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今晚7點,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準時頒發,獲獎者是美國當代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ück)。
這是在鮑勃·迪倫之後,時隔4年諾貝爾文學獎再次頒給了一名美國詩人。
她和去年得獎的奧爾加·託卡爾丘克和彼得·漢德克一樣,並沒有登上ladbrokes的賠率榜。
今年陪跑領跑的是加拿大女詩人安妮·卡森 ,其他上榜的作家包括我們很熟悉的《使女的故事》作者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村上春樹、唐·德裡羅等,以及三位中國作家殘雪、閻連科和餘華。
露易絲·格麗克
不過露易絲·格麗克的拿獎絕不是意外。格麗克今年77歲,是2003-2004年的美國桂冠詩人,已經拿過普立茲獎等大獎,在國內也有不少詩迷。
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她的「聽眾是布萊克、葉芝和艾略特,他們在天堂的俱樂部裡研讀我的句子。「
如諾貝爾文學獎對她的頒獎詞,「她那無可辯駁的詩意的聲音,通過樸素的美讓個體的存在具有普遍性(for her unmistakable poetic voice that with austere beauty makes individual existence universal)。」
01
1943年,露易絲·格麗克出生在紐約的一個匈牙利裔猶太人家庭,在長島長大。家族注重教育,幾位姑姑都念過大學,唯有她父親拒絕上學想當作家。
不過作家沒當成,改行當商人倒是做得很成功。
從小就在詩歌上展露天賦的露易絲·格麗克圓了父親的作家夢。她從五六歲開始寫詩,還喜歡畫畫,但最終還是選擇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
青春期到來之際,她比同齡人更早地感受到了死亡帶來的陰影。於是在17歲的時候,她因為厭食症輟學,進行了長達7年的心理治療,之後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的詩歌小組學習。
或許就是因為少女時期這段早熟而敏感的經歷,她的詩歌對孤獨、家庭、婚姻、死亡、性有一種敏銳的洞察力。「出生,而非死亡,才是難以承受的損失。」露易絲寫下過這樣的詩句。
25歲那年,露易絲·格麗克出版了自己的處女作《頭生子》(Firstborn),作品剛面試,就因為字裡行間的疏離感和對文字極強的掌控力受到了文學界的認可。有評論家對她詩歌中流露出的神秘感大為褒獎,「我想我們讀這首詩,是把它當作一個完整的真理,反映了經驗所包含的無數種形態中的一種。」
她成名早,32歲就開始在各個大學中教授詩歌,她喜歡教書,這給了她無窮的靈感。
同時,她還偏好在古希臘文學中尋找靈感。眾神的名字經常出現在詩中,她幻想過死亡之神珀爾塞弗涅是如何落入地獄、奧德修斯和佩內洛普之間的對話、以及對但丁的想像。
阿波羅追求河神珀紐斯之女達佛涅的故事被她寫成詩:
當那位固執的神祇
帶著他的禮物向我追來
我的恐懼鼓勵了他
所以他跑得更快
穿過溼草地,一如既往,
讚美我。我看到讚美中的
捕獲;冒著他的琴聲,
我祈求大海裡的父親
救救我。當
那位神祇到達時,我已經消失,
永遠地變成了一棵樹。讀者啊,
同情阿波羅吧:在水邊,
我逃脫了他,我呼喚了
我那看不見的父親——由於
我在那位神祇的雙臂中變得僵硬,
關於他那無處不在的愛
我的父親不曾
從水中流露任何表示。
這也讓她畫風頗有些黑暗的詩歌並不像大多數詩人那樣晦澀。
語言非常直截了當,意義又以露易絲自己的所感所悟為中心,與「人「密切相關,這讓大多數人都能獲得共鳴,和普通人有很強的聯繫和體驗感。但她的節奏和字眼的選擇又很精準,讓詩歌有了非同一般的力量。
這大概就是諾貝爾文學獎中的「讓個體的存在具有普遍性「的意義。
我的生活帶我到許多地方, 其中許多地方非常黑暗。 它帶著我,不顧我的意願, 從後面推動我, 從一個世界到另一個世界,像 那個魚兒一樣的孩子。 一切都全然是武斷, 沒有能夠辨別的形式。 那充滿激情的恐嚇和質問, 那古老的對正義的追尋, 一定是完全地被欺騙。 但我仍然看到迷人的事物。 最後我幾乎變得容光煥發,魅力迷人; 我到處帶著我的書,像個渴求的學生 依附於這些簡單的偵探故事。
——節選自《偵探小說 》
02
1992年,露易絲·格麗克的作品《野鳶尾》獲得了普立茲獎。這部作品不但延續了她一貫清冷的疏離感,更極致地展現了她的夢幻感。
這本詩集分為三部分,以花園為背景,想像了花兒、園丁詩人、上帝三種聲音之間的對話。
遙不可及的父親,當我們最初從天上被流放,你製作了一件複製品,設計了一個從某種意義上不同於天上的地方,用來施以教訓:不然就是相同的——兩處都美,無法替代的美——除了我們不知這個教訓是什麼。獨自我們彼此精疲力竭。一年年黑暗的日子緊隨,我們輪流在花園勞作,第一次淚水填滿我們的眼睛,是當地球霧氣般瀰漫著花瓣,有些暗紅,有些肉色——我們從不想你一個我們在學習敬拜的對象。我們只知道這不是人類的本性,去愛僅當愛有回報。
——晨禱,《野鳶尾》
美國著名的詩歌評論家海倫·文德勒對《野鳶尾》的評價上升到了「精神預言」的層次,他認為沒有多少女性可以有這樣的氣概。
露易絲·格麗克的創作期很長。從60年代開始,一直到近年,她不間斷地新作面試。僅僅在《野鳶尾》之後,她就出版了《草甸園》(1996)、《新生》(1999)、《七個時期》(2001)、《阿弗爾諾》(2006)、《鄉村生活》(2009)多部詩集。
要知道,她並非全職作家,始終有教職在身,堪稱勞模。
2003年,露易絲·格麗克被評為了美國第12位桂冠詩人。同年又被任命為耶魯年輕詩人系列的評委,這個職位她一直擔任到2010年。
目前,露易絲·格麗克在國內已出版的詩歌集包括《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月光合金》、《野鳶尾》等,前兩本各地網站均有售。
因為疫情,原本定於12月10日舉辦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已確認取消,看來今年是看不到露易絲·格麗克的獲獎感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