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經辨證之陽明病定法

2020-12-23 騰訊網

「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病的核心,只有學會準確辨證,才能準確用藥,提升療效。

六經辨證是醫聖張仲景創立的一套簡便有效的辨證論治用藥體系,

作為一名中醫師,如果能學會六經辨證並且熟練運用,一定能做到藥到病除,贏得患者信任,提升門診量!

學中醫,必學六經辨證!

今天為大家分享舒馳遠先生的「傷寒六經定法」中陽明病的辨證論治思路,這是一種簡單易懂易學的「方證對應」思路,希望能幫助大家提升辨證能力,提高臨證水平。

陽明病,前額連眼眶脹痛,鼻築氣而流清,發熱不惡寒,此為陽明經證。

法主葛根以解陽明之表。

口燥,心煩,汗出,惡熱,渴欲飲冷,此熱邪漸入陽明之裡。

法主白虎湯以徹其熱。

石膏,甘草,知母,粳米

張目不眠,聲音響亮,口臭氣粗,身輕惡熱,而大便閉者,此邪熱已歸陽明之府。

法主小承氣湯,微蕩其熱,略開其閉;

大黃,枳實,厚樸

加之胃實,腹滿,微發譫語者,可以調胃承氣湯,以蕩其實,而去其滿;

大黃,芒硝,甘草

更加舌苔乾燥,噴熱如火,痞(胸腹塞)、滿(膨脹)、實(胃按之痛)、燥(便閉乾結)、堅( 按之石硬),與夫狂譫無倫者,法主大承氣湯,急驅其陽以救其陰。

大黃,芒硝,枳實,厚樸

學好六經辨證,在臨床上不分病種,無論病名,通過六經辨證論治,一定能取效!

所以,學好六經辨證,才是提升臨床療效的根本。

請關注未來下期分享:「傷寒六經定法」之少陽病

乾貨!快速提升臨床療效,六經辨證核心內容

相關焦點

  • 《傷寒論》六經非《內經》六經
    《傷寒論》並不是沿用了《內經》的理論,同樣《傷寒論》的六經也不是來源於《內經》的六經。 傷寒屬於經方一脈,屬於經方的辨證論治體系。「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
  • 六經辨證的思考總結
    先說說六經辨證好用在哪、適用範圍是什麼。 內經上說:「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溼燥火,以之化之變也」。 六經辨證就是解決: 1、人外感風寒後生病——或發燒或不發燒,大部分是不發燒,比如感冒、頸椎腰椎病、沒精神乏力、不願意吃飯、眼痛、面癱 .
  • 實戰乾貨:傷寒六經辨治「皮膚病」心法!
    其實不然,真正指導用《傷寒雜病論》方治療皮膚病的有力武器,就是張仲景創立的六經辨證。(二)若能窺得長沙趣,取道六經功效宏「長沙」,代指仲景,因傳說張仲景曾做過長沙太守。意為若想用經方治療皮膚病取得好的療效,窺懂張仲景《傷寒論》的旨趣,就必須弄懂六經辨證的真正內涵,從六經辨證入手。那麼,何謂六經?六經是指太陽、陽明、少陽之三陽,太陰、少陰、厥陰之三陰。
  • 倪海廈談六經辨證論治,值得細細閱讀
    仲景的《傷寒論》,晦澀難懂,本文介紹倪海廈老師2003年11月19日洛杉磯演講內容,講述六經辨證論治,形象生動,簡明易懂,言淺意深,可作初學者入門之鑰
  • 黃疸之六經辨治探討,一起學習!
    夫膽附於肝,膽為清淨之府,其所藏精汁由肝泌別而來。膽為甲木,肝乃乙木,肝為風髒,膽主相火。脾喜風燥者,土喜肝木之疏洩;脾本畏木者,木克土,土畏木乘也。故仲景有「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說。是以黃疸病病機必涉厥陰肝臟。此以補前人之未逮,參之西說,亦相符合。黃疸之見厥陰病脈者,初在氣分,久延血分而為鬱勞沉痾。其治宜疏肝行氣,活血散瘀,健脾祛溼,利膽退黃。
  • 從《傷寒論》中學習辨證施治的奧秘!
    除了病因、病種等基本理論以外,還要明確內外因相結合的問題,「八綱」辨證與「八法」施治的關係。六經的理論是以六氣為基礎的,體內六氣的變化,也就是六經病理的根本所在。這種變化主要通過自然界六淫之氣和身體內六經之氣的互相作用而產生。
  • 中醫辨證100句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將臟腑辨證理論運用於臨床,奠定了臟腑辨證的基礎,如《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曰:「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故實脾,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明代臟腑辨證有所發展,至清代臟腑辨證已經普遍應用於臨床,唐宗海《血證論》曰:「臟腑各有主氣,……業醫不知臟腑,則病原莫辨,用藥無方」,體現了臟腑辨證在臨床診療中的重要作用。
  • 杏林精粹丨從乾卦八宮看六經循經傳變(第391期)
    天風姤此卦號為「歸魂卦」,說明將死之人又已復生。生命周而復始,卦卦周流不息。六經依次為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太陰經、少陰經和厥陰經。六經為病,傳變有途,一曰循經傳,二曰陽經直傳陰經,三曰直中陰經。這裡,我們僅舉六經循經傳,來談一些八卦思想對傷寒論作者張仲景的影響。《傷寒論》第一條:「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提示其人已得了傷寒病了。也即太陽病。接著怎麼辦?
  • 傷寒大禮:傷寒辨證直解
    (經典思路)經方標準:127條經方的方與證全羅列經方現代用法,精華點滴臺灣「經方奇人」張步桃治療心得,每天門診400人的經驗分享雖是「經方雜談」,卻「雜出精闢」從最直接的地方,進入傷寒六經能讓你進入思考的「傷寒用藥章法」民間傷寒高手,告訴你如何學習傷寒辨證精華:傷寒「小便」論
  • 中醫臟腑辨證診治法,原來這麼深邃
    那麼,在中醫臟腑辨證診療法中,什麼叫辨證呢?辨:包括辨別與分析兩方面內容。證:即是一組症狀的綜合與歸類。辨證:是運用四診所獲得的客觀資料(即證候,包括患者的症狀、體徵、患病過程等有關資料),運用中醫理論(三因、四診、六經、八綱、臟腑、氣血等等)分析辨證,從而提高認識原因、病理、病機、病位,同時注意病情的發展趨勢與邪正盛衰,從而概括和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
  • 辨證論治的3重境界,看看你到了第幾重?
    臨床療效取決於醫生辨證論治的水平,辨證論治水平的高低又是醫生的理論功底、臨床經驗、思維感悟和文化素養等方面因素綜合運用的結果。從學術而言,辨證論治有三種境界。即是把病人的病情和臨床規範相比較,對號入座,看與孰相應,就從其證的範式名證、立法、處方。
  • 辨證論治的3大境界,你可能一個境界都沒達到
    辨證論治作為臨床的操作體系,是理論用諸於實踐的過程。臨床療效取決於醫生辨證論治的水平,辨證論治水平的高低又是醫生的理論功底、臨床經驗、思維感悟和文化素養等方面因素綜合運用的結果。從學術而言,辨證論治有三種境界。
  • 臟腑辨證的源頭終於找到了,原來隱藏在《黃帝內經》中,千古未解
    對於每一個中醫人士,幾乎都知道要講究辨證施治。古往今來,中醫的辨證方法也是紛繁複雜、變化萬千,但是使用最為廣泛的莫過於臟腑辨證、八綱辨證和六經辨證。
  • 《傷寒懸解》陽明病——六條大承氣應用提綱
    1 此有燥屎堵塞,胃氣鬱遏,無下洩之竅,故繞臍作痛。2 繞臍痛,多為虛證,寒疝也。此為燥屎,不為陰結。外感內傷不同,此不難辯。煩燥者,裡實之煩燥,裡虛之煩燥。煩燥者,三陽經有,三陰經也有。學完系統的六經,則知區別,壞病之煩,虛實之煩。
  • 中藥學:性味歸經,升降浮沉,配伍規則,六經用藥
    中醫講究辨證施治,但不少大夫在開藥時往往根據一種症狀就開一種藥,而沒有去辨證,結果反而誤了病,比如有些人咳嗽,吃川貝可以減輕,但有些人吃過之後反而病情加重,因為川貝一般對症治療的是肺熱咳嗽,要是肺受寒邪導致的咳嗽,用這個藥不僅沒效,甚至會造成病情加重。還有一些是因為劑量過大、服用時間過久、炮製煎煮不當等引起的不良反應。
  • 《傷寒論》是學習中醫的必讀之書!
    《傷寒論》是學習中醫的必讀之書,《傷寒論》的注釋之書極多,但至今《傷寒論》並沒有成為中醫的顯學,有志於學習中醫者,尤其是初學者還多認為《傷寒論》難懂難學,不得其門而入所謂的「六經辨證」是什麼?當然也就不知道在實踐中要如何進行「六經辨證」。依於個人的學習經歷和所見,本人認為教材式的解讀解構了《傷寒論》自身的邏輯,沒有表達出原著內在的一貫思路,所以也就無法傳遞其辨證方法。
  • 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思想在針灸臨床中的運用
    正所謂「醫者儒之小道也」,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得中醫的傳承困難較大,這就是中醫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2. 針灸大夫重技不重道,大多數隻追求能進針,某種病取哪些穴就行,從來不探究為什麼要這樣做。3. 現行教育使得普通民眾,將中醫視為「慢郎中」,覺得針灸就會治療疼痛性疾病、癱瘓性疾病。二、針灸治療誤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