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的道理——異熟果、等流果與增上果淺說

2021-02-08 上師佛法交流平臺

 如果我們能夠停下追逐外物的匆匆腳步,聆聽諸佛菩薩的教言,認真思維因與果的關係,就會知道隨著業識的投胎,每個新生命都攜帶著過去世所有的業而來到今世。這些業幾乎決定著有情此生的一切:從內在的心理個性、生理狀況,直到外在生存的環境。過去世的業會在今世逐漸顯現出它的果報,即異熟果、等流果與增上果。如果今世沒有造重善或者重惡的現法受業,那麼今世所顯現的人生遭遇,幾乎都是由過去世的業感召而來。當然這一生的花開花落、雲捲雲舒便只能按著既定的時序次第顯現。懂得這些之後,對於人生我們不會有太多的狂想和失落感,能安於命運而不怨尤,會冷靜地分析導致今世缺陷的原因,從而斷惡行善,為今生與來世的幸福創下生機。以下依次分析世間的果報。 

    第一節 異熟果 

  根據經論的開示,造上品的殺生等十惡業,每一種業都將感生於地獄之中,造中品十惡業,每一種業會感生於餓鬼之中,造下品十惡業,會感生於旁生之中。 

  無論十不善業中的哪一種,如因嗔心而造,會墮於地獄中;如因貪心而造,會墮入餓鬼道;如因痴心而造,會轉為旁生。 

  在十善業方面,行持下品善業會轉生於人間,行持中品善業會轉生於欲界天,在行持善業的基礎上如修四禪八定,會轉生於色界、無色界。 

    第二節 等流果 

  (一)同行等流果 

  我們可以觀察:同一父母、同一家庭環境,但孩子卻性格各異:有的仁慈,有的殘忍,有的堅強,有的懦弱,有的開放,有的保守……這些個性在幼年時期、接受教育之前,就已經開始顯現。在興趣愛好、舉止言行方面也無不如此。是誰賦予每個幼兒與生俱來的個性呢? 

  佛在《百業經》中說:「因為行持不善業的串習力,會延續於後世,也會依不善的業,而轉生作不善者。」當然,若行持善業,結果是相反的。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延續著過去世的習氣,習氣堅固難移的就稱為性格。所以一舉一動、一念一行都不會無緣無故地產生,都是在以往業習的推動之下而作的。比如:牛呞比丘常作牛呞,乃因多世作牛,從牛轉生而來,所以今生仍有此習氣;一比丘雖已得漏盡通,但卻常自照鏡,因他多世作過淫女,從淫女轉生而來;目犍連雖已得神通,仍然常常戲跳,也因前世作過獼猴,從獼猴中轉生而來。 

  所以,如果前世是以殺生為業的人,今世也喜歡殺生;如果前世是以不與取為業的人,今世也喜歡偷盜……這都是由前世造惡業的串習力在今世顯現的同行等流果。再看動物世界,鷂鷹喜歡殺生,老鼠喜歡偷盜,惡狼兇殘,蛇蠍狠毒,鴛鴦淫重,豬牛痴鈍……動物各異的習性也是各自前世造惡業所帶來的。反之,善業所感召的同行等流果則是生生世世喜歡行善,並且善根不斷增長。 

  《百業經》中有一則公案: 

  一日,世尊到城中化緣。有位施主供養叫「拉達」的美食,不遠處的婆羅門子見後,飛跑到世尊前祈求:「給我吧!」世尊略作思索後對他說:「你先說『我不要』,然後我再給你。」婆羅門子迫不及待地照說後得到了世尊慈悲賜予的「拉達」。一旁的給孤獨長者見狀,立即勸婆羅門子:「世尊圓滿一切功德,施主供養世尊的食物,凡夫不能受用,假若你將『拉達』還給世尊,我可給你五百嘎夏巴涅。」貪心的婆羅門子聞言喜出望外,馬上將『拉達』還於世尊,高高興興地到長者家中取了五百嘎夏巴涅。 

  回到精舍後,諸比丘請問:「世尊,以何因緣此婆羅門子貪心甚重,見諸食物都說『給我!給我!』?為何世尊初時不給,令說『我不要』後再給?唯願開示。」 

  世尊告諸比丘:「此婆羅門子貪心甚重,千百世中無論見到什麼食物都說『給我吧!』,從未說過『我不要』。今天,以此因緣,讓他說一句『我不要』,將來山王如來出世時,他將以此善根於山王如來教法下出家,證得阿羅漢果。」 

  婆羅門子一次又一次地說「給我!給我!」,這種索取的心理和行為一直不斷地重複,延續了好幾百世。在這一世,佛陀慈悲善巧地在他的識田中播下一顆善根種子,這種子只能在遙遠的未來成熟而轉化他的貪求心態。如果沒有佛陀的善巧度化,在無對治力的情況下,他的行為只會隨著原有的習性一次次地重演,除了要長久地感受貪心所帶來的貧賤果報之外,不可能無緣無故就擺脫惡行等流的束縛。無數次串習只會引發日益堅固的惡性等流習氣,他的靈性將被這惡業的僵化慣性所埋沒。 

  在炮烙地獄中,有一幕這樣的情景:眾生由於強烈的淫慾習氣,看見地獄中的火柱都是美女。於是,情不自禁地緊抱柱子,熾燃的火焰將他們焚燒得昏死過去,但復甦之後,仍見柱子為美女,又奮不顧身前去擁抱,而後又昏厥在地,如是反覆感受巨大的痛苦。 

  迷亂的惡習如此強烈,地獄眾生已經完全喪失了覺知,只有任憑習氣的擺布連續不斷地衝動,愚痴冥頑的可憐眾生何時才能迷途知返,截斷這惡性等流的循環之索呢? 

  不象惡道眾生只能被動地受業力的支配,我們已得人身,具有覺悟的能力,具有難得的聞思修行機緣,這時該好好反觀內照!自己的心理、行為是不是也象婆羅門子和地獄淫慾眾生那樣,一直在反覆加強著過去已形成的某種行為習慣?如果此時惡行的等流習氣現前,我們不應再隨宿業繼續流轉,而應痛下鉗錘、逆流而轉,將過去的惡習扭轉過來,轉惡行等流為善行等流。相反,如果善行等流習氣現前,就應隨喜自己,使善的等流不斷增上、堅固、發展。 

  (二)感受等流果 

  站在山巔高聲一呼,山谷之中自然回聲響應。只要餘音未盡,迴響就不會斷絕。報應之理也是如此,在業還未消盡之時相續必感受現報、後報以及餘報。如造殺生之業,剝切臠luán 截、炮熬蚶蠣,飛鷹走狗射獵眾生,就會墮落在屠裂斤割地獄之中,因為殺生的重業在地獄中窮年極劫備受劇苦。受苦完畢,又墮在畜牲中,作豬馬牛羊驢騾魚鳥,為人所殺,不得壽終,還須以身肉償還殺債。在畜牲道中,又須歷經千生萬死。憑著微善,一朝得脫畜道而獲人身,由殺業未盡又有住胎而墮、出生即亡,或者十歲、二十歲就夭折而死的。這短命的惡報就是殺生的感受等流果。 

  依此類推,造作十惡業中的任一種,在三惡道中受盡痛苦而脫身為人時,因餘業未盡,還需感受此種惡業的等流果報。佛經論典如是開示了十惡業的感受等流果:因為殺生,感得多病、短壽;因為不與取,感得資財匱乏且與怨敵共用;因為邪淫,感得眷屬不調、妻不貞潔;因為妄語,感得常遭誹謗、受人欺誑;因為離間語,感得眷屬不和、眷屬鄙惡;因為粗惡語,感得聞違意聲、語成爭端;因為綺語,感得語不尊嚴、辯才不定;因為貪慾,感得貪慾熾盛、貪不厭足;因為嗔恚,感得損害於他或遭他害;因為邪見,感得見解惡鄙、諂誑為性。 

  相反,過去世的十善業會給今生帶來幸福圓滿。十善業的感受等流果是: 

  斷除殺生,長壽無病;斷除不與取,受用具足、無有盜敵;斷除邪淫,夫妻美滿、怨敵寡少;斷除妄語,眾人稱讚、心具仁慈;斷除離間語,眷屬敬愛;斷除惡語,常聽悅耳之語;斷除綺語,言語有力;斷除貪心,常滿心願;斷除害心,遠離損惱;斷除邪見,相續生起善妙之見。 

    第三節 增上果 

  據說古代仁王執政時,天下百姓普皆行善,便有風調雨順、日月清明之瑞相。而到眾生惡業深重、天下大亂之時,往往流星飛殞、江河泛濫、饑饉災荒、瘟疫流行。人心即是天心,人與自然不可分割,本來就有著難以分離的密切關係。人類所造的共業直接決定著外在環境的狀況。生存的環境不會離開我們所造的業而另有其獨立存在的自性,它確實只是我們每個人所造的業共同疊加起來而在外部形成的結果。 

  曾經有位藏地的大成就者,在安住於深秘境界之時,通過手中的脈相即能得知何時將有日食的出現。當時許多人不信,最終他的預言完全得以證實,沒有絲毫的差錯。密乘時輪金剛密續中將世界歸納為密時輪、內時輪、外時輪三種,密時輪決定了內時輪,而內時輪決定著外時輪的運轉。真正有成就的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境界改變星際的運行,可使太陽定位於虛空之中。 

  現在就來看看我們的業是如何決定我們的生存環境的: 

  摧殘生機的殺傷業力反過來使得感生的自然環境中,所有的飲食、花果等都少有光澤和生命力,所結果實難以養人,反而促生疾病。由此因緣,生存於其中的無量有情都未盡壽量中道夭折。肆意掠奪、欺詐、竊取的不與取惡業會導致自然界植物果實鮮少,果不滋長,果多變壞,果不貞實,土地上生長的莊稼常常遭受霜雹旱澇的侵襲,再加上蟲害,等待我們的只有饑饉的荒年。慾海橫流、邪淫增盛,不清淨的染汙業恰如其分地製造了泥糞臭穢、風雨惡劣、塵埃遍布的外在環境。妄語業則使得農作、行船種種的事業都不會興盛廣大,與人也不能和諧共處,人與人之間常常互相欺騙,多諸怖畏恐懼因緣。離間語破壞和合,導致人心的矛盾,這種業反過來使得大地高下不平、丘坑間隔、凹凸難行。而粗惡語出語不柔、唇槍舌劍,傷害人心,由此感生之地瓦石沙礫,粗澀難觸,而且所在之處枯槁乾涸,無有池沼河流,幹地滷田,丘陵坑險,充滿了怖畏恐懼的因緣。綺語遭致的果報,則是果樹不結果實,非時結果,時不結實,未熟似熟,根不堅牢,勢不久停,園林池沼可樂極少,充滿怖畏恐懼因緣。貪慾心的熾盛,使得一切的盛事,或經一年或歷一月,有些僅一日之間即已漸趨衰微,唯減無增。嗔恚煩惱所帶來的是疾疫的流行、災橫的擾惱、怨敵的驚怖,以及獅子虎蛇、蝮蠍蚰蜒、毒暴藥叉、惡賊強盜等等不吉祥之物。邪見猖獗則使器世間黃金、寶石等所有第一勝妙之物的生源,都隱沒不現,種種不淨之物看似清淨,苦惱之物看似安樂,人們生存在不蒙三寶之光照臨的邊地,身心得不到救護,在無依無靠中找不到真實的皈依處。 

  這些就是十惡業成熟於外境上的增上果報。與此相反,十善業成熟於外境上,具足圓滿的功德。 

  有個傳統的例子是這樣的,有六道眾生同時來到了河邊,這時人道的眾生看到眼前是水,可以洗滌、灌溉;地獄的眾生把它看成熔化的巖漿;餓鬼眾生看到的是膿血;對魚類來說,這河流是它的家;天神把它看成是帶來喜悅的瓊漿玉液;而阿修羅則把它看作是淚水。 

  所以同樣的河流,由於六道眾生的業不同,而顯現出各異的景象。當地獄眾生的業障漸次清淨,逐漸向上轉成餓鬼、魚、阿修羅、人、天人時,相應地,所見的對境就會從巖漿變成膿血、宮殿、淚水、水直至甘露,業障的逐漸減輕帶來的是外境的不斷清淨。 

  所以淨化生存環境最根本、最關鍵的還在於淨化我們每個人的業。  

 

    附:修行中的五種果:異熟果、增上果、等流果、士用果、離系果(濟群法師)

 

    現在所說的五種果,它主要從修行的角度,從修道的角度所成就的結果來作說明。五果是依法修行所成就的,它不同於一般的五果。五種果也就是:一異熟果;二增上果;三等流果;四士用果;五離系果。這五個名稱大家要記住。 

    這個用幾個比較特殊的概念來解釋五種果。比如說,用「器」來解釋異熟果。用「力」來解釋增上果,用「愛樂」來解釋等流果,用「增長」來解釋士用果,用「淨」來解釋離系果。 

    五果在修學佛法中,又具有因果次第義。由異熟果為因而有增上果;由增上果為因而有等流果;以等流果為因而有士用果;以士用果為因而有離系果。這五果,前前各為後後之因,後後各為前前之果,各作增上之因,體現了因果的相對性。所以,根據這些次第來解釋五果。 

    「論曰:器謂隨順善法異熟。」「器」釋異熟果。異熟有三種含義:一、異時而熟;二、異類而熟;三、變異而熟。異時而熟指因果不同一個時間;異類而熟指因和果的屬性不是一樣,比如說因是善惡果唯無記,這就是異類,類型不同;變異而熟,從因到果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如果沒有變化的話,果就不能成熟。比如說現有的色身,生存的器界,以及社會環境,這一切都屬於各人的異熟果。但是,異熟果在這裡主要指隨順善法所產生的結果。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講到八種無瑕人身。瑕滿人身是學習佛法的基礎,瑕滿的人身是六根具足,善根深厚,生活在有佛法的社會環境中。 

 

    「力謂由彼器增上力令諸善法成上品性。」「力」釋增上果。良好的人生異熟果,是修學佛法的重要基礎,以此作為增上力量,能令所修善法,所修的法門,成為殊勝的結果。 

    「愛樂謂先世數修善力今世於善法深生愛樂。」「愛樂」釋等流果。等是平等,流是流動,等流是相似相續的延續。一期生命的延續,它具有自身的一貫性。這一生具不具有慧根,善根深厚不深厚,這要取決於過去生。因為前生有良好的基礎,延續到今生,才有今生的結果。這是生命的一種沉澱,一種積累。這點很重要,因為前生的好基礎,所以這一生的根基才會特別好。同樣,在佛學院的四年時間裡,如果能夠好好地學習,打下一個堅實的、良好的基礎,將來走出校門去講課、講經,備起課來就容易了。以「愛樂」釋等流者:因為過去學習佛法所積累下的深厚基礎,這一生看到佛法就能深深愛樂,接受佛法的教導感覺到很歡喜,而且能夠學得特別好。這等流果的作用。 

    「增長謂現在數修善力令所修善根速得圓滿。」「增長」釋士用果。士用果是一種作用的結果,士用是一種比喻,就象農夫在田地裡種了菜之後,然後不斷地澆水、施肥,小心地培植,菜很快長起來。同樣,修學佛法,如果有良好的基礎,再加上不斷的持戒、修定,就能夠使善根快速增長,快速成就。所以,士用果是建立在等流果的基礎上。

    「淨謂障斷得永離系。」「淨」釋離系果。離開束縛,離開煩惱障的系縛,讓煩惱障永遠消失,所成就的果就是離系果。它必須建立在前面所說的異熟果、增上果、等流果、士用果的前提上,然後才能成就離系果。「此五如次即是五果。

 

 轉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a224110100jke7.html


分享及轉發精華內容

點擊右上方…

發送給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收藏


往期內容回顧方式

點擊右上方…

選擇查看公眾號

點擊查看歷史消息

直接回復二十一度母贊,可查看索達吉堪布宣講二十一度母贊全文


相關焦點

  • 佛學小常識 | 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
    每一種惡業、善業都有四種果報,分別是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異熟果,指異時而熟,或變異而熟,或異類而熟的果報。如果主要以嗔心而造惡業,則墮入地獄;如果因貪心,則轉生餓鬼;如果因痴心,則轉為旁生。
  • 等流果
    等流果等流果亦有二種,同行感受等流果。同行所作業相同,倘若前世造殺生,今世亦喜行殺生,如是餘業亦復然。等流果分為同行等流果、感受等流果兩種。1.同行等流果:所謂的同行等流果就是說今世與前世所造的業相同。如果前世是以殺業為生的人現世也喜歡殺生,如果前世是以不與取為業的人現世也喜歡偷盜等。2.感受等流果:殺生的感受等流果:也就是說,前世造殺業,今生必然要感受短命、多病的報應。
  • 什麼是領受等流果
    等流果是個人所領受的。有兩種:第一種,領受等流;第二種,造作等流。先看領受等流。二、等流果。
  • 上果家,買新鮮實惠水果,就到上果家!開在家門口的水果驛站
    本網10月29日訊長沙某小區的上果家自開業到現在,一直熱鬧非凡,最熱鬧的時候就是周末和平時下班的時候,店裡面擠得滿滿當當。究竟上果家有什麼魅力,才會讓人不由自主想在裡面買買買呢?
  • 10.道德淺說(關陟岐)·五行性理總論·2.陽金陰金性理淺說 / 陽水陰水性理淺說/ 陽土陰土性理淺說
    陽金性理淺說庚為陽金。秋時當令。其色白。其味辛。金曰從革。能分萬物。言語響亮。故率性問響亮。
  • 上果家:水果店生意好,核心競爭力不能少
    長沙某小區的上果家自開業到現在,一直熱鬧非凡,最熱鬧的時候就是周末和平時下班的時候,店裡面擠得滿滿當當。究竟上果家有什麼魅力,才會讓人不由自主想在裡面買買買呢?所以上果家的產品不僅包含國內精品水果,還包含進口水果、網紅零食、乾果蜜餞、健康飲品等,可以說在某音上看到的各種新奇水果,在上果家也是不少見,什麼八月炸,釋迦,火參果應有盡有,新鮮又美味。
  • 上果家水果店生意火爆異常,原來大有來頭!
    作為長沙的老口子,應該都知道,想要買到最新鮮,最划算的水果,最好是上長沙紅星水果批發大市場,這裡幾乎匯聚了全長沙所有水果店的進貨渠道,但是既然是做批發的市場,必定購買的量必須要大,才會有一定的優惠力度,因此真正能夠在紅星買到最優惠價格水果的人,並不是很多,針對這一現象,湖南天鮮配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成立其分公司——上果家
  • 上果下空禪師:一定要明白,這兩點是硬道理.
    上果下空禪師:真正的修行是很不容易的,一定要做好心理準備,不要投機取巧,一旦落下問題再想去治就不好辦,不好弄。學員A:拜謝師父!沒有師父指點,弟子都沒有勇氣修行了。 上果下空禪師:剛開始練習都這樣,下坐以後就沒事了。但是你一定要明白,下坐以後一定要把腳心腳背雙腿重疊的地方充分按摩才行,否則有些會落下些禪病,所以還得下地運動半個小時。學員A:弟子明白。
  • 人生際遇完全是因果的展現
    此乃不滅定律,佛教稱為因果輪迴,世間稱為天理,或稱為客觀規律。如果對此有所警覺,即是我們善根發現之時。 因果非一生一世,佛法稱為三世因果,即過去、現在、未來,猶如昨天、今天、明天。以人的短淺智慧,只能看到今世的一些現象,故多難以相信因果的有無。唯有聖者,以他們的神通智慧,方可看到三世因果的真實不虛。 其實,如果我們略略思考、觀察,亦自會有深深感觸,原來因果與我們息息相關。
  • 淺說佛教的「勝義諦」
    《俱舍論》二十二卷十頁云:「若物異世俗諦名勝義諦。謂彼物覺,彼破不無;及慧析餘,彼覺仍有。應知彼物名勝義諦。如色等物,碎至極微,或以勝慧析除味等;彼覺恆有。愛等亦然。此真實有,故名勝義。依勝義理,說有色等是實非虛;名勝義諦。先軌範師、作如是說:如出世智及此後得世間正智所取諸法、名勝義諦。如此餘智所取諸法、名世俗諦。
  • 正趣果上果 - 陳粒
    是非對錯二十念 十方觀遍庸人戀闕自學睡夢羅漢拳嚇冇知醬紫好危險嚇冇知醬紫好危險歌名「正趣果上果」出自《遊鐘山大愛敬寺詩》正趣果上果。「睡夢羅漢拳」出自《武狀元蘇乞兒》又是周星馳人獨處時 才會想要在睡夢中也能保護自己吧可是瞎折騰的話也許壞人來之前 你會被自己nèng死了呢作得一手好死可能是因為這幾天一個人住 快要孤獨至死 聽到陳粒老公的《正趣果上果
  • -上果下空禪師
    上果下空禪師,禪宗參禪打坐有問必答。「問:師父,打坐開始的時候觀呼吸憋氣,過一會感覺不到空氣從鼻子進出時,是不是就不用再去刻意憋氣了吧?答:對,你都感覺不到這個鼻孔裡邊有空氣進出了,它這時候兒,基本上就已經停止呼吸了,你就觀察當下停止呼吸的這個狀態就好了。這個時候兒就觀察這個呼吸不出不進,停止了這個當下的感覺。
  • 達摩祖師論述淺說之修行觀
    若不見性,因果等語,是外道法。若是佛不習外道法。佛是無業人,無因果,但有少法可得,儘是謗佛,憑何得成。但有住著一心一能一解一見,佛都不許。成佛必須是見性,如果不以見性為根本要旨,因果之說是外道法。佛肯定不會學習外道法。
  • 明因果 了因果(中英雙語版)
  • 因果與輪迴!
    說到因果不虛,如果放到外在的事物上,我們很容易看到。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個道理大家都很清楚。
  • 地藏經之中的因果觀,地藏菩薩的大悲觀,值得我們學習
    佛在地藏經中以事實講了一些如是因如是果的事例,因因果果貫穿全經,可見地藏經是以因果為宗的。因果本是常識問題,世上一切事物,無一不是前因後果的關係。智者明因果,絕不做有負於人的事,菩薩畏因即是此理。因果說,是一副醒世良劑。欲明因果,需先了解佛教講的緣起性空論。世上一切事物,一切現象皆依緣而成,緣是條件,緣是關係,有此彼有,無此彼無,此生彼生,此滅彼滅。—切事物又都隨著條件、關係的變化而變化,這是諸行無常,沒有永恆不滅的。這種事物同時互存或異時互存的關係,即是因果關係。明白這個道理的人,不僅不去追求自己不應得到的,而是廣種善因,不求報果,他們知道法不昧人。
  • 十二因緣與三世因果
    古人有一首偈語:過 去 二 支因,現在五支果,現在三支因,未來二支果。概括的說明了十二因緣三世二重因果,佛對緣覺人說這十二因緣法門,就是揭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因果輪迴循環的規律。總的說來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古 人 有 四句偈:「無明愛取三煩惱,行有二支為業道,從識至受並老死,如是七事為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