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書記伊學義(左二)和扶貧工作隊員趙雲志(左一)到農戶家中探訪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沈湜):2017年7月,在吉林省延邊州稅務系統工作多年的伊學義來到汪清縣天橋嶺鎮天平村擔任駐村書記,也就從這一刻起,伊學義就和天平村緊緊聯繫在了一起。天平村是天橋嶺鎮的鎮中村,村民們分散在鎮內的各個角落,下戶走訪就像捉迷藏。為了儘快摸清村裡貧困群眾的家庭情況,到村後,他每天早上六點半準時出門,很快就把村裡的情況摸得一清二楚。
今年是伊學義駐村工作的第三個年頭,「駐村書記一般是兩年一換,伊書記任期滿後,整個天平村村民都堅決要求伊書記留下來。」扶貧工作隊隊員趙雲志說。而在駐村的三年多裡,伊學義寫下了三十餘萬字的扶貧日記,這日記不僅是對扶貧工作的記錄,更是他對扶貧工作的探索與思考。
為群眾謀福利,助百姓奔小康。凡是能為老百姓省錢、讓他們少花錢的事情,伊學義都在琢磨。2018年,他自己掏錢為村裡建了超市,自己進貨,零加價賣給全村百姓。「哪裡便宜從哪裡進,有時候得知縣裡便宜我就自己開車幾十公裡過去採購。」伊學義說。圖為伊學義夫婦在鎮上超市為困難群眾選購生活用品。
當初伊學義擔任天平村第一書記時,他的妻子姜玉傑並不同意,她覺得丈夫身體不好,為什麼非要到農村去「遭罪」?但當姜玉傑隨伊學義來到天平村看到貧困戶家中的場景後,便主動同伊學義商量——把家搬到村裡,還主動承擔起為駐村工作隊做飯的任務。從此,夫妻倆一起戰鬥在扶貧工作的第一線。
圖為伊學義夫婦將採購好的貨品拉回超市,「除了一些必備的貨品外,當村民有需要的時候,我都會按照需求去進貨。」姜玉傑說。
除了零加價超市外,伊學義還建起了電教培訓中心和扶貧服裝店,服裝店裡的服裝都是伊學義通過各個渠道募集而來,經過了嚴格的消毒程序。伊學義說:「服裝店裡衣服都是只送不賣,村民有需要就來店裡挑,從襯衫、衛衣到西服、棉服一應俱全,有時候沒有捐贈的我就自己花錢給村民買。」
圖為村民在零加價超市選購貨品。
有時候村民為了感謝伊學義的幫助會給他送來一些蔬菜和自家做的麵食,伊學義都會把這些一筆一筆記錄下來,伊學義說:「每次送過來我都一再推脫,躲不掉的時候我只好先收下,之後再找機會將這些『禮』還給村民。」
2020年12月10日,伊學義和扶貧工作組成員前往農戶家中了解情況,像這樣的入戶探訪從他來到天平村後每天都在進行,入戶去過多少次、解決了多少事,他已經記不清了。每當問他累不累時,他總說:「自己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都不算什麼,只要老百姓日子能過得更好,這一切全都值得。」
圖為伊學義(右二)一邊幫著村民挑豆子一邊詢問近期家中的情況。
幫村民貸款是伊學義近期主要忙的事情,圖為伊學義和銀行的工作人員正在村民張偉家辦理貸款事宜。「之前家裡經營山莊,再種點木耳,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但一場洪水之後家裡什麼都沒有剩下,我連一套衣服都沒有搶出來,之後伊書記和扶貧工作隊員不但幫我解決了生活上的困難,也讓我重拾對未來的信心。」
天平村大多數村民都在種植木耳,因為木耳種植初期需要大量經費,為了幫村民申請貸款,伊學義跟銀行的負責人可沒少磨嘴皮子,甚至為此紅過臉,在他心裡,只要能幫到村民,再難他都要想辦法做下去。圖為伊學義和村民在鎮上的銀行辦理貸款事宜。
為了扶貧工作,伊學義付出了太多,他78歲的老母親住院時,為了不影響他的扶貧工作一直沒有告訴他,直到病情危急才打電話通知他。老人醒來後第一句話就是:「你咋回來了,不是在村裡扶貧嗎?」聽到這句話,伊學義的眼淚就往下掉,但他從來沒有後悔過,用伊學義自己的話說,沒有別的想法,只要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他就知足了。圖為伊學義在辦公室整理資料。
發揮專業所長,提高工作效率。計算機專業出身的伊學義用一個多月時間編寫出一套「一鍵輸出」建檔立卡電子報表系統。只要點擊貧困戶的姓名,各種報表就能夠自動輸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除此之外他還建立了扶貧書記帶貨網站和微信小程序,幫村民在網上賣農貨。
圖為伊學義寫的《扶貧日記》。伊學義說,這本《扶貧日記》不僅是對日常工作的記錄,也可以讓之後有一天來接替他工作的人能看到他做了什麼,怎麼做的,跟不同的村民溝通應該用什麼方法。「習總書記說過,錨點當前脫貧工作,關鍵要精準發力,向基層聚焦聚力,有的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而作為基層黨員的我,就是一顆繡花針。」伊學義說。
2020年12月12日,張偉和付蘭祥舉辦婚禮,伊學義以證婚人的身份出席。婚禮上本應在主賓席位就座的他一直在忙前跑後的幫著招呼。伊學義說:「從2017年張偉家因災成為貧困戶,到今天日子一天天好轉,可以說是對我工作的一個總結,作為扶貧幹部就得讓村民的日子過的一天比一天好,就得讓村民腰包一直鼓著。」
曾經的天平村是遠近出名的貧困村,房屋破敗、道路破損,由於缺少勞動力,加之資源匱乏,集體經濟發展嚴重受限。伊學義到來後,村裡建立了木耳菌包廠、榨油廠、農機合作社扶貧產業項目,設立了志願崗位70個,他還積極協調資金500多萬元用於亮化、美化環境以及建設村中的道路、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此外,為了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村裡組建起軍鼓隊、舞蹈隊和老年合唱團……伊學義說:「可能別的地方是村民給書記找事,而我是每天想著怎麼給村民找事,現在貸款已經幫村民談下來了,之後要做的就是把天平村木耳的品牌打響。」
2019年,天平村87戶140人全部脫貧,家庭人均年收入達到1萬元以上。2020年伊學義獲得「全國勞模」榮譽稱號,而他每天仍不知疲憊地奔波勞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