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個網際網路奇妙之夜」
第1個夜晚
Vlog是「99個網際網路奇妙之夜」專題的第一個系列;本篇是Vlog系列的第一篇文章。
十年前,Bilibili還叫Mikufans。這個名不見經傳的二次元小站,被創始人徐逸在百度貼吧稱為「只是a站(AcFun)的後花園」。
十年後,這個從垂直、封閉的ACG文化社區起家,以「視頻內容+彈幕文化」形式傳播的產品,已經慢慢泛化走向主流社會。越來越多的z世代年輕人伴隨著這個網站成長,也因此被寄予「中國最有可能成為下一個YouTube」的希望。
(註:z時代,美國及歐洲的流行用語,意指在1995至2000年後出生的人。是第一個自小同時生活在電子虛擬與現實世界的原生世代,由科技發展形塑的社群關係與價值觀深深影響了此世代的自我認同。——Wikipedia)
作為強文化社區,b站的up主是內容生產環節中最重要的元素。截至2018年末,up主創作的原創高質量視頻(PUGV)撐起了B站全網85.5%的流量,該比例仍在上升。
鬼畜剪輯白鼠/獅子/局長/路人(四大欠王),遊戲領域老番茄/敖廠長/散人/老菊,美妝博主黨妹/慄子/毛蛋/nya……當我們提起這些名字,會發現儘管其中很多已成主流網際網路界的kol,但還是和「b站up主」這個標籤緊緊捆綁。如此強烈的社區歸屬感和認同感,是從何而來呢?
本篇文章從vlog切入,以bilibili為載體,站在z世代創作者的角度,來聊聊風口、平臺,和在這個浪潮之巔奔跑、歡笑、尖叫的年輕人。
目錄
1. 前言
2.我在b站拍vlog
2.1 第一支vlog:新人都是怪物!
2.2 第六支vlog:太長不看?!播放量最慘澹的vlog
2.3 第八支vlog:上了b站首頁banner;最喜歡的果然還是blackpink!
3.平臺生態和粉絲關係
3.1 只有b站才是up主想投稿的網站嗎?
3.2 知乎和b站的對比
4.商業化變現
4.1 不想賺錢的up主不是一個好up主!
5.後記
文章共有6000+字,大家可以拉到自己感興趣的地方看(不要太長不看啊喂!ヾ(°д°)ノ゛)
一、前言
康康現在在香港中文大學讀information engineering。和人們對工科生「木訥寡言、不解風情」的刻板印象不同,95後的康康更像是二次元語境中「可愛的男孩子」——他追星、染髮,喜歡動漫、日音,會用美顏相機裡的小松鼠貼紙,並且有著可以和《銀魂》設定媲美的吐槽力。
我和康康在去年網際網路校招的時候認識,他志本不在此,畢業後便申去了香港繼續讀書。也是因為一開始接觸vlog就在b站,18年11月末,他選擇b站作為開始投稿的平臺。截止現在投稿10個,主要以校園生活為主,除了自習、期末考、看書等校園元素之外,還有追星、旅行、染髮等日常生活。
第一支校園vlog收穫2.4萬+播放量和上千粉絲,總計觀看數13w+。對一個沒有團隊運營、沒有買錢推廣的素人來說,可謂是「新人都是怪物」式的成績了。
二、我在b站拍vlog
2.1 第一支vlog:新人都是怪物!
在拍第一支港中大的vlog時,康康選了一個沒有課的周二。
在網上的vlogger中,他很喜歡賓大的博主李萬一,還有南加大的臺灣YouTuber女孩craziejulia。他覺得前者是漂亮小姐姐;而後者更接地氣,和身邊隨時能看到的普通人一樣。
julia的vlog像杯不溫不開的白水,而她在YouTube第一支vlog下熱評第一的留言說:
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這種影片?因為可以從你的身上找到大家共同的影子,這種影片雖然簡單,但是最能代表廣大海外留學生每天的真實日常。
因為自己正好也在香港讀書,康康把自己的vlog定位切到了「校園」的垂類。在拍第一個視頻時,康康把julia和李萬一的視頻看了很多遍。開頭也模仿了julia vlog1視頻裡拍攝起床洗漱的流程,他笑稱「不過這個是梳洗整潔之後又爬回床上表演起床的。」
「那為什麼要把第一個視頻設定為到「港中大one day with me」?」
「當然也有蹭一波學校牌子流量的目的啦哈哈哈。」
圖為康康在第一支vlog裡去琴房練琴,展示鋼琴十級的小才藝
康康對第一個視頻的預期播放量是幾千。第一個視頻經過了三個階段:
1)冷啟動:
2)自然新增:
自然新增的量應該是有平臺輔助的推動。我們可以合理猜測一下:
來自用戶側的流量入口:
來自平臺側的流量來源:
運營位banner(無差別)
首頁Feed流(個性化)
在初投稿的情景下,用戶側沒有任何場景,平臺側也沒有運營位banner,可以推測出是在首頁feed流中被平臺推薦了。
進而推測一下b站的推薦應該是:投稿在一定時間內自然新增達到一定量級,觸發某種算法進入人工覆審隊列(初審在投稿),再進行主feed推薦和banner推薦。
另外,自然新增的來源除了用戶側的粉絲關注之外,還有平臺側的頻道入口。b站的pc端完全按照時間來排序,但是app端不是,投稿時間在一定時間範圍(大概是7天)內的都會被展示。
說了那麼多,敲黑板劃個重點:想要獲得後續平臺的流量推薦,初發布的時間內,一定量的自然新增很重要。
(以上純屬推測,如有偏頗,歡迎拍磚)
2.2 第六支vlog:太長不看?!播放量最慘澹的vlog
第六支vlog拍的是聖誕節的香港迪士尼。拍攝這支視頻時,康康在香港買了個b站美妝博主人手一支尼Canon g7x。
「是因為手機拍攝已經沒法滿足需求了麼?」
「倒不是。人想買買買的時候,總是會給自己找到各種理由的嘛。」
在朋友圈,康康吐槽過香港的蟑螂飛進了室友乳溝;在這支視頻,康康吐槽背後的小飛象永遠只在地面打轉。在結尾,他還模仿起志玲姐姐早年去迪士尼玩的時候「這是最幸福的地方」的梗。
不過這個有趣的視頻只得到了4k+的播放量,不符合康康的預期。
B站的up主有個視頻數據管理的後臺,可以看到不同稿件的增量數據、播放終端佔比、觀眾屬性、觀看留存等。
結合數據分析,康康「復盤」了一下這個視頻播放量比較低的原因:
於是在後面的四個視頻中,康康把視頻時常三個都控制在5min左右。
2.3 第八支vlog:上了b站首頁banner;最喜歡的果然還是blackpink!
康康拍過的vlog中,有一個上了b站的banner位。
「打開b站被自己的大臉嚇到了」,他說:「運營把封面圖的淺間寺p前面去了,還換了個標題。」
「誰能憑愛意要富士山私有」導語是陳奕迅那句著名的歌詞,「可能是看到彈幕有在刷這句話,也有可能是運營喜歡Eason吧。」他表示並不理解為什麼這個視頻能上banner位。
旅行主題是vlog中很常見的一個題材。在YouTube,Andreas Hem、Vincent Urban都是專心耕耘旅遊垂類;TK tv辭職做全職YouTuber後,也在拍週遊世界的vlog;在國內,支付寶錦鯉「信小呆」也在各種平臺發布日本旅行的vlog。
陌生的城市、放鬆的狀態、有趣的異域風情,旅行本身的觀賞性很高。但和「記錄」掛上鉤時,會產生一些矛盾——在拍攝時,記錄者需要把更多精力放在鏡頭上,於是會不自覺忽略掉身邊的人和景,多多少少失去了旅行本身的樂趣。
這是康康的第一支旅行vlog。在平衡「旅行」和「記錄」這個矛盾點上,他的解決方式是:事先選擇一個主題/目的地,去旅行時,挑出一天的時間專門拍vlog,其他時間就完全放在旅行上。
問及最喜歡的vlog,康康暴露出了追星男孩的真面目「果然還是Blackpink男粉有多拼那支吧!見到四位仙女真的太開心了!每個人都好瘦好美,實力開麥,又寵粉!又酷又萌!太用心了吧!感覺自己是出不了坑了!還能再愛粉墨一萬年!#¥%¥%…#@$&^&……」
這支vlog是所有視頻中指標最高的一支,一共有4.2w播放量和1k+彈幕。甚至有不是很熟的朋友,在自己b站的信息流裡靠推薦刷到了這支視頻。
圖為康康追星vlog的彈幕
三、平臺生態和粉絲關係
康康第一次接觸vlog是在b站。去年秋天,大學同學給他發了個連結。
「看完之後,可能中了b站的某個推薦模型,b站開始瘋狂給我推送vlog相關的內容。」
同學們比較害羞,不會主動在康康的vlog裡出鏡。但在康康剛開始拍vlog時,轉發、評論、點讚、收藏、刷彈幕一個都沒少,非常賣力。
圖為聖誕vlog中,同學幫忙刷的彩虹(屁)彈幕
「愛康寶是以前現實中叫著玩的啦,他們現在就用在彈幕裡了。」康康哭笑不得地說。但他嘴上很嫌棄,身體卻非常誠實地把自己的勳章名稱設置為「愛康寶」。
B站在17年7月上線勳章功能
初期上線的第一版裡,粉絲勳章的標籤統一叫做「真愛」。而且UI設計為:標籤介於自己頭像和名稱之間。導致看起來非常像「真愛自己」(手動滑稽
17年的b站為了做社區化還做過很多努力,比如在11月份上線了「動態」功能。其實在更早之前,b站模仿貼吧做了「興趣圈」,模仿p站(pixiv)做過「畫友」,這些社交嘗試最後要麼以失敗下線告終,要麼被整合成最終的「動態」形態。
同年11月份,知乎的「想法」上線,並且在客戶端給予了僅次於「首頁」的tab位置。早幾個月,知乎還做過「群組」的嘗試,產品形態非常像豆瓣小組。這個叫做groups的產品小範圍內測過一段時間,還沒等到全量上線就胎死腹中了。
「想法」和「動態」上線時,幾乎受到了用戶清一色的差評和反對聲音。時至今日,再回頭看下這兩個產品的現況:
單拎這個數據出來對比當然是不科學的,比如
但即便如此,知乎的想法參與度低很多(這一點在中腰部創作者裡更顯著)。
從創作者方面看,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大部分b站up主會在視頻中/個人主頁附上微博,而知乎創作者比較少。
b站和微博是一個互補的關係:b站的創作們一開始用視頻輸出內容。因為視頻的發布門檻高、製作周期長,積累了一定創作價值之後,單純視頻一個緯度已經無法滿足創作者和普通用戶的雙端需求。這時候,作為「當前中文網際網路上,唯一一個能發表碎片信息且有一定公開影響力的地方」,微博的補充就非常順其自然了。而b站也不會坐以待斃給微博做導流,就做了個「b博」作為多元化的創作工具嘗試,來形成消費閉環,留住用戶。
而在知乎,「想法「的產品經理孫妍曾用一句話解釋過——「關係形態決定了核心創作屬性」。他們相信知乎基於共同興趣,建立起社區文化,在這兩點基礎建立起了「人」的連接。那麼也可以基於人,再去做內容分發和創作。他們相信這樣的碎片化創作場景也是存在價值的。
但是知乎和微博並不互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互斥的關係——同是以文字和圖片為載體,因為我在微博看不到嚴謹的討論、認真的態度、優質的輸出,我不想聽到太大的噪聲、看到太多的垃圾信息,我才來知乎進行創作和消費。而違背了這個初衷的「想法」,是產品經理的需求,但不一定是用戶的需求。
(不過如果我是知乎的產品經理,我也會去做這個嘗試——這確實是個很有趣、很值得探究的場景)
三、變現:不想賺錢的up主不是一個好up主
首先看下kol報價一般流程
品牌方找代理公司報價,代理公司(俗稱乙方)內部媒介通常會採取自己直接找kol+第三方(俗稱丙方)報價。
第三方會直接支付kol費用並給乙方墊款,乙方收到甲方匯款後再給丙方打款
有些kol會同時也維護微博、公眾號、朋友圈等sns,這個時候也會涉及到pkg打包價和視頻單價。舉個單價的例子,b站頭部美妝博主「機智的黨妹」(粉絲200w+)推廣價在20w左右。
最近一個月,康康在b站也有收到一些廣告主的私信。
一個電動牙刷的廠家找到了康康,寄給他一支牙刷、報了一個價,要求只需在鏡頭裡露出使用此牙刷的場景即可;還有一個英語培訓和留學機構,讓康康在微博上發英語學習經驗的帖子,在這中間植入軟廣。
「不過微博這一萬多粉絲,有一萬個是有生日的時候同學買來送的殭屍粉」,康康笑著說「而且那些殭屍粉清都清不掉,還時不時會點個讚。」
康康打算接下這兩個推廣。但有個給高中生列印錯題的mini印表機,沒有推廣費,回報是送兩個印表機。「我拿兩臺錯題印表機有啥用」,康康哭笑不得:「還有一些留學機構什麼的,這些就算了。畢竟事關重大涉及到別人前程。」
B站上還有一些黏性較高的粉絲,每次發布視頻的時候都會搶佔前排留言,也會給康康充電支持。因為b站會從充電中抽取三成的稅費,所以這位95後up主在個人簡介裡寫著「 不用給我充電啦,去買奶茶喝吧~」。
他的語氣活潑而輕快,就像這十支vlog一樣。
五、後記
7年前從YouTube起源的vlog,是如何在國內「忽如一夜春風來」的?
第一代vlogger民間組織,是怎樣一點一滴孕育出國內vlog生態的?
歐陽娜娜vlog是怎麼爆火的?頭條工廠的app矩陣為何沒承接住此IP?
微博、b站、vue、貓餅....產品經理如何打造vlog社區?
明星和巨頭入局。是平民的狂歡,還只是資本的遊戲?
經過17年的萌芽,18年的普及,2019會成為vlog的井噴之年嗎?
接下來讓我們走近科學
筆者從16年末關注到國內vlog,希望結合產品經理的視角和vlogger訪談,來做一個「vlog系列」,和大家分享這個產業的所見所聞和所想。
節後開工第一天,感謝能看到這裡的大家。晚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