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2017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國辦發明電〔2016〕17號
現將2017年端午節放假安排通知如下:
5月28日至30日放假調休,共3天。5月27日(星期六)上班。
我知道,每年這個時候
你們都會想起我——
有人是因為喜歡吃粽子
有人是盼著假期的到來
然而關於端午節的大BUG
你們知道多少?
實在忍不住兮,
必須一吐為快也!
by:屈原
快到端午節了,有不少朋友又要在互祝"端午節快樂!錯了!各位親:端午節不能互祝快樂的,最多互祝"端午安康"。因為端午節是個祭祀節日,這天伍子胥投錢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羅江。
五月初五是毒日,是個悲壯的日子,是祭祀日子。所以非遺專家楊廣宇教授說,要掃掃盲了,不是所有節日都給互祝快樂,如清明節、端午節!只能互送"安康!小夥伴們別再發錯了喲!
中國人歷來有數字重疊的概念,例如正月正春節、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王母蟠桃會等等,這些節日有其自身的內涵,五月初五端午節和上述節日形成早晚相當,七八千年前就已經形成,在中國歷史傳統中認為五月五為惡月惡日,根據《易經》記載,陰惡從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陽氣運行到端點的斷陽之時,這種日子惡痢病疫多泛濫,因此這一天人們便插艾葉、掛菖蒲、喝雄黃酒、佩香囊,以驅邪闢邪。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對於端午節的由來,各本其源,有屈原說、伍子胥說、曹娥說等,其中屈原說最受認可。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雖忠事楚懷王,但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
相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
為了寄託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糰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有些人認為,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伍子胥,這主要來源於南朝蕭梁時期宗懍所著的《荊楚歲時記》,在這本書中曾經記載道:「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並命舟楫以拯之……邯鄲淳曹娥碑雲,五月五日,時迎伍君……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因此很多人認為端午節的來源是為了迎接伍子胥。
傳說東漢時期的孝女曹娥為了救其父親,不得已而投江。其父親溺江,曹娥在尋求無果後,在五月五日這天,她選擇了投江而亡,並在5日之後尋回其父親的屍體。帝王們對其行為大加褒揚。並有專門的曹娥之墓,現處於浙江紹興,而且還有專門的曹娥廟、曹娥鎮、曹娥江。
端午佳節,當然少不了粽子這個主角。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應該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了。
每逢五月初五端午節,中國百姓家家戶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
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棕;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北方粽子品種較為單一,以棗粽子為主,個頭較小,口味偏甜,需蘸白糖食用。
南方粽子種類較多,有肉粽、蛋黃粽、赤豆(綠豆)粽等,個頭較北方的大,口味偏鹹。
北方的粽葉多採用葦葉(北方總體氣候較南方冷,降水較少,蘆葦生長較多)葦葉窄長。
南方的粽葉多採用竹葉(南方溫暖溼潤,適宜竹子的生長)葉子較寬。
賽龍舟也是端午節的重要活動之一,在湖南汨羅市,賽龍舟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布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而在廣東,龍舟競渡之前,要首先進行請龍、祭神的儀式。
賽龍舟的起源,其起始應與我國南方多水的地理環境有關。因為操舟捕魚一類的生存活動,在原始人類的生活中佔主導地位,而競渡只不過是他們水上生活的演習。
百越族是龍舟起源的先民之一。粵,越族,其分布甚廣,雜處於現今中國南方各地。百越族有斷髮文身和喜食蟲蛇蚌蛤腥味之物等習俗,認為剪了發,便於下水,文了身像蛟龍的形象,且模仿蛟龍習性可以避免水中動物的傷害,生活在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
聞一多先生在《端午節的歷史教育》一文中作過考證,認為:端午節是古代吳越民族——龍圖騰團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簡言之,一個龍祭祀的節日。當時人們認知和文化水平相當低,渾身刺著花紋,滿臉的獰惡相,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常常疑心某種生物有著不可思議的超自然力量,因此他們認定那些東西為他們全族的祖先兼保護神,即現今人們所說的圖騰,古代的吳越民族就是以龍為圖騰的。每逢五月江河漲水,人們不能解釋這種自然現象,就以為是龍在操縱,於是人們就把希望寄托在龍的身上,來祭奠龍,祈禱一年風調雨順和行舟安全。
百越中最早出現的一支部落,是春秋時的吳越。在後來秦始皇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百越長期與其周圍,特別是漢民族之間相互融合。至東漢三國時,百越族逐漸被同化,進而消失,大部分混合於漢族之中,另一部分發展為現今我國南方壯侗族語系的一些少數民族,所以百越族的端午賽龍舟能根植於漢民族的百姓當中。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採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最後跟隨蝸牛君一起來看看全國各地
乃至其他國家是如何度過端午節的吧~!
下載蝸牛殼,4000個故事免費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