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丨導致洞穴盲魚視覺退化的首個基因

2020-12-13 BioArt生物藝術

責編 | 酶美

洞穴魚是指在自然狀態下,其生活史的全部或部分階段必須在洞穴或地下水體中完成的魚類,缺少洞穴或地下水體環境,其生活史不能正常完成。由於洞穴獨特的黑暗環境,魚類的生存受到了食物、定位 和繁殖等方面的限制,洞穴魚類產生了一系列與之相適應的形態特徵並能遺傳給下一代,其中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視覺系統和色素系統退化消失。

關於盲魚眼睛為什麼退化,自達爾文首次提到眼睛的丟失是由於它的無用(Darwin suggested that eyes would be lost by 「disuse」),過去的150年間,幾乎沒有令人滿意的答案。

關於洞穴生物視覺退化的機制一直令生物學家們感到困惑,多年來圍繞到底是晶狀體凋亡退化還是視網膜凋亡退化從而導致盲魚眼睛缺失一直有所爭議。儘管遺傳學分析顯示洞穴魚視覺退化是由多基因調控的,然而可以直接導致洞穴魚視覺退化的基因卻一直未能確定。

2020年6月2日,美國馬裡蘭大學William R. Jeffery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馬莉博士為本文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發表文章「A hypomorphic cystathionine -synthase gene contributes to cavefish eye loss by disrupting optic vasculature」首次確定了導致盲魚視覺系統退化的基因胱硫醚β-合酶a(cystathionine beta-synthase a), 發現該基因的突變會導致盲魚眼部血液的流動在關鍵時期受到抑制,缺少血液流動會導致盲魚的眼睛發育停滯,逐步凋亡退化並被結締組織和皮膚覆蓋,從而揭示了盲魚視覺退化的全新機制。

該研究利用墨西哥脂鯉(Astyanax mexicanus)為模式生物探討了洞穴盲魚視覺系統退化發育的分子機制。墨西哥脂鯉是由生活於河流表面的表層魚(Surface fish)和生活在洞穴中的盲魚(Cavefish)構成的單一物種,迄今發現有29個種群。

從外形來看,兩者最顯著的區別就在於表層魚具有正常的眼睛和色素,而盲魚的眼睛和色素退化消失。儘管盲魚的眼睛最終退化消失,但是在胚胎發育的早期階段盲魚種群也會形成相對完整的眼原基。

圖1: 墨西哥脂鯉的表層魚種群和洞穴盲魚種群。

根據Jeffery教授和其他研究人員先前的研究結果表明,墨西哥脂鯉基因組中多個區域可能含有導致眼睛退化的基因,而每個區域可能包含上百個基因,一次性調查所有區域是不切實際的。

因此,Jeffery教授和馬莉博士通過選擇最小且最有希望的區域,來篩選導致盲魚視覺系統退化的候選基因,並通過比較這些基因在眼睛發育關鍵時期的表達,最終將關注點確定到了cbsa基因,並發現cbsa基因在研究的所有盲魚種群中均發生了突變。

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員發現洞穴盲魚的表型和人類高半胱氨酸尿症患者之間存在相似之處。在人類,cbsa基因突變會導致高半胱氨酸尿症也稱為胱硫醚β合酶缺乏症(是胺基酸甲硫氨酸的代謝遺傳性疾病),會引起眼睛畸形和血液循環方面的問題,包括晶狀體異位、血栓、出血、動脈瘤、中風、心臟病發作和過早死亡等。Jeffery教授注意到,在盲魚胚胎視覺系統開始退化發育的階段,眼周圍的血管中會出現動脈瘤和出血。

圖2:盲魚眼睛周圍的血管產生動脈瘤和出血。

為了驗證cbsa基因的突變與盲魚視覺系統退化發育的相關性,馬莉博士在表層魚中使用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和Morpholino對cbsa基因進行突變,發現會導致表層魚的胚胎出現小眼或者眼睛缺失的表型,而在盲魚中過量表達cbsa可以部分挽救眼睛的表型。

研究也發現cbsa突變導致的眼周圍血管系統受損會引起發育中的眼睛缺氧,並最終導致視覺系統相關結構退化凋亡。

通過一系列序列分析,增加子功能驗證,基因表達分析、螢光追蹤定位、酶聯免疫和凋亡檢測的方法,揭示了導致盲魚視覺退化的全新機制cbsa基因的失活通過誘導轉硫中間體同型半胱氨酸的積累和眼部血管系統的缺陷(包括動脈瘤和眼出血),從而引起視覺系統發育過程中的缺氧和營養供應不足導致盲魚視覺系統在後期的退化消失

這一結果也從理論上解釋了為什麼盲魚早期晶狀體和視網膜正常發育而後期退化凋亡,是因為視覺系統的血液供應出了問題而導致缺氧和後期營養供應不足從而誘導其凋亡。

圖3: 盲魚視覺系統退化發育的分子模型

綜上所述,該研究首次鑑定出了可以直接導致洞穴盲魚視覺系統退化發育的基因胱硫醚β-合酶a,揭示了該基因突變引起的抑制眼部血液循環,進而導致盲魚視覺退化的分子機制。

該結果不僅有助於理解洞穴魚類適應性進化的分子發育生物學機制,而且為人類開發出治療高半胱氨酸尿症的方法提供理論支持。

除了應用於本研究外,通過對洞穴魚類研究揭示的相關分子機理,也可以為人類重大疾病如視覺退行性疾病,白化病、黑色素瘤、肥胖症、糖尿病以及阿爾茨海默病等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馬裡蘭大學生物系William R. Jeffery教授為本文的通訊作者,馬裡蘭大學生物系馬莉博士為本文第一作者。該研究還得到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Brant M. Weinstein教授,Aniket V. Gore博士和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Kelly A. Tomins博士等的大力支持。

相關焦點

  • 盲魚
    暗河裡有一條盲魚,盲魚是沒有眼睛的,可是她有。所以在這條暗河裡,她理所當然地被視作異類。這條暗河蜿蜒在群山之下,千萬年不見光彩。有眼睛,也沒有用。可是在她看來不一樣,她有眼睛,即使入目是黑暗,她也睜大了眼睛死命地追尋哪怕一點微弱的光芒。
  • 跑步導致退化性關節炎怎麼辦?
    近幾年跑步逐漸盛行,膝關節因為大量運動而導致早髮型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越來越多。
  • 地下小精靈:挖洞技術堪比蜜獾,視覺退化,卻有紅外熱成像能力
    鼴鼠確實是一種可愛的小生物,它們經常出現在開闊的田地及草地中,它們常常快速的掘土,然後在地面上堆起一個個袖珍的小土堆,這些土堆可以綿延上百米,而這些土堆下面洞穴就是小鼴鼠的家,它們長年累月隱藏在這裡,過著隱士一般的生活。
  • 綠維文旅:洞穴基礎理論研究
    巖溶洞穴的形成,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即早期的潛水洞階段、中期的地下水位洞、半充水洞階段和晚期的完全脫離地下水位的早洞(又稱化石洞)階段。 (二)鐘乳石的構成分類 洞穴內鐘乳石按照構成原因分為重力水沉積、非重力水沉積和協同沉積三大類。
  • 人類是退化的物種,曾被改造基因,蜥蜴人才是地球主宰?
    雖然我們無法辨別其真偽,甚至也有一萬個理由認為那不過是一派胡言,但這一點兒也不影響我們將其當作一個科幻故事來看待,而且如果從這個角度去看的話,你還會覺得非常有意思。話說在南非有一個非常古老的部落,部落裡地位最為崇高的人被稱為「撒路西」。「撒路西」是部族祖先知識遺產的接管人和傳遞者。這些知識遺產就包括人類和地球真實的歷史。
  • Nat Med重磅!基因編輯T細胞治療癌症是安全的!華西醫院全球首個...
    2020年5月9日訊 /生物谷BIOON /——對免疫檢查點基因進行CRISPR-Cas9介導的基因編輯可以提高T細胞治療的療效,但首先必須了解其安全性和可行性。近日發表的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對細胞進行的首次人體試驗結果表明,這種療法是安全且持久的。
  • 體育攝影師 周元傑:洞穴中的光影繪畫者
    一次偶然的機會,周元傑通過洞穴救援近距離接觸到洞穴,從此便開啟了自己長達8年的探洞旅程。在如今的洞穴探險團隊中他除了是一名探險者,還承擔著攝影師和駕駛員的職責。通過了解洞道、洞廳、天坑、豎井形成的過程,了解旱季雨季洞穴內不同的特徵、鐘乳石生長的差異,才能讓洞穴攝影有的放矢。在探洞過程中相機在裝備中的佔比是很小的,洞穴探險設備、補給用品、醫療用品才是最主要攜帶的探洞裝備。壯麗的洞廳「當你進入洞穴後,最需要注意的一定是安全。
  • 3種多肉基因退化,只能一聲嘆息,活著就行,能呈現出不同美最好
    不知道肉友們在養護多肉的過程中,是不是會發現有一種特別的現象,就是有些多肉在經過了一些氣候的變化,或者是經歷了從幾乎要死去又活過來的過程後,這些多肉就會發生突然的變化,不再是當初的樣子,這個應該是屬於多肉基因突變產生的現象,大部分是退化,肉友們用肉眼可看到的事實會是,大部分多肉基因退化以後沒有原來美,或者是呈現出一種不同的美。
  • ...Vivitek(麗訊)邀您探索首個洞穴式超媒體夢幻樂園 ...
    近期,一座集「聲音」、「光學」與「自然」多位一體的洞穴式超媒體夢幻樂園《星洞傳說》落戶潭溪山,以天然山洞為場景,演繹一場夢幻的多媒體探索之旅。《星洞傳說》洞穴體驗空間,由潭溪山旅遊景區發起,數虎圖像參與設計施工,在光影展示部分,由Vivitek(麗訊)攜手華南區代理建業顯示,使用14臺雷射工程投影機參與其中,在獨特的洞穴環境中,提供穩定、高品質的視覺影像服務。
  • NAT周年慶
    全球nat的股東們,大家好!我是宗緣,今天收到我們優秀郡陽老師的信息,讓我代表版圖所有玩家在半開放一周年裡給大家拜個年,同時講講躍遷後這一年的感受,回想起這一年真的太多太多了,首先最為深刻的就是價格的波動,隨著nat. x均值的回歸,也聽到過各種參差不齊的聲音,當然對於三年以來有學習的玩家還是非常積極樂觀了,能夠主動去把我把握每次激勵體系的獎勵和各種組合收益。
  •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丨西部苗文
    Aob lob deb qeut nat dol ghoud shik tlaok dout hof hend! Web Gex Nax drous khaod gus yol shaib bof nat hef jenb leuf!
  • Nat Comm | 郭熙志/王計秋合作組發現Foxp1蛋白調控棕色及亮色脂肪細胞分化與產熱的重要作用
    責編丨兮在全球範圍內,肥胖及肥胖相關代謝性疾病如二型糖尿病患者,等正以驚人的速度不斷增長,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 Nat:無條件的愛高學歷男神
    代表作品:《兩個爸爸》《朋友圈》Instagram:natsakdatorn新浪微博:NATsakdatorn泰國粉絲站:natsakdatorn_fc推特:NATsakdatornFC不知道有沒有小夥伴迷上《朋友圈》裡的Sam醫生呢?第一集裡撒嬌的小模樣,一看就是小編喜歡的款。
  • 黃山風景區發現三類新種步甲,填補安徽洞穴生物學空白
    在第20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即將到來之際,安徽省黃山風景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又傳來喜訊。研究人員在黃山神仙洞附近發現步甲科昆蟲1新屬、3新種,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動物分類學雜誌《ZooKeys》上。
  • 《黑色沙漠》杜爾利得洞穴任務攻略 杜爾利得洞穴任務怎麼做
    導 讀 黑色沙漠中很家找不到杜爾利得洞穴任務的位置,導致無法進行任務,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黑色沙漠杜爾利得洞穴任務詳解,希望能夠幫助各位玩家。
  • 基因突變真能導致超能力?
    利維坦按:文中介紹了七種可能因基因突變導致的」特異能力「,四色視覺症是我最羨慕的。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86期:全球首個血友病基因療法監管遇阻...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高通量測序儀標準》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式發布國內首個醫療器械行業基因測序儀標準——《高通量測序儀標準》。全球首個血友病基因療法valrox在歐盟監管遇阻礙在歐盟監管方面,BioMarin公司收到了EMA的一份聯合評估報告,報告要求公司向EMA提交正在進行的III期研究中接受6e13vg/kg劑量valrox治療的134例患者的完整52周結果。BioMarin預計,最後一例患者將在2020年11月達到52周的隨訪期。
  • 人類頭骨「長角」,這是進化還是退化?科學家:這不是偶然現象
    根據達爾文所提出的進化論可知:人類的祖先是古猿,古猿在經歷了自然選擇和基因變異之後,逐漸進化成了人類。雖然人類已經成為了地球的主人,但並不意味著就可以停止進化,相反地,人類也在不斷的進化著,希望能更加適應當下的環境。
  • 16歲高中生洞穴科考「歷險記」:21天測量8000米洞穴
    這時,父親曹煒得知自己的朋友,具有20多年的探洞經驗的王大勇(中國地理學會會員、 中國地質學會洞穴專業委員會第5屆委員、前重慶人防應急救援隊總隊長)正計劃在貴州遵義仁懷一帶進行洞穴科考,想到兒子向來對古生物極感興趣,洞穴又是發現化石和罕見生物的絕佳考察地點。於是,他便開始徵求兒子意見,是否願意參加科考。
  • 16歲高中生洞穴科考:21天測8000米洞穴,為防治水汙染盡力
    父親曹煒得知自己的朋友,具有20多年的探洞經驗的王大勇(中國地理學會會員、 中國地質學會洞穴專業委員會第5屆委員、前重慶人防應急救援隊總隊長)正計劃在貴州遵義仁懷一帶進行洞穴科考,想到兒子向來對古生物極感興趣,洞穴又是發現化石和罕見生物的絕佳考察地點。於是,徵求兒子意見,是否願意參加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