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居住的地方都非常的重視。現代生活中,一直上漲的房價讓現代人全款買房成為一件極其困難的事,但這仍然沒有抑制住中國人的買房熱情,房價的高漲並未沒有阻擋樓房的修建,而現在結婚之時,女方多數會要求婚房。古代君王大肆修建自己的皇宮,清朝圓明園的修建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園內的布置更是奢侈無比。一棟房代表一個家,是中國人心中的歸屬,生活的避風港,對中國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國目前有一座「第一豪宅」,一根房梁柱子就價值24億,即使是首富也難以承受這座豪宅的價格。
「中國第一豪宅」的前世
這座豪宅正是位於北京西城區的恭王府,是清末後期規模和佔地面積最大的王府。這裡先後居住三位重要人物,第一位是乾隆年間著名貪官和珅,第二位是清朝嘉慶帝在位時賜給慶僖親王永璘,最後一位主人也是它名稱的由來,正是恭親王奕訢,也將王府更名為恭王府。王府佔地面積幾乎6萬平方米,大大小小的建築群加起來共有三十多處。它見證幾百年的王朝興衰,見證一個又一個的高官貴族的消失,它的歷史價值是不可估量的,也有了「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說法。
豪宅最初的主人是和珅,和珅是歷史上有名的貪官,是富可敵國之人。據史料記載,和珅最受乾隆喜愛的時候,他看重這塊風水寶地,地理位置和環境都十分喜愛,便向皇上討要這處房產,並自己花大價錢買下王府附近的房產,全部歸為己有。房子的背後連著海岸,東面連著前海,中國人講究「坐北朝南」的風水,這塊地無疑是上上佳。和珅得到這座府邸後,就極盡奢靡之風,把自己府中的布局和裝潢全按著皇宮中的標準進行修建,和珅的狂妄和自大在這座建築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王府內用的房粱柱全是上好的木材,也就是金絲楠木,古時候關於楠木有四大名木的評價,就是「楠,樟、梓、椆,」而楠木位於名木之首,更是千金難求。和珅將府中所有的房梁支柱全用楠木,也可見和珅家產萬貫,聖眷正濃。然沒過多久,極受寵愛的和珅就從神壇跌向深淵。1796年嘉慶帝上位,三年後他對和珅及黨羽深惡痛絕,為達「殺雞儆猴」之效果,他將和珅停職抄家,而那座王府也算為國有財產。
豪宅中的兩代故人
隨著和珅的逝世,他的王府一直被人惦記著。後來嘉慶帝便把這座府邸,賜給自己的弟弟慶親王永璘,也是犒賞他查處和珅的功勞。當時嘉慶帝剛剛上位根基不穩,舊朝勢力對他的頒布的指令多有阻隔,而他的弟弟慶親王永璘是支持他的一派,做到「殺雞儆猴」這一效果也是永璘的功勞。而事成之後嘉慶詢問他想要什麼獎賞,他就只要求和珅的舊宅,這次豪宅改名為「慶王府」。
接著到了清朝後期1851年鹹豐皇帝上位,當時由於慶王永璘的孫子奕劻封為爵位,為輔國將軍,按照皇宮的舊制度他不可以再繼續住在王府中,只能搬出去。偌大的慶王府再一次空蕩蕩,而它等來的最後一位主人,也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人物——奕訢,他見證清朝的興衰變化,時代變遷。
愛新覺羅·奕訢是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他是朝堂上重要的軍機大臣,也代表清政府與法國俄國籤訂《北京條約》的重要人物。在鹹豐帝駕崩之時,他和宮內的慈禧太后聯合,成功奪權,是慈禧身邊重要的人物,雖然後來被慈禧懷疑用心不正被排擠革職,但後來由於甲午戰爭的失敗,他重新的進入政壇,進入權力中心。
奕訢在王府期間將豪宅改名為「恭王府」,並將王府大幅度擴建,並將後花園重新的整修,將原本的三十多處擴大到四十多處,還親自命名為「萃錦園」。
結語
「花萼亭臺綠水新,數竿幽篁靜待風。」恭王府前後歷經三代主人,且都和中國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重要之人,它見證著朝代更迭,舊人離去新人前來,萬物萬事都在發生著改變,唯有這座故居仍然停在原處,等待著它的新主人。
參考資料:《茅屋為秋風所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