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畫廊 | 愛德華·馬奈是19世紀印象主義的奠基人之一,1832年出生於法國巴黎。他深具革新精神的藝術創作態度,深深影響了莫奈、塞尚、梵谷等新興畫家,進而將繪畫帶入現代主義的道路上。
我們這一生,難免會和形形色色的人不期而遇。
遇見自己喜歡的人,是難得的幸運;碰到自己討厭的人,也是生活的常態。種種原因下,我們往往躲不掉討厭的人,不得不學著與他們相處。
看過一個人際關係定律:無論你走到哪個圈子裡,遇到討厭的人的概率都是基本相同的。即使你屏蔽了這個,一定會有新的補上來。
所以,面對自己討厭的人,逃避永遠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與其被討厭的人影響情緒和生活,不如學會主動適應環境,與他們自在共處。
朋友小然入職新公司後,跟部門裡的一個同事走得很近。她和同事是老鄉,年齡也相近,本以為彼此會很合得來。沒想到,相處了一段時間,小然發現她們根本聊不到一起。
一塊吃飯時,她說最近負責的項目趕進度,每天都要加班,對方卻說:「就為了一點加班費,你至於把自己搞得那麼累嗎?」
小然興奮地聊起自己喜歡的明星和電視劇,對方卻吐槽明星的長相,取笑道:「你居然為了他看這麼垃圾的劇?」
小然說自己不著急戀愛、結婚,享受目前的獨居狀態,對方張口就來了一句:「等你嫁不出去成了沒人要的老姑娘,你就知道後悔了。」
小然試著反駁過幾次,但對方堅持己見,毫不示弱地回懟,令她又氣又惱。
最後,她不再與之針鋒相對,而是有意疏遠了她,往來漸漸少了,讓她感覺輕鬆了許多。
生活裡,最令人討厭的事情,莫過於和頻率不同的人對話。
生活經歷不同,知識儲備不同,思維方式和層次也不同,即使費盡口舌,跟對方也說不明白。
遇到這樣的人,不必爭辯,也不必翻臉,默默地保持距離,才能各自安好。
因為三觀和層次不一致,再多的爭辯也無法得到正確答案,只會白白浪費時間。
一位作家說過:「不是所有的魚,都會生活在同一片海裡。」
有些人,註定跟你不是一路人,沒有必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去糾纏。
生命來來往往,遇見想法不同的人,就儘量減少接觸;碰到三觀不合的人,就學著視而不見。
不必勉強自己去分出勝負,只需心平氣和地保持距離,從容不迫地做好自己。
名家畫廊 | 愛德華·馬奈
心理學上有一個暈輪效應:人們會根據對一個人的初步印象,推論出他的其他特質。
也就是說,我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擴散得出整體印象,很容易出現以偏概全的誤差。
尤其是面對討厭的人,我們總是習慣全盤否定對方,無視對方的優點,認知也就越來越狹隘。
相反,真正有格局的人,會找到對方的優點,忽略對方的缺點,視角就能越來越開闊。
有人說過:「能跟討厭的人共事,才叫有本事。」
有位心理學家說過一句話:這個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與這個世界無關,而與你願意把它製造成什麼樣子有關。
人生漫漫,免不了要跟討厭的人打交道,與其和討厭的人針鋒相對,不如學會與之相處,達到共贏。
我們公司有位市場部主管,好大喜功,剛愎自用,不少人因他辭職,只有小陳願意追隨他工作。
其實,小陳最初跟大家一樣討厭他,經常在背後跟人吐槽。
後來,他漸漸發現主管的工作能力確實很強,做事不拖沓,再難纏的客戶也能被他搞定。
而且,小陳發現只要多誇他幾句,凡事多順著他,他也願意傾囊相授。
於是,小陳放下了偏見,虛心向他學習,改進了思考模式和工作方法,半年後就被提拔為了副主管。
一個真正成熟的人,會從別人的缺點之外看到可取之處;從彼此的不合之外找到共通之處。
與對方的缺點抗衡,只會兩敗俱傷,而與對方的優點和解,才能互惠互利。
既然無法改變他人的行為,不如改變自己的偏見,讓相處變得更加舒服。
名家畫廊 | 愛德華·馬奈
人生寶貴,沒必要因為一些討厭的人、糟糕的事而耿耿於懷,心煩意亂。
把有限的時間多用在值得的人和事上,放下別人的錯和過去的事,才能解脫自己的心。
曾經看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討厭一個人,說明他還在你的視野裡,你只有成長自己,才能讓他不在你的視野。
有些人,任憑你如何努力也無法成為朋友,不必費盡心機地討好,也不必咬牙切齒地痛恨。
三觀不同,不必強融,只需保持距離;性格不合,不用逃避,嘗試尋求共贏;不要糾纏,學會放過自己。
與其沉湎在煩惱和痛苦中,不如把討厭別人的時間,用來專注當下,提升自己。
只有自己變得更優秀,內心更強大,才能把討厭的人甩在身後,讓煩心的事輕易翻篇。
主播 | 沙青
作者:許朝暮 來源:十點讀書(ID:duhaoshu)
監審:葛素表
監製:於衛亞、吳煒玲
編輯:王朝、李永錫、陳洋
美術設計:趙丹陽
實習生:雷雯雯、廖琴、左思嘉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新華社音視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