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英國土地面積不大,英文名稱卻不少。不同歷史時期的英國有不同的英文名稱。不論是在正式場合還是非正式場合,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稱呼都不像英國的稱呼這樣複雜。在聯合國安理會和奧運會等國際場合,中國的簡稱是CHINA,英國的簡稱是什麼?
威斯敏斯特宮和大本鐘
(來源:網絡圖片)
英國土地面積不大,英文名稱卻不少。不同歷史時期的英國有不同的英文名稱。單就現在而言,英國的英文名稱也比別的國家多,如: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United Kingdom,England,Britain,Great Britain,UK等。不論是在正式場合還是非正式場合,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稱呼都不像英國的稱呼這樣複雜。在聯合國安理會和奧運會等國際場合,中國的簡稱是CHINA,英國的簡稱是什麼?
從太空俯瞰英國
(來源:網絡圖片)
英國是個島國,位於歐洲大陸西北方,東南部隔英吉利海峽與法國相望,東部及東北部隔北海與荷蘭、比利時、德國、丹麥、瑞典、挪威相望,西部隔愛爾蘭海與愛爾蘭相望。英國又隔大西洋與美國、加拿大遙遙相對。倫敦到紐約的直線距離為5,579公裡;倫敦到北京的直線距離為12,304公裡。世界銀行2016年的人口統計數據顯示,英國約有6,564萬人口,大致與中國湖南省人口數量相當。英國的國土面積約24.4萬平方公裡,大約是日本國土面積的五分之三,大致相當於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土地面積(23.7萬平方公裡)。
不列顛群島示意圖
(作圖:周可心)
從上圖可以看出,不列顛群島(British Isles)包括不列顛諸島(British Islands)和愛爾蘭島。地理概念British Isles出現的時間最早。不列顛諸島不僅包括聯合王國,還包括聯合王國的三個皇家屬地:曼恩島、澤西島和根西島。
英國領土面積不大,但跟英國有關的名稱卻不少,這其中包括「英格蘭」、「不列顛」、「大不列顛」、「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簡稱「聯合王國」)、「大英國協」、「英倫三島」、「大英帝國」、「日不落帝國」等。「大英國協」是由英國及其在世界各地的前殖民地或附屬國組成的聯合體,而不是指由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組成的聯合體。「英倫三島」是中國人對「英國」的俗稱,並沒有對應的英文譯法。「大英帝國」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大英國協」形成之前人們對英國及其殖民地和附屬國的稱呼。一戰結束後不久,大英帝國幾乎統治了世界四分之一的土地和人口,成為繼西班牙之後第二個被冠以「日不落帝國」稱號的國家。
在日常口語中,甚至在正式文件中,United Kingdom、Great Britain、Britain、England都可以用來指代英國。然而,指代英國最正式的說法只能是全稱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簡稱United Kingdom,可縮寫為UK,簡稱的中文譯文是「聯合王國」,即口語中的「英國」。
現代英語單詞Britain(不列顛)源於拉丁名詞Britannia,古法語拼寫為Bretaigne,中世紀英語拼寫為Breteyne,它也可能受到了古英語Bryten(lond)的影響。拉丁詞Britannia的意思是「布列吞人的土地」,是愷撒對海峽對岸那片「荒蠻之地」的稱呼。「布列吞人」(Briton,讀音同Britain)是第二批從歐洲大陸遷徙至大不列顛島的凱爾特人部族,他們依靠強大的武力打敗了第一批來到此地的凱爾特人部族戈伊德爾人,並佔領了今天的英格蘭部分地區。
隨著時間的推移,布列吞人的活動範圍不斷擴大,以至於鐵器時期至中世紀早期在大不列顛島福斯灣(約位英格蘭與蘇格蘭交界處)以南均有布列吞人的身影。愷撒(公元前102年-前44年)於公元前曾兩度遠徵不列顛,與布列吞人展開較量。公元43年,羅馬帝國第四任皇帝克勞迪烏斯徵服不列顛,建立了不列顛尼亞行省(Britannia,Britain的拉丁名稱)。從此,布列吞人處於羅馬帝國的管轄之下,直至公元410年羅馬人撤離。
不列顛尼亞行省起初只包括英格蘭東南部低地平原地區,在威爾斯和北方地區,凱爾特人部落王國仍各自為政。直至約123年,哈德良長城的修建才使得不列顛尼亞行省的北部疆界基本確定下來。公元197年左右,不列顛尼亞行省被分為上不列顛和下不列顛。公元3世紀末期,這兩個不列顛行省又被分為了四個行省。由此可見,羅馬帝國統治下的不列顛大致包括今天的英格蘭和威爾斯地區。因此,嚴格意義上講,Britain(不列顛)只包括英格蘭和威爾斯,用來指代整個聯合王國是不準確的。
公元410年左右羅馬帝國統治下的不列顛
(來源:網絡圖片)
羅馬人撤離大不列顛島後,布列吞人一再遭受北方皮克特人(Picts)和從愛爾蘭島遷移而來的斯科特人(Scoti或Scotti)的侵擾,於是他們便仿效羅馬人通過收買僱傭兵的方式來抵禦來自北方的侵擾。殊不知,這種做法卻是「引狼入室」。同屬日耳曼民族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從海峽對岸來到了不列顛。他們在幫助布列吞人抵禦侵擾的同時,逐漸徵服了島上的布列吞人,建立了一系列小王國。
通過不斷兼併,公元5世紀至10世紀早期,島上存在七個比較大的王國,這一歷史時期被稱為「七國時代」。其中,盎格魯人建立了諾森布裡亞王國、莫西亞王國、東盎格魯王國,撒克遜人建立了埃塞克斯王國(東撒克遜)、蘇塞克斯王國(南撒克遜)、西撒克遜王國(威塞克斯,亦譯韋塞克斯),朱特人建立了肯特王國。
七國位置圖
(來源:網絡圖片)
被盎格魯-撒克遜人驅趕的布列吞人一部分被趕至威爾斯地區的群山之中,另一部分則被趕至現屬法國的布列塔尼。公元8世紀時,盎格魯-撒克遜人被統稱為Angelcynn(即Angles),漸漸地,盎格魯-撒克遜人定居的土地被稱為Engla londe,意思是land of the Angles。自此,「布列吞人的土地」被「盎格魯人的土地」取代。England一詞是由最早出現的Engla londe演變而來的,它的音譯是「英格蘭」,含義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土地」。
嚴格來講,England僅指英格蘭地區,不包括威爾斯,也不能指代整個聯合王國。相應地,單詞English只能用來指「英格蘭人」,不包括威爾斯人、蘇格蘭人以及聯合王國之內的愛爾蘭公民。有的時候,聯合王國的公民不籠統說自己是British,而會強調自己是英格蘭人、威爾斯人、蘇格蘭人或愛爾蘭人。
8世紀末,早期的盎格魯-撒克遜王國逐漸演化為4個較大的王國,分別是諾森布裡亞王國、莫西亞王國、東盎格魯王國和西撒克遜王國。878年,維京人(亦稱北歐海盜)滅了前三個王國並佔領了大部分西撒克遜王國地盤。在西撒克遜國王艾爾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849年-899年)的英勇抵抗下,丹麥法地區(Danelaw)建立,維京海盜的侵擾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決。
丹麥法地區示意圖
(來源:網絡圖片)
公元1066年,被稱為「懺悔者」的英國國王愛德華去世。同年九月,在教皇的支持下,法國諾曼第公爵威廉(約1028年-1087年)聯合諾曼第貴族和法國各地的騎士,率軍渡過英吉利海峽入侵英國。這一歷史事件被後人稱為「諾曼徵服」。同年十二月,徵服者威廉自立為英王,史稱威廉一世。繼西撒克遜王朝之後,英格蘭王國又先後出現了諾曼王朝(1066年–1154年)、金雀花王朝(1154年–1485年)、都鐸王朝(1485年–1603年)、斯圖亞特王朝(1603年–1714年)。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玫瑰戰爭(1455年–1485年)、光榮革命(1688)等也都發生在這一時期。1284年,愛德華一世(1239年–1307年)徵服威爾斯,並將其置於英格蘭王國的管轄之下。
在長期通婚的基礎上,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於1603年成為了英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此後,蘇格蘭和英格蘭擁戴同一位君主。雖然兩個王國由同一君主管治,但立法機構還是分開的。1707年5月1日,在《1707年聯合法案》的條款下,英格蘭王國和蘇格蘭王國正式合併,大不列顛王國(Kingdom of Great Britain)誕生。安妮女王(1665年-1714年)是斯圖亞特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1714年安妮女王駕崩,漢諾瓦王朝(1714年-1901年)正式開啟。在這一時期,大不列顛王國通過七年戰爭(1754年-1763年),確立了海上霸主地位,奠定了日不落帝國的基礎。與蘇格蘭合併後形成的大不列顛王國包括現在的英格蘭、威爾斯和蘇格蘭(但不包括愛爾蘭)。
早在1541年,英格蘭王國就和愛爾蘭組成了共主邦聯。《1800年聯合法案》通過後,大不列顛王國與愛爾蘭王國合併,大不列顛王國被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取代。拿破崙戰爭(1803年-1815年)後,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成就了日不落帝國的霸業。1914年,她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面積大111倍,成為第一殖民大國。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她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愛爾蘭爭取獨立的情緒高漲。1916年,愛爾蘭爆發了反抗大英帝國殖民統治的復活節起義(Easter Rising)。1921年,雙方籤訂《英愛條約》,愛爾蘭被分割為兩部分,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北部6郡(即現在的北愛爾蘭)仍留在聯合王國內。
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正式獨立。與此同時,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誕生,簡稱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從地圖中可以看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簡稱United Kingdom,縮寫UK)包括四個部分: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和北愛爾蘭。
聯合王國地圖
(來源:網絡圖片)
總而言之,公元43年至410年,羅馬帝國在大不列顛島上建立了「不列顛行省」(Province of Britain);公元5世紀至10世紀初,大不列顛島上有諸多Anglo-Saxon Kingdoms(盎格魯-撒克遜諸王國),史稱「七國時代」;公元927年前後,Kingdom of England(英格蘭王國)誕生,這個名稱一直用到1707年。為方便講述歷史,有的學者也把1066年之前的「英國」稱為Anglo-Saxon England(盎格魯-撒克遜英格蘭),把1066年之後的「英國」稱作Anglo-Norman England(盎格魯-諾曼英格蘭)。
現在的「英國」是在英格蘭王國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通過《1707年聯合法案》,英格蘭王國與蘇格蘭王國聯合,建立「大不列顛王國」。通過《1800年聯合法案》,大不列顛王國與愛爾蘭王國聯合,建立「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後來,愛爾蘭的大部分地方脫離統治,只有愛爾蘭北部的六個郡留在聯合王國。英國現在的全稱形成於1922年。
1. 與「群島」、「諸島」和「列島」對應的英文是什麼?
2. 「諾曼徵服」之後,「英國」的英文稱呼是什麼?
3. 愛爾蘭共和國成立之後,「英國」的英文稱呼是什麼?
引自中文圖書
1. 《英語發展史》
(張勇先,外研社,2014年)
2. 《英語語言文化概覽》
(張勇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