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棵楊樹是誰家的?要儘快找到主人。近日,在江蘇省徐州市沛縣鹿樓鎮石集村村前方,正在為豐、沛兩縣將要穿插的高壓線下做清障工作的豐縣開發區社會事業局工作人員徐建波,風風火火地找鎮、村幹部談發展所需,共同做好農民兄弟的工作。像徐建波一樣抵禦嚴寒、堅守一線、為豐沛兩縣融合做群眾工作,促進進度的不勝枚舉……
近段時間以來,豐、沛交融區域正在緊鑼密鼓的動員和實施,兩區正在打贏兩場「戰役」的合作,一是工業立區、吸納務工;二是鄉村振興、打工富民。豐沛交界處,處處一派熱火朝天的場景。修路的、搞綠化的、建廠房的、勞動招工的,規劃設計前緊後跟;挖土機、裝卸車、塔吊、機器不停地運轉,一個個大項目迅速落地。在豐沛交界的另一場景,振興鄉村,盤活低效地,大興木耳產業,有能力的人創業,吸納成千上萬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在附近村莊打工。目前,豐、沛交界同時轉動工、農「風火輪」,著實讓兩地的農民嘗到了打工的甜頭……
在鳳城街道海子崖社區食用菌生產基地,村民李宗美以往外出跑運輸拉貨,今年說什麼也不出去了,在家種了13萬多袋的木耳,吸引來沛縣石集村、劉飯鋪村以及本社區的村民來此打工。兩縣的村民在一起打工,有說有笑,手中不停地往袋子裡裝著菌種、木耳料子。打工聚集人數最多的要數豐縣鳳城街道張寨村,這裡農民自發成立的勞務市場,每天不下上萬人。張寨村與沛縣接壤,號稱江蘇省種植黑木耳第一村。冬天雖然零下五六度,這裡卻燒紅打工族「一把火」;種植大戶來到本村勞務市場「抓」人,只要會拿袋子裝料就行,不需要什麼技術,隨幹隨領錢。在張寨木耳棚幹活,有的按天,有的按袋數,多數按包工包料。正在後張寨自然村木耳棚務工的沛縣鴛樓鎮、鹿樓鎮的農民比較多。來此務工的張女士告訴說:「自己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到下午一兩點鐘就幹完了,早起一頓飯在自己家吃,中間一頓飯在種植大戶家吃,精力都很充沛;主要從事接菌種裝袋,活不算累,只要手動就行,在棚內和春夏接替天一樣暖和,冬天凍不著,每天平均工錢都在200元上下」。
正在豐縣開發區創業園上班的沛縣鹿樓鎮王集村村民胡女士,因丈夫需要照看年邁久病的婆婆,不能掙錢。創業園企業了解胡女士家庭情況後,主動要求胡女士來上班,而且工資也不菲,每月4000多元的工錢。除滿足家庭所需外,還有結餘。胡女士告訴說:「多虧了家門口的豐縣創業園,我們家才過上好日子,真正感謝共產黨!是開發區政府給了我們全家生活的富裕」。
而在沛縣鹿樓開發區,來企業務工的豐縣臨界農村的剩餘勞動力也有很多……
據悉,在前期,《豐沛交界區域融合發展合作框架協議》籤訂成功;隨後,豐縣經濟開發區新進展接連不斷,豐縣縣委常委、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王祥親自帶隊,深入南北一線精準對接招商。前不久,8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涵蓋了智能設備、高端製造、現代服務業等重點領域,總投資109.2億元。這些項目規模體量大、科技含量高、產業帶動性強,吸納崗位就業多等特點,不僅契合豐縣開發區產業發展實際,也展現了豐縣開發區推進項目建設、振興鄉村繁榮的最新成果。臨界的沛縣鹿樓鎮開發區視交界為一個整體發展,打破行政界線,構建統一的規劃格局。同時也迎來大的發展機遇,不斷推進大項目,為融合發展正在積極努力。豐縣開發區和沛縣鹿樓開發區,近日兩地融合交界處迎來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大閱兵,鼓起錢袋子的農民用「豐」景正好「沛」雨甘霖,來形容豐沛兩縣融合發展所帶來的利好。
據觀摩的市、縣領導看到了豐沛交界企業的規模,更看到了打工的場景……
走進1號樓倍斯特公司智能車間,技術工人們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設備組裝。開發區規建局駐點人員趙小浩介紹說:「項目正在加緊建設中,目前1號樓一層移動智能設備組裝車間已經建成,8號樓展廳已經交付使用。部分廠房已於10底完成主體封頂,二次結構正在進行施工,計劃明年6月份全面建成投產,屆時可實現年銷售收入30億元,利稅5億元,帶動3000人就業。」據悉,江蘇倍斯特物聯網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於共享物聯網終端設備的策劃、研發、製造、銷售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企業,技術團隊專業,生產設備一流。其共享物聯網移動智能終端項目總投資12.3億元,用地245畝,建築面積26萬平方米,主要生產物聯網終端設備、移動電源、石墨烯儲能電源等智能終端設備,主要產品包括,共享充電寶、共享充電樁、共享充電櫃,共享電單車等。
在君樂寶、江煤科技等企業,工人們正聚精會神地生產產品,企業的理念-打造高質量,沒有不可能,只有做不到……
打工潮來襲,彰顯豐沛兩縣交界的「富民」工程,目前約為30000餘人的勞動大軍在家門口就業,不斷推動工業和農業雙軌運營,為下一步兩縣交界融合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