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六月中旬至七月中上旬前後,長江中下遊地區便進入到「梅雨」季節,由於此時正是江南楊梅的成熟期,故稱為「梅雨」。此時氣溫偏高,氣壓偏低,常常連綿陰雨,空氣溼度往往都在80~90%以上,衣物等容易發黴,因而有時亦把「梅雨」稱為「黴雨」。
天空連日陰沉,降水連綿不斷,有時還有局部強降雨,民諺云:「雨打黃梅頭,四十五日無日頭」。此時,溼邪便趁機作祟,侵入人體,人們常出現精神不振、食慾不佳、口中甜膩、手腳發脹、頭暈發昏、大便溏薄等症狀,這些都是溼重表現。
梅雨季節如何養生
1、防傷脾 忌食冷飲
由於梅雨時節空氣溼度相對較大,而脾為溼土之髒,溼邪最易犯脾,因此容易導致一些人出現食慾不佳、嘔吐、腹脹、大便不成形或黏膩不爽等症狀。
對此,中醫專家指出,人們在遵循「少酸多甘」的同時,宜多食用健脾祛溼之品,比如山藥、赤小豆、薏苡仁、扁豆等。
2、防肝亢 不要熬夜
夏季陽氣驟升,易引起肝陽上亢,繼而誘發很多人常見的牙痛、頭痛眩暈、目赤眼疾等疾患,這就是老百姓俗稱的「上火」。
為了防止上火,除了要儘量避免熬夜,注意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在日常的三餐飲食上還要定時定量。此外,還可以每日按壓太衝穴1—3分鐘,揉100—300下,如此可助防肝亢。
3、防餘寒 護好關節
今年雨水比較多,不少地方頻降暴雨,導致早晚溫差較大。因此中醫專家建議,早出晚歸者注意及時增減衣服,避免受寒感冒。此時溼度大,風溼頑疾易復發,不要久居潮溼之地,注意關節部位保暖,穿衣要護關節。
如何從衣食住行等幾個方面來化解梅雨所帶來的溼氣呢?江蘇省儀徵市中醫院脾胃病科張恩樹主任醫師給您來支招:
衣
梅雨季節,溫度忽高忽低,出了太陽,倍感悶熱,有時還會出現「太陽雨」,空氣溼度大,即所謂的「桑拿天」;不出太陽,多日陰雨,甚至大暴雨,陽光寡照,便顯陰冷,甚至有冷颼颼的感覺,民間又有「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之說。
所以穿衣需常備一件長袖襯衫或者薄外套,以根據陰晴風雨隨意加減,年老體弱者更需注意。
在室外活動時,如果淋了雨,或者蹚了水,回家後要趕緊換掉溼衣服,擦乾身子,必要時可以喝一碗薑湯以祛寒溼。
此外,梅雨季節,換洗衣服由於缺少晾曬,往往有點溼漉漉的感覺,所以要趁短暫的日光及時晾曬,必要時可用空調的除溼模式,適當吹乾衣物,儘量不要將溼衣著身。
食
溼氣主要傷及人體的脾胃,影響運化功能,部分人會出現「疰(zhù)夏」的症狀。此時應以清淡、祛暑、清熱食物為主,不宜過食生冷、油膩之品。中醫認為溼為陰邪,如果吃太多冷飲或寒涼之物,或過度使用空調,讓體內寒溼瀦留,導致「外溼」和「內溼」合邪,極易出現腹瀉、腹痛、消化不良等病症。
此時可多吃應時蔬菜瓜果,如黃瓜、冬瓜、絲瓜、綠豆、紅豆、苡仁、莧菜、黑魚、西瓜、哈密瓜等,但切記不可過量食用,儘量避免吃冰鎮水果或冰鎮飲料。食療可選用苡米紅豆粥、苡米蓮子粥、綠豆湯、金銀花露、鯽魚冬瓜湯等。
如吹空調過久,出現噁心、頭身困重等「空調病」之症狀,可服藿香正氣水等中成藥散寒祛溼溫裡。
住
由於空氣溼度過大,家中被褥、涼蓆、衣物甚至牆壁等多易滋生黴菌,部分低洼地區,有時發生洪澇災害,家中進水,更易發生大片黴變。如果人生活在黴乎乎的環境中,溼氣怎能不上身?
在陰雨天時,要注意關閉門窗,等天晴後及時打開門窗通風,讓室內空氣流通,以祛除溼氣。
涼蓆每隔數天,以開水擦拭,最好放到室外適當吹吹風,否則黴變的涼蓆或被子上會滋生更多的蟎蟲,引發過敏、瘙癢。
現家庭中多使用空調,但夏天首次使用之前一定要記住清洗過濾網,室內溼度太大,建議使用除溼模式,一可快速降溫,二可降低溼度。
行
這個季節,外出常常遇到「東邊日出西邊雨」,所以出門時最好常備雨具,以防淋雨。出遊時勿在陰冷潮溼之地久留。有時白天晚間均溼氣困人,夜間不易入睡,此時要合理安排作息時間。
注意加強體育鍛鍊,以振奮體內陽氣達到祛溼之目的,可慢跑或快走為宜,不宜運動過度,出汗後適當補充水分和鹽分,溫開水或淡鹽水為佳,運動後,衝一把熱水澡,毛孔開張,體內溼邪和毒素一併清洗,豈不爽哉?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官方號
原標題:《【杏林之聲】潮҉溼҉溼҉溼҉溼҉溼҉!梅雨來襲,如何祛溼?》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