們首先就會想到蘇州和杭州。因為它讚嘆的就是江南的蘇州與杭州的美景,可與天堂相媲美。可後人在其後面又加了一句,你知道哪一句嗎?蘇州擁有眾多小巧玲瓏的園林,是江南最美麗的園林之一,在蘇州的崑山,在長江以南有一個小鎮,它是中國典型的江南水鄉,有著悠久的歷史,它被稱為「中國第一水鄉」,是中國5A級景區,他的名字叫周莊。
  • 盜墓是比十惡更大的罪,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人冒險去盜墓?
    盜墓是比十惡更大的罪,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人冒險去盜墓?179000公斤 從西漢到東漢 這些黃金都到哪裡去了 有學者推測 佛教傳入中土 部分黃金被用到造佛像上面去了 但現在我們懷疑 有不少黃金都讓帝王隨葬到地下了
  •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山西江南,太原蘇杭。說的是哪裡?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是我國民間流傳的諺語,意在讚嘆江南美景,可與天堂相媲美。山西江南,問問我們太原人的蘇杭,說的就是華北最大人工晉陽湖,不但風景優美,正所謂韋莊詞作曾說道:「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 《上有蘇杭》97.調查財報
    雲軒又戳了戳蘇杭的腦門子,「一個打十個的傢伙,被一個小鮮肉給打成這個熊樣兒,你可真能耐,我真是瞎了狗眼看上你!」  被雲軒這麼一罵,蘇杭似乎清醒了一點。  「蘇杭啊蘇杭,以前你怕過誰?空手抓白刃的人連應戰的勇氣都沒有,這還是你嗎?不就一個男人嘛,愛了就是愛了,怕什麼?被拒絕能怎麼樣?被辜負了又能怎麼樣?愛他本來就是你的事,跟他有什麼關係?
  • 說真的,我為什麼有處男情結?
    但說真的,既然有處女情結這回事兒,你猜會不會有處男情結的存在?於是,我忍不住在瀏覽器裡鍵入了「處男情結」四個字,想看看「處男情結」到底是如何存在以及如何被理解的。你別說,出現在搜索頁面前幾位的還真有這樣一個問題——「有處男情結是什麼樣的體驗」。
  •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說法居然是這樣來的
    供圖:本書作者及《杭州優秀傳統文化叢書》編輯部播講:浙江之聲主播 姚錚、伏一晨 、何毓珉推文撰寫、編輯:李振陽、吳洋「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說法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杭州成了南宋的都城?壹「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我們現在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是對杭州的高度讚美,杭州也有了「人間天堂」的美譽。《從都城走向天城》一書中說,最早這一說法,其實流傳於金軍士兵營帳中。
  •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那麼蘇杭二州哪個混得更好呢?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句話,可想而知,這蘇杭二州自古以來便是兩座特別優秀的城市,均有著「人間天堂」的美譽,可謂是無數人喜歡的兩座城市,那麼,就有人問了,這兩座「天堂」級別的城市到底哪一個混得更好?哪一個更牛一點呢?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一起比較一下這兩座「人間天堂」吧。
  • 揚州名揚天下,現在為什麼發展不如蘇杭二州?哪裡出了問題!
    我們都知道揚州在古代歷史長河中,曾經非常繁華富裕,歷史地位僅次於現在的上海!可是現代的揚州為什麼發展一落千丈!而2019年揚州的GDP只有5850億,排在江蘇僅排第7,僅約為蘇州三分之一不到些!如此天下名城沒有與蘇杭二州齊頭並進,實在可惜。如果揚蘇杭同進全國前十,那是何等盛況。
  • 宋慶齡為什麼沒有與孫中山合葬或附葬於中山陵?
    可宋慶齡卻未曾選擇在死後同孫中山先生合葬,或是附葬於中山陵。這一切的選擇,又是為何呢?一段不被父母祝福的婚姻國軍政府時期,宋家三姐妹所代表的,或許便是那段最輝煌的時間,以及,當時最「權貴」的家族。管錢的、掌權的,一輩子都繞不開宋家,當然,這足以說明宋家三姐妹是被培養的如何優秀。
  • 鞏義入圍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原來幸福離我們這麼近
    說到中國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你們第一個想到會是誰?是生活節奏快的沿海城市?還是溫婉如水的內陸城市?......2012年,鞏義獲「2012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日前,「2019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調查推選活動在京啟動,鞏義再度入圍!
  • 為什麼在今天,「處女情結」依然可以成為話題?
    然而,都說時代變了,但從傳統的女性貞節觀,到依然為女孩的「第一次」賦予各種意義的今天,為什么女孩的「第一次」仍在背負這麼大的重量?或許更讓人困惑的是,處女情結在文化多元、思想開化的今天,何以還可以成為一個話題?在各種聲音混雜的討論背後,究竟潛藏著怎樣的文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