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嘲簡化字「親不見,愛無心」:蓋亦忘其顏之厚矣!

2021-02-17 獨家網

網絡普及之後,「文盲」率又是如此之低的今天,只要是一個能打字的人——無論它是否真能拿起筆來寫幾個字——都閒著沒事兒要賣弄一下自己的「思想」和「態度」。這裡不乏成為公眾人物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娛樂明星。某女星竟批駁簡化字「親不見,愛無心」切斷了文化。這裡,借用章太炎斥胡適等人推行白話文之詞:「蓋亦忘其顏之厚矣」!

「簡化字切斷了中華傳統文化」這種論調,從20世紀初簡化字「初出茅廬」的那一刻起就從未停息。但是,今天還在反對簡化字的人大概不知道,自秦定六國起,漢字自身的演化規律就一直是俗化、簡化的。對簡化字的規範不過是順水推舟,而非割裂、斷絕。

從清末一些學人主張推行「俗體字」以來,中國知識界關於簡化字的論爭可謂歷史悠久。從清末民初到新中國建國以來的「反對派」們,對簡化字的批評還都比較審慎。可是網絡普及之後,簡化字似乎成了「人盡可欺」的活靶子,只要是一個能打字的人——無論它是否真能拿起筆來寫幾個字——都閒著沒事兒要把簡化字來批鬥批鬥。這樣的人大放厥詞時固然過癮,比如:

不過,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說話的人都是要承擔後果的:

如果這位PO主真的懂一點漢字,她應該知道「我靠」這種話,女孩子家家是不應該在公共場合亂說的。我是不知道那「大幫」拎著「板兒磚」的是不是「五毛」,但這位女漢子被人打慘了應該是真的……

在文盲率如此之低的今天,像某女星說這樣的話被人拍磚實在是再正常不過了。不過這幾年,這類毫無營養的「批評」也頗成氣候,以至於形成了像「親不見,愛無心」這樣流傳頗廣的「俗語」,真是讓人匪夷所思。藉此機會,我們正可以看一看這話裡的「親」和「愛」究竟應該怎麼解釋——是不是有「見」才能「親」,無「心」就不能「愛」了?

「親不見」:親,繁體作「親」。「親」是一個「形聲字」,它的左半部分原本不是今天看到的「親」字,而是一個「」字——秦朝的李斯在刻石碑的時候去掉了一筆,才變成了後來的「親」字(至於這一筆為什麼要去掉,那「木」字的一豎又為什麼要勾起來,「反對派」們是不是也要穿越到秦朝去問一問?)。「」字下面是個「木」,意思是齊刷刷的草木,「親」的字義從「見」、從「」,實際是見草木至於土地的意思。「親」的「親人」、「親情」之義,完全是後世引申而得——人們認為世間最可以稱得上「至」的,就是父母之情。可見,無論是「」、「見」還是「親」,跟今天所說的「親人」、「親情」都沒有直接關係——那本來就是這個字的引申意義。至於它的字形表現出來的本義,至晚在春秋時期就已經被忘乾淨了。需要跟大家澄清的是,這些都不是我說的,而且我也不覺得有沒有「親」和能不能「見」有什麼關係。當然,如果有人硬要說先要「見」了才有「親情」,那她首先應該承認自己沒心沒肺,然後再回到東漢去和中國第一本字典《說文解字》的作者許慎理論。

「愛無心」:愛,繁體作「愛」。有人看到繁體的「愛」字裡有個「心」就感動得一塌糊塗,殊不知整個「愛」字都跟今天所說的情愛毫無瓜葛,是因為字形相近才被借來用的。今天所說的「愛」,在秦漢之前寫成「」、「」或者「」。的確,字形中有「心」的,往往字義都與情感相關,古體的「」或者「」,可以證明這一點。這至少說明,持「愛無心」論的人們還是有一些最基本的想像力——我對此表示嘆服。但是「」又如何解釋呢?據說「」是「愛」的古字中最原始的一種,它之所以有「愛」的意思(也就是恩惠/可憐/喜好這些意思),全是因為這個「爪」字頭。「爪」是禽類的腳爪,它作為部首置於全字的頂部,引申為像禽類保護幼崽一樣對「身下」的事物進行呵護。在這類從「爪」之義的漢字中,除「愛」之外,「孚」是最古老且意義保存最完好的。「孚」,後來寫作「孵」,通過上面的解說很容易看出來,是象雞孵化幼崽之狀。由此,「孚」引申出誠信的意思(因為禽類孵化幼崽的時間都是一定的),並有成語「深孚眾望」(令人信服之義)為證。相似的情況也出現在「」身上,「」不但有「爪」的保護,還有「畜牧」之義。畜牧牛羊要保護好它們,讓它們成長,才能有收穫,因此,「恩惠/可憐/喜好」之義就產生了。回過頭來說「愛」,「愛」的本義是行走之狀,其中的「爪」和「心」都是根據篆文字形模擬而來,在「」、「」和「」廢用之後「才大行其道」的……

在古代漢語的常識裡,有「心」就有「情感」確實是認字認一邊的好辦法,但卻不是辨認「情感」的唯一途徑——「爪」的這一功效要比「心」古老得多。不知道這一點,就會說出「愛無心」這種把自己感動得要死、把別人笑得要死的蠢話。簡化的「愛」字裡不但有「爪」,還有「友」,看起來比它的三個古體字都要「有愛」多了,省去一個贅餘之「心」,又有何妨?

其實,不管是簡化字還是白話文,其之所以能推行,都是因為早就有了根植於歷史傳統中的基因。當然,沒有一種改革是容易的——新文化運動的時候胡適那些人推行白話文,章太炎覺得他們學問太差,根本不懂推行白話文的困難,把他們罵成「悍然敢提倡白話文者,蓋亦忘其顏之厚矣」(不知死活、沒什麼本事就敢提倡白話文,真是忘了自己臉皮有多厚)。「惡語相加」到這個程度,罵得比當代某女演員的「我靠」或者「五毛」是要痛快多了。不過,這些話章太炎是有資格說的——放到今天,能有胡適的學問,怕也是有資格說一說的,但要是相信「親不見,愛無心」的人也來說一說,真是「蓋亦忘其顏之厚矣」!

相關焦點

  • 簡化字「愛」不是沒有「心」,只是不合理
    我們經常說現代簡化字裡最不科學的字就是這個「愛」了。本來愛字是需要「心」的,簡化後沒有了心還怎麼去愛呢?可能有的朋友會說,簡化字愛沒有了心,不是還有個友嗎?友和愛不也是天生的一對嗎?其實這樣解釋更不合理,從源頭上說,古人在創造這個愛字時壓根就與友字沒有半點關係。
  • 子曰: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臧武仲(生卒年不詳),即臧孫紇,又稱臧孫、臧紇,魯國大夫,諡「武」,臧文仲之孫,臧宣叔之子。封邑在防。其事跡可見於《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於是魯多盜。
  • 《菜根譚》:物我兩忘的「亦禪亦道」之境
    《菜根譚》裡有這麼一段話:彩筆描空,筆不落色,而空亦不受染;利刀割水,刀不損鍔,而水亦不留痕。得此意以持身涉世,感與應俱適,心與境兩忘矣。這是段「亦禪亦道」的話,很像莊子的「用心如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生物而不傷」,也很像《心經》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蘇軾是把道理踐行的最好的文人了,所謂「也無風雨也無晴」,應似飛鴻踏雪泥」等這些句子都說明了蘇軾的「不落痕跡」。
  • 稼軒詞「其秀在骨,其厚在神」,可謂境界之高矣!
    夔笙在《香海棠館詞話》中謂稼軒詞「其秀在骨,其厚在神」。所謂「其秀在骨,其厚在神」指其內蘊之境界及光輝,而辛稼軒之詞最為卓絕的地方則在此。稼軒雖雄姿英發,喜寫壯詞,而其內心卻蘊涵著一種細美之情感,這種情感可以在其詞中感受到,這是他的天賦異稟,當然這也與他的個人修養有關,這正是他異於其他詞人之處。正因如此,他的詩詞境界則顯得高遠,因而其詩詞境界自成一家。
  • 我不見林憶蓮久矣
    不見林憶蓮久矣王天后之外,能滋潤著自己,盡享不老秘笈,輾轉流連愛情、個性合而為一,成為俗世凡間豔羨的大多數,久已不見的林憶蓮,用國語新專輯《0》,重新詮釋了音樂另一種方式,昭示俯瞰著悠悠歲月,六年後的生生息息,仿佛再沒有暌違過。其專輯第一首震撼主打《沙文》,便是力道十足的搖滾重量之作。
  • 中國十大禁書——《國色天香》(卷七 客夜瓊談之一——之九) [明] 吳敬所編輯
    今以「龍淵勝境」匾其門,蓋亦承此意歟?  臥雲幽士評:  世有契約借貸而反面不肯償,乞暗蚤明而勞身亦戀祿者多也。今睿等雖免於難,使他人處此,反以福幸為自致矣,何能念及景德老人之言乎?況又非追索邀求而舍金如丸彈,非犯嫌被論而棄位如敝屣,卒能不負龍神所望,豈不誠賢達哉?
  • 為何美則美矣,毫無靈魂?美則美矣,了則未了?美則美矣韻猶未也?
    論一個人或事物時,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些評價,——「美則美矣,毫無靈魂」, 「美則美矣,然缺內涵」,「美則美矣,了則未了」,「美則美矣,可惜虛妄」,「美則美矣,韻猶未也」......這諸多的不能全美到最後無不是回到孔子的「美則美矣,未盡善焉」,以及莊子的「美則美矣,而未大也」 這個終極方向上來了
  • 無心法師3白琉璃為什麼可以長生? 白琉璃黑化竟和無心結有宿怨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無心法師3白琉璃為什麼可以長生? 白琉璃黑化竟和無心結有宿怨 有看過《無心法師3》的小夥伴都知道劇中的男主無心是不老不死之身,不過劇中還有一個人物也可以長生不老,那就是白琉璃。那麼白琉璃為什麼可以長生?他的結局是什麼?讓影視達人來告訴你們吧。
  • 天地之氣,暖則生,寒則殺.敵性氣冷清者,受享亦涼薄;唯和氣熱心 之人,其福亦厚,其祿亦長.
    天地之氣,暖則生,寒則殺。
  •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為何感人?
    網上搜索唯美傷感句子排行,無論哪個榜單,一定會有「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這句話出自我們高中時代的必背課文——明代歸有光的《項脊軒志》。餘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
  • 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
    我們繼續來學習《孝經》,今天我們學習第九章,我們先把這章的經文念一遍:   【聖治章第九。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
  • 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
    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衛公子荊(生卒年不詳),世族譜:荊字南楚,獻公子。論語集釋:論語於子謂子產,不加「鄭」字。子謂晏平仲,不加「齊」字。獨公子荊加「衛」字者,蓋因魯哀公之子亦為公子荊,故以示別云爾,古人用字之不苟如此。
  • 自君之出矣,13首美麗的詩詞,動人的情話!
    自君之出矣,意思是自從你離開之後。歷代文人是如何表達自從你離開之後的所想所思的呢?1、自君之出矣,金爐煙不嫋。思君如露桃,紅淚墮春曉。自從你離開之後,金爐再也不是炊煙嫋嫋,思念就像桃花開,淚水在春日裡下墜。2、自君之出矣,心意遠相隨。拆破唐人絹,經經是雙絲。
  • 之顏藍銅胜肽面膜:以至美容顏,為自己加冕
    「所謂美人者,以花為貌,以鳥為聲,以月為神,以柳為態,以玉為骨,以冰雪為膚,以秋水為姿,以詩詞為心,以翰墨為香,吾無間然矣」。這是清初詩人張潮在《幽夢影》中對清朝女子美貌的描寫。
  • 耳聽其辭,目察其色
    例如胡石壁「兄弟之訟」判,是在受理詞訟階段就通過「觀其貌」判斷其理之有無:「鄒應龍兩月前曾當廳投狀,以訟其兄,當職覽其詞,觀其貌,便知其是一無理之人,書判之間已示懲戒之意。未幾,其兄應祥果訴其不恭,其弟應麟又訴其不友,竟不逃當職之所料。」宋代官箴書《州縣提綱》還通過言語特徵對健訟之民和良善之民作出分辨:  健訟之民,朝夕出入官府,詞熟而語順。雖譊譊獨辯庭下,走吏莫敢誰何。
  • 何知其人壽?性定元神厚!
    何知其人壽?性定元神厚。這是滴天髓中關於八字看壽的總結,這句話單從字面來看很好理解,意思就是要從一個八字中推測一個人的能否長壽,主要從性定和元神兩方面來看!那麼何為性定和元神厚呢?滴天髓中劉基是這麼解釋的:靜者壽,柱中無衝無合,無缺無貪,則其性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