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俗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而民間還有一句俗語「生在蘇杭,葬在北邙」,這句話的意思不外乎人活著的時候就在蘇杭生活,逝去之後最好能葬在北邙,北邙是古人最青睞的埋骨地。
北邙山原名邙山,因位於洛陽北部,因此稱之為北邙。
洛陽是十三朝帝都,是中國建都最早,建都最久,建都最多的地方,是中華文明發源地,是佛道儒釋與三符三學的肇始點。
在洛陽,修個廣場也能挖出古墓,洛陽人揶揄:在洛陽城內城外,隨便一鏟子下去,都能挖出古墓。
有個洛陽小夥許巖做了一張洛陽陵墓地圖,在網上火了一把,那張古墓圖也比較全面的道出了洛陽的「底蘊」。
1.古墓界泰鬥——洛陽
王者榮耀裡李信的出場語音中,有一句:侯非侯,王非王,千乘萬騎走北邙。
國產第一神劇《大明王朝1566》中,趙立新扮演的大明首富沈一石在自焚前,絕唱道:「侯非侯,王非王,千乘萬騎歸邙山。」
如果古墓派城市中的泰山北鬥是西安和洛陽,那敢稱宇宙第一墳場,就唯有北邙山了,不論從數量來看,還是從質量。
「北邙山頭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那麼北邙山上到底有多少古墓呢?從2002年開始的洛陽邙山陵墓群考古,經過系統的調查與勘測,推算邙山陵墓群多達數十萬座,可謂遍地是古墓,當地還有一句戲言——「跺一腳就驚動三皇五帝,刨一鎬滿是秦磚漢瓦」,直至現在從北邙山附近的公路上行駛,還能看到旁邊田野裡的封土堆。。
北邙山不僅古墓數量龐大,更有無數帝王貴胄埋葬於此,在考古中發現光帝王墓就有24座,時間跨度從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後唐共六代,在這些帝陵中,有東周曆任天子的帝陵,有大名鼎鼎的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原陵,當地稱之為劉秀墳,也有促進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長陵……
邙山墓群的面積有近800平方公裡,大型的封土墓970多座,其中東漢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晉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後唐帝陵1座,單單這座山就葬了6代24帝,是埋葬帝王最多、最集中的地方。
周代、漢代、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帝王陵有:
周天子墓群
漢中興大帝光武帝原陵
庸君boys李煜、陳後主、阿鬥墓
七步殺老弟的曹丕首陽陵
鷹視狼顧司馬懿的高原陵
勸酒鬼才趙匡胤的永昌陵
等等……
中國歷史各朝各代的首領和皇帝共計700多位,洛陽埋了其中的80多個,也就是說,五千年來,每十個皇帝就有一個葬在洛陽。
其他林林總總的名人墓更是數不數勝,咱風水一派的老祖李淳風和袁天罡,在洛陽就有墓冢(雖然真假難辨),還有其他更有名的人,比如:
戰國大忽悠蘇秦、張儀墓
商業巨子呂不韋墓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墓
很忙詩聖杜甫墓
書法成筋顏真卿墓
神探狄仁傑墓
等等……
篡漢王莽和武聖關公的頭顱
也都葬在洛陽
(沒錯,只有頭)
一開始有帝王在邙山下葬,自然是因為邙山風水好,據說老子跑到邙山山頂翠雲峰架八卦爐、鍊金丹,脫凡成仙。道教第一個「上清宮」,也是建在翠雲峰上。
連終南山的王重陽走出活死人墓,到山東傳道時路過邙山,也不忘到上清宮去瞻仰瞻仰。(活死人墓和王重陽是真的,不過沒有林朝英和神鵰俠侶)
中國幾千年的墓葬歷史,在河南留下的,是極為濃墨重彩的一筆。
豐富的王朝、文化歷史,註定會造就豐富的墓葬文化,河南古墓世界之最,河南人自己也知道這個情況,所以他們建造了世界第一座以古墓為主題的博物館——洛陽古墓博物館。 據說因為古墓博物館聽起來有些嚇人,所以將名字改成了古代藝術博物館。
2.摸金校尉
令人頭皮發麻的古墓也使得河南有個行業非常發達——盜墓,這點在洛陽尤其明顯。
看過盜墓小說,肯定知道一個盜墓賊頭銜「摸金校尉」,也肯定知道一種盜墓工具「洛陽鏟」。
摸金校尉和發丘中郎將據傳是曹操設立,曹操本人與河南、洛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至於洛陽鏟,就是民國時洛陽盜墓賊發明的。
洛陽人似乎天生就有盜墓天分,上面說的那位精神小夥,搗鼓出一張古墓分布圖,得虧是生活在現在,要是換做以前,指不定就被洛陽盜墓門派給拉去挖土了。
民國的洛陽盜墓賊也是盜墓界響噹噹的一派,當時盜墓界有十大圈子,最厲害的四個是昌平幫、恆洛幫、關中幫、長沙幫。
洛陽盜墓賊屬恆洛一派,關內頂級盜墓天團。
盜墓賊的猖獗使得洛陽古墓損失慘重,尤其是洛陽邙山墓,白天看著還正常的墓地,一晚上過後遍地都是洛陽鏟挖出的探洞,仿佛馬蜂窩一般……
3.洛陽地邪
吸引十三朝在此定都,一百多位皇帝在此執掌國家大權,又坐擁如此多的帝王陵墓與名人墳冢,還吸引著一代代的盜墓賊,洛陽為何如此特殊,如此充滿誘惑?
無他,風水寶地嘛……
洛陽有句俗話,叫「洛陽地邪」,當然,「邪」不是指洛陽邪氣重,而是說洛陽這地方自古以來就非常神秘與玄學。
洛陽的玄學指數爆表,但凡說中華文化起源免不了要提到兩樣「神物」——河圖與洛書。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河圖洛書是中國的「宇宙魔方」,也是太極八卦、易經卜算、風水玄學的源頭。
龍馬負河圖,於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躍起。神龜馱洛書,於洛陽西洛寧縣洛河中浮出。兩者均出自洛陽地區。
解夢的周公曾為洛陽佔卜,而後決定在洛水北、瀍水東、西築起了兩座城,總稱洛邑,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遷都洛邑,這是洛陽作都城之始。
隋煬帝和武則天在營建洛陽時,都大詔天下讚美,武則天說洛陽「六氣運行,均霜露而調序。山川形勝,祥祉荐臻,遠無乾心,近收亡欲,式建宗社,大啟神都。」「神都」之名,從此流傳至今。
洛陽的風水形式,是典型的神龍築穴之地。
前面說過,洛陽龍脈發自崑崙山,延伸至八百裡秦嶺而形成了少祖山,而後又有中嶽嵩山為父母山,龍脈從嵩山出來後向北盤繞,過山峽而化作崗龍,而後潛龍入地,分出一脈到了北邙山,作為洛陽的背靠之脈,雖然北邙山海拔僅300多米,但蜿蜒而修長,秀麗可依。
而且洛陽南與平頂山、南陽相連。周圍還有有崤山、伏牛山、外方山、熊耳山等一眾山龍拱衛,恰如群龍戲珠。
而且「風水之法,得水為上。」洛陽非但群山拱衛,而且河流細密,分屬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黃河、洛河、伊河、澗河、汝河等十餘條河流蜿蜒其間。
而且按地圖來理解,其實五嶽山的安排,其實也是以洛陽為中心的四象大局:
南嶽衡山為南方遠案,是為朱雀;(古南嶽天柱山也是如此)
泰山在洛陽東面,是為青龍;
華山聳立洛陽西面,是為白虎;
恆山在洛陽以北,為靠山玄武;
嵩山為洛陽近案。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俱全,又有群山龍脈為山陽,江河淮三大水係為水陰,成就洛陽的太極之勢,也就堂而皇之成了王氣匯聚的龍興之地。
如此高規格的風水格局,自然吸引眾多王朝在此定都,眾多帝王貴胄、歷史名人下葬於此,也正因為這天下無雙的風水寶地,造就了宇宙大爆炸以來逼格最高、墳頭最多的一座「墳山」——北邙山。
4.魂歸邙山
隨著帝王與名人的傳說越來越多,後世之人再魂牽夢繞葬在邙山,就已經不再是風水好壞的問題了,因為那時北邙山已經不僅僅是一座山,也不僅僅是一座墳場,它已經超脫了一切時間、空間、物質、經濟、戰爭,成為了一種信仰。
「生於蘇杭,葬於北邙」,從此成了古代中國人畢生的信念,出生之地得聽天由命,但喪葬之地,卻可以自己定,所以無數人都想到北邙山找墓地,連陶淵明這樣的世外之人,也說「一旦百歲後,相與歸北邙。」
這也導致唐代時北邙山幾乎再無寸土立墳,不少唐詩都反映了那時的狀況:
「北邙山頭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
「古墳上面起新墳,新墳古墳無定主」
「山頭松柏半無主,地下白骨多於土」
……
北邙山下,墓疊墓疊墓疊墓,白骨比土還多,挖舊墳蓋新墳,都很常見。
這種「葬於北邙」的信仰,甚至影響了整個東亞,古代韓國人和日本人也以葬於邙山為榮耀,而韓國流傳至今的喪歌,有些也還在吟唱道「死去的親人,你要到很遠的地方去,你要去邙山,到了那裡,就永遠回不來了……」
他們認為死去的人都會到邙山,也就是所謂的「魂歸邙山」,不過據說現在韓國自己也在首爾造了個邙山陵墓,這就很韓國思密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