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張燕北
同泰基金投資總監、基金經理楊喆常年對新興成長領域保持深度跟蹤,對科技股投資見解深刻。在楊喆看來,國內部分科技企業已突破原來行業景氣周期的限制並具備內生增長性,具備長期投資價值,但科技股整體靜態估值已不低,需要自下而上精挑細選、仔細甄別。
自上而下甄選
「硬科技」龍頭股
作為一名擁有18年券商、基金從業經驗的投資老將,楊喆對科技成長企業研究頗深。他早期擔任研究員期間系統研究過電子製造、計算機軟硬體、通訊類公司,後來做組合管理的過程中,他的研究範圍進一步覆蓋太陽能、新能源車、新材料等行業賽道。
長期以來,由於存活下來或成為大公司的科技類公司鳳毛麟角,很多觀點認為科技股只有交易的價值而缺乏長期持有價值。
對此,楊喆表示,「過去十幾年,國內多數科技類上市公司為偏周期屬性的公司,盈利隨著國際產業周期波動,獨立的持續增長性不算明顯,長期價值偏弱。但國內部分公司通過持續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和競爭力,已逐漸走在產業前沿。科技含量增加的同時,企業藉助技術壁壘的提高和盈利持續性突破原來行業景氣周期的限制,並具備內生增長性,從而具備長期投資價值。」
就目前科技股的投資價值而言,楊喆認為,當前科技成長股處在資金輪動的階段,整體靜態估值已不低,選股需要自下而上精挑細選、仔細甄別。
「可以從兩個角度選出長線值得投資的成長類企業。」楊喆說,「一是從中觀視角結合長期時間軸,選好的賽道;二是在好賽道裡面選好企業,重點關注企業是否有競爭優勢、核心技術、優秀管理能力和效率、戰略眼光和執行力。」
楊喆說,自己比較關注國際技術創新方向和技術產業化進展,據此判斷行業空間和增速,選擇產業在快速增長早期或國內的替代技術和產品成熟度高的企業,即「硬科技」龍頭股。
看好六大細分領域
「現在說中國資本市場能夠再現納斯達克傳奇畢竟為時過早,但當前的中國科技成長行業已經有一個不錯的起點,從人才、制度、技術、資金各方面來看都有一定優勢。」談及科技細分領域的投資機會,楊喆認為,優質的科技類公司一般會有高估值和持續成長性。
具體來看,這些行業包括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車零部件領域,國內技術突破和進口替代下的半導體關鍵材料、核心設備、核心設計軟體領域,自主可控的作業系統、資料庫、信息安全領域,軍工領域,國內新材料與新應用領域,AI應用領域等六大細分領域。
「近期科技行業仍存在不利因素。」楊喆直言,美國通過貿易戰、技術戰和地緣影響對中國實行全面的戰略競爭,短期而言部分行業和公司會有一段艱難期,但中長期對中國的科技行業是利好。
「對晶片、作業系統、軟體的國產化來說,中美摩擦極大地促進了這些企業的發展,過去是大部分國內公司不願意用國產產品,現在是全民統一認識要使用國產產品。但對網際網路公司的海外業務有負面影響,中美摩擦大幅減少歐美印等國家和地區擴大用戶的可能性。」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