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關係難處是中國人永恆的話題。
你是一個在這個關係裡享受的人,還是在這個關係裡掙扎痛苦的人,還是一個畏懼恐慌這個關係的圍城外面的人。不管你是哪一個,卻或多或少被這個關係困擾過。
小區裡經常一起玩的奶奶回去了,感覺少了點什麼,往常總是一起帶孩子,兩個婆婆聊聊天,小朋友雖然總是吵吵鬧鬧,也沒什麼多餘心思,倒是彼此惦記。
昨天晚上和兒子出門的時候,路上問兒子:*奶奶要回老家了。突然兒子低下了頭,不說話也不理我,我蹲下去輕聲的問兒子:你不想她回去對嗎,兒子點點頭,我說:那你會想她嗎,兒子才說話:會。我突然抱起兒子,抱緊了他。
只是平常每天每天見面,總一起相處,就捨不得,那她每天帶著的那個孫子,奶奶回去了,會不會吵鬧不捨得。畢竟那天說完回去,是祖孫一起抱著哭的。
但婆媳關係,這道中國一直以來最難相處的關係,它總會冒出一些不太友好,用一地雞毛來攪亂本該的風平浪靜。
奶奶平時和兒媳婦關係相處的其實不太友好,未經別人的人生,也不能多做猜測與定論,但此番一事,總覺得不太妥當。雖然往常我們覺得奶奶也是個有主見的,但那種什麼都表現出來的人,反而是最好處理關係的人。
假期的一天,奶奶的孫女把弟弟反鎖在自己的房間,然後給伯伯伯母姑媽女兒,每個人都去一通電話,告訴他們,奶奶不帶人,讓她回去老家。還跟奶奶說,讓奶奶回家去。
奶奶很受傷,一個十歲的孫女,如何做的出來這樣的事情,奶奶覺得這其中必然有兒媳婦的功勞。我們私下勸奶奶,兒媳婦不會做這樣的事情啦,但我們心裡卻蠻驚訝的,即使沒有直接,也是間接的家庭影響,總歸是父母平日生活裡的相同言語,被孩子撿到了,也非常好的運用了。
如果兒媳婦當著奶奶的面,把孩子叫到跟前,好好問問,說教說教,也許這件事情就會翻過去,但她沒有。這根刺算是紮下了,她沒有及時選擇拔出來,將來再拔,也要留下創傷的。
也許從前積累了一些不太如意的事情,沒有及時處理溝通,長此以往,彼此之間隔閡加劇,如果突然點火,引爆了,就容易出現大的裂痕。
那天我和先生說,我從前一個群裡,每天看著各種說,大多數都是婆媳關係的災難,怎麼處不好,怎麼看不順眼,怎麼不願意幫忙,我每天就像一個圍觀者,看著她們在訴說和感嘆。再回頭看自己,覺得人在別人的不快樂裡,反而更容易找到幸福和知足的點。
不是有句話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心。
如果別人問我願不願意和婆婆住一起,我會回答:願意,並沒有違心。即使我們也會有矛盾,有矛盾是正常現象,在中國婆媳關係裡,我們首先要給自己正確的定位,成為母女關係,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清楚這個關係後的事情,就變得相對簡單些。
尊重她的喜好
她喜歡看點電視,也喜歡唱點歌,如果可以,陪她看看電視,聽著她說一說,不要顯得不耐煩。她願意說,起碼她沒有不願意說。
有時候碰到我覺得不錯的電視,我甚至會推薦給她,讓她去看看,畢竟她的生活圈和我們年輕的來說,相對封閉一些。
我婆婆不愛吃動物內臟,但好不巧,偏偏是我愛吃的,她不太吃牛肉,魚不太愛吃新鮮的,剛巧這些全都是我愛吃的。然後這就在生活裡衝突了。那我做到這些就會想辦法做的好些,有時候她覺得味道好了,也能接受一些,保底做法,也要做些其他她願意吃的。
增加她的參與感
孩子是婆婆在幫我帶,她願意幫我帶。我非常感恩這件事情,中國人的思想裡是有帶孫子輩的說法,但其實他們並沒有這個義務,婆婆願意在自己能做的範圍內給到我們幫助和支持,這不是每一個人都願意的。
家裡要買點什麼,孩子買什麼顏色的衣服,買什麼樣的款式,我總習慣要問問她的意見。
很多時候,生活不是讓我們成為獨斷主義者,也許我們會覺得有些事情並不需要他們參與進來,錯了,雖然是獨立的個體存在,但她們內心有著情感上的依附,這需要我們適當的去維護。讓一切儘量保持著平衡,尤其是心理。
維護她的存在感
有時候我非常想吃什麼,先生說我們自己吃吧,我說在外面我們吃獨食可以被理解,在家吃獨食不禮貌的,要給媽媽送點去。如果媽媽知道了,即使不說,我怕她心裡不舒服,我們居然關著門躲著吃什麼。
如果假期要外出或去朋友家,我們總要先問過她要不要一起,如果她不願意一起,那是她的選擇,不是我們主觀自己決定。如果她願意和我們,也是她的選擇,非我們強人所難。
她在我們的生活裡,那我們的生活裡就會有她存在的身影。
對她的關心要保持
我把每個節日都看的很重要。除夕,春節,母親節,端午節,中秋節,生日,結婚紀念日,所有這些重要的節日,我總會給婆婆有一點微小的表示,可能是一件衣服,可能是一個小紅包。我們的條件,她身在其中,非常清楚,她從不介意我給的多少。
有時候去逛商場,看到打折的衣服,我也給她買,即使她說不需要。一支唇膏,一盒面膜,一瓶水乳,她從來沒有說過什麼,最多的就是,不要買那麼多,現在錢也緊張。但我知道,她還是很開心的。
有時候她會跟我說,最近很累,身上酸痛。也許當下的我更累,腰背也很酸痛,但我也會:媽媽,一會我幫你刮刮背上吧。
她離開自己最親近的愛人,常年在我們身邊幫襯。我感激她的付出,我便覺得生活瑣事裡其他的意見分歧,其實都沒有那麼重要,對於孩子,我想她自己兒子的孩子自己的親孫子,她肯定也是從愛出發的,這點毋庸置疑,從這點出發,即使我們彼此有做錯的,也是可以和平商量的。
在婆媳關係裡,除了為人處世,孩子教育一些原則問題的嚴重性,其他事情都只是一地雞毛的瑣碎。
她總跟我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我很實誠的說過:我從前就告訴過自己,我要做個好兒媳婦,因為我希望將來我媽也能遇見一個好兒媳婦,如果我做不好,將來別人做錯了,我連說點什麼都不配。後來,當我註定會成為婆婆,我更覺得該做好,因為同理心更重了。
任何關係其實都一樣,沒有處不好的,只有捂不熱的心。如果真的很糟糕,一定是有一個人糟糕透了。
記得那時候,有個女生說,她懷老二快要生了,她決定生完老二就離婚了。
她是一個南方姑娘,找了一個北方老公,她是一個做銷售的,這些年賺了不少錢,SZ兩套房,ZH一套房,手機餘錢也算樂觀。
當年嫁給老公,想著做一個新時代的好媳婦,沒有彩禮沒有舉報婚禮,而且未婚先孕,可她沒有想到,她想要做一個新時代好媳婦,別人不領情。
婆婆第一天就給她難看,婆婆直接對他說:你長的醜,書也沒讀多少,本來我是不同意你們的婚事,但你們懷孕了,那就這樣吧。應該說第一天,她就體會到了來自婆婆的惡意。
懷孕的時候,這是第二胎,六個多月了,還得做飯給公婆吃,不照顧她就算了,還得她照顧,她也沒說什麼,還怪她花錢買好菜。她不能理解,買好的給你們,還買出問題了,何況花的她自己的錢。索性回了娘家養著,回去沒多久,就被自己媽媽養好多。
更有意思的是,她說有一會她媽媽去她那。她婆婆抱著她兒子,對著孩子說:你以後找媳婦要找我們(他們老家)那裡的,好看。不要像**(孩子爸爸)找個自己貼上來還送一個的。這話是她媽在旁邊時候說的,她媽心裡能好過嗎。
聽說她公婆都是大學退休的,那時候我更加相信了,一個人的教育程度和他的素養品德並不是完全成正比的,有的人內裡就是個渣渣。
如果碰上這樣的,那真的好聚好散,早日脫離苦海。要麼就決絕果斷,撕裂和他們的關係,但看先生的態度,如果不能殺伐果斷,就一起直接斬斷。
這樣的人家,付出再多也別搭。
沒有處不好的婆媳關係,只有捂不熱的人心。
我們同理心了,問心無愧了,然後就無悔。
相對的關係,不能和溝通脫軌。
多溝通交流是最好的相處方式也是最快解決問題的途徑。千萬不要把所有的事情藏在自己心裡,一個人難受,這適用於任何的家庭關係。
願你我,都能讓生活充滿陽光,過的開心,別總在困苦裡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