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棉花的基因密碼(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2021-01-11 人民網

郭三堆在田裡做試驗。資料照片

郭三堆舊照。資料照片

人物小傳

郭三堆,1950年出生,山西澤州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分子育種中心原主任。他設計合成了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蘇雲金芽孢桿菌單價、雙價、融合抗蟲基因,並在國際上首次建立了適合產業化應用的轉基因三系雜交抗蟲棉分子育種技術體系,引領我國棉花育種領域不斷突破;他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前段時間,我國北方產棉區迎來了豐收季,一朵朵潔白的棉鈴結滿枝頭。「海南基地的棉花長勢不錯,過段時間就要準備授粉、選種了。」安排完下個階段的工作,郭三堆才安下心來。2017年,他帶領團隊研製的抗除草劑轉基因棉花品種獲國家發明專利,前不久正式獲批進入生產試驗階段。

古稀之年,郭三堆依然忙得閒不下來。大部分時間,他不是在棉田裡忙碌,就是坐在試驗臺前。從事棉花分子育種三十餘載,突破多項關鍵技術、設計合成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抗蟲基因的他,至今仍在孜孜不倦地破譯棉花的基因密碼。

「搞農業科研,就是要用實績說話」

2020年春節,郭三堆一如既往,在海南南繁育種基地裡度過。一年四季,寒暑交替,他就像候鳥一樣南來北往——

去年9月,赴新疆察看雜交棉長勢;10月初,馬不停蹄趕往海南播種;今年春節,南繁的棉花進入盛花期,別人忙著過年,他忙著取樣、鑑定;4、5月,又在河北指導播下新一季種子……

「搞農業的人哪有休息日?作物要生長,總不能叫它停下來等我們呀。」郭三堆笑著說,從幾十年前和農業結緣開始,這樣的生活節奏就沒變過。

與農業基因研究結緣,郭三堆有一段曲折的經歷。1975年,從北大生物系畢業後,他進入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工作。那時候,基因工程還處於發展初期,多用於醫學領域。和許多同學一樣,郭三堆打算一邊工作,一邊繼續考研。但一次意外,他與研究生考試失之交臂。

「當時挺失落的,想著可能沒有繼續讀書的機會了。」讓郭三堆沒想到的是,1983年,著名分子生物學家範雲六,創建了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中心(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前身),30歲出頭的郭三堆被調入農科院,做起了農業相關的分子生物學研究。生物學搭上農業,讓自小在農村長大的郭三堆越學越有了興趣。

「搞農業科研,就是要用實績說話。」三年後,他被推薦留學深造。在留學的兩年裡,郭三堆埋頭做研究,天天待在實驗室,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以至於連當地的著名景點都沒去過。

功夫不負有心人,留學期間,郭三堆就在「殺蟲基因的結構與功能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就在此時,國家啟動了「863計劃」,急需組建專業人才隊伍。1988年初,他結束留學生涯踏上回國之路。回國後他全身心投入到抗蟲棉研究之中。

「要想重振棉花產業,得靠自有的智慧財產權」

很多人說,抗蟲棉拯救了中國棉業。「當時團隊壓力很大,不僅來自課題本身,更來自現實的緊迫。」郭三堆坦言。

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曾暴發蟲災,全國棉花總產量受到很大影響。「原本一年噴3次藥就能防住棉鈴蟲,到後來噴20多次都無濟於事。搖一搖棉花植株,譁啦啦掉下來的全是棉鈴蟲。」郭三堆對當時的棉花產業前景感到擔憂。

「要想重振棉花產業,得靠自有的智慧財產權。」郭三堆馬上投入研究工作。當時選取的抗蟲基因,來自生物殺蟲劑蘇雲金芽孢桿菌。郭三堆團隊的任務就是將其改造後導入棉花,使植株具有抗蟲性。然而,細菌是原核生物,棉花是真核生物,「這相當於在旱地裡划船,難度很大」,郭三堆說。

先在菸草上做試驗。「菸草生長周期短、基因組小,轉化相對容易。長成植株後,模擬田野環境,觀察蟲子的反應,可以初步判斷抗蟲基因的載體構建是否有效。」郭三堆說。

和菸草相比,抗蟲基因的表達載體導入棉花要複雜得多:有的品種無法培育出再生植株;有的品種能再生植株,但遺傳不穩定,表達不出抗蟲性……這意味著同一環節的試驗要重複很多次。通常,抗蟲遺傳穩定的小苗剛長出一兩片葉子,郭三堆和同事就馬上取樣鑑定,爭取在疏苗前淘汰掉不合適的植株,節省時間和空間……

為了早日研究成功,郭三堆和同事們卯足了勁日夜鑽研……無數次失敗後,團隊終於篩選出合適的抗蟲種質資源。1994年,單價抗蟲棉研製成功,第二年獲得國家專利。

初步成功後,郭三堆並沒有停下研究的腳步。他提出,單基因不夠,要在一個載體上掛兩個基因。「這相當於給棉花上了『雙保險』,提升抗蟲效果。」郭三堆解釋道。5年後,雙價抗蟲棉通過安全評價並獲準生產。

「最大的理想,就是培育出高產、優質、廣適的棉花品種」

在郭三堆的辦公室裡,除了堆積如山的書籍和研究資料,書架邊還擺了一袋袋棉花。「看這棉鈴,個頭大,絮又長。」他拿出一朵棉鈴,扯出一縷棉絮輕輕摩挲,又仔細捻了捻。

郭三堆手裡的棉鈴,來自轉抗蟲基因三系雜交棉,這是郭三堆團隊前些年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它不僅保持了抗蟲棉的特點,而且能提高產量和品質,降低成本,增產幅度達25%以上。

現在的郭三堆,一年有大半時間扎在棉田裡:「壟內雜草很難除盡」「機採效果不太理想」……去各地調研時,他總會把棉農的反饋記下來以備研究。

跟過去相比,如今的科研條件大大改善。設備一應俱全,工人的操作也都輕車熟路,很多人勸郭三堆不用總到田地裡去了。「不能光聽別人說,實際情況如何還得靠自己觀察。」郭三堆覺得,鈴大鈴小,吐絮暢不暢,都要到田裡看一看、摸一摸,心裡才有數。

「他呀,棉花上的事情清楚得很。自己的衣服和鞋子,卻從來不知道穿多大碼。」郭三堆的愛人徐瓊芳說,夫妻倆是同行,一個研究棉花抗蟲高產,一個研究小麥抗蚜蟲,「沒想到啊,我倆這輩子都和田裡的蟲子較上勁了。」

在郭三堆心裡,「最大的理想,就是培育出高產、優質、廣適的棉花品種」。為此,郭三堆又開始忙碌:通過分子標記育種,將絨長、拉力、細度等指標好的海島棉與產量高的陸地棉結合起來,培育出更加理想的品種。

目前,海陸三系雜交棉花已經開始在新疆試驗,同時科企合作也在步步推進。未來,理想的棉花植株是什麼樣的?「果枝再短一些,內圍鈴集中。莖稈很硬,能避免倒伏。吐絮要暢,方便機收,但又不能太暢,否則風一吹就掉了。葉子表面光滑,防止與棉絮粘黏……」為實現這般圖景,郭三堆說,自己要做的事情還很多……

記者手記

無悔選擇貴在堅守

從郭老口中得知,棉花的花朵很特別,始為白色,後漸漸泛紅;花期也格外長,在新疆,甚至可達40天之久。事實上,他對待自己珍視的棉花育種事業,亦是如此:時間愈久,感情彌深;激情一直在,實幹一輩子。

和大多數人一樣,郭三堆在求學、工作、深造之路上,屢次面臨選擇。選擇並不難做,難的是選擇之後持之以恆的堅守。因為郭老的堅守與努力,加上滿腔的熱情和才華,才綻放出了絢麗的花朵。

從單價、雙價抗蟲棉,到轉抗蟲基因三系雜交棉,再到抗除草劑、高產優質品種……當下,郭三堆的棉花育種坐標系還在不斷延展,沒有終點。棉農生產和產業發展的需求,就是他幾十年如一日奮戰在研發、生產一線的動力。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29日 06 版)

相關焦點

  • 被塞滿的行李箱 破譯了故鄉文化基因的密碼
    原標題:被塞滿的行李箱 破譯了故鄉文化基因的密碼 春節假期結束之際,網上掀起一股曬行李箱、汽車後備箱的熱潮:看看你爸媽都給返程的你塞了啥? 透過被父母塞滿的行李箱,我們尋回了易被快節奏、淡人情的都市步伐磨滅的「鄉味」,重新審視人和原生土地之間的溫情聯結,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的隱性基因。一方面,故鄉是屬於私人的成長印記,故鄉建立了我們每個人最初認知世界的價值窗口、待人接物的思維體系;另一方面,故鄉是文化層面的概念,行李箱中的每一種家鄉風味特產,每一個蘊含故土煙火氣息的器物,都隱藏著一條讀懂背後故土文化基因的密碼。
  • 趣味邏輯第14期|請破譯,這份幸運密碼
    趣味邏輯第14期|請破譯,這份幸運密碼 諜影重重中
  • 我國科學家破譯芝麻抗衰老功能密碼
    原標題:我科學家破譯芝麻抗衰老功能密碼記者日前從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牽頭與深圳華大基因聯合開展的芝麻基因組破譯工作近日順利完成。這項研究分析了芝麻高含油量和特有抗氧化、抗衰老功能性成分芝麻素的形成機制,相關研究結果已在線發表在國際專業刊物《基因組生物學》上。
  • 半個世紀 一方棉田(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他紮根邊疆,從事農機研究和推廣工作52個年頭,突破地膜植棉機械化關鍵技術,攻克膜下滴灌精量播種技術裝備難題,推動了新疆棉花生產水平的大幅提升;研發了棉花全程機械化關鍵技術與機具,在新疆、山東、河北等棉區大面積示範推廣。主導的3項技術創新,改變了傳統的植棉模式,用機械化方式實現棉花生產種植的精耕細作。
  • 《丹麥人為什麼幸福》中文譯本發行 破譯丹麥人「幸福密碼」
    《丹麥人為什麼幸福》中文譯本發行 破譯丹麥人「幸福密碼」 2017-07-04 20:48:4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坐月子太無聊,山東女子破譯兩套美國密碼,國家獎勵711萬
    在我國山東有這樣一位女子,因為在坐月子的時候覺得無聊,所以抽空研究起了密碼系統,沒想卻是直接破解了美國的兩套密碼,國家對此也是獎勵了她711萬。王小雲博士畢業後年紀已經不小了,所以沒過多久就選擇了結婚,在結婚之後坐月子期間,王小雲無聊時研究起了之前接觸的密碼破譯工作,而且選擇的還是MD5面系統。
  • 山東妙齡女子,坐月子期間破譯美國密碼,國家獎勵
    與此同時也會給國內帶來很多的影響,如今有很多的青少年都會沉迷於遊戲,而美國有一套密碼系統,到目前為止都沒有人破解。可是沒有想到有一個年輕的女性居然成功的破解,而且破解的方法實在太簡單,這就是來自於我國的王小雲。
  • 三名業餘偵探成功破譯,臭名昭著的十二宮殺手密碼
    【南方+12月12日訊】據美國媒體報導,一個業餘偵探組成的國際偵探小組聲稱,他們已經破譯了剩餘的半個世紀前加利福尼亞州臭名昭著的黃道十二宮殺手嘲諷警方的剩下三道密碼。據悉,這個國際偵探組織聲稱,他們已經解開了加州臭名昭著的十二生肖殺手的半個世紀前寄給警察局的最後三道嘲諷密碼。聯邦當局在美國當地時間12月11日的一份聲明中表示,他們相信這些密碼破解者在追蹤1968年和1969年在加州北部殺害5人的神秘殺手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
  • 密碼界聖杯,百年無人解的天書,破譯後是中世紀婦女衛生保健手冊
    一邊揉著腦袋,一邊站起身子答道:「是呀,有什麼事?「「抱歉!我進來時沒看到人,實在是對不起。「那個女聲趕忙回答。一戰時期,曾破解德國密碼的「美國密碼破譯之父」亞德裡研究過手稿之後也表示束手無策,二戰末期,破解了日本海軍密碼的美軍破譯人員,也對伏尼契手稿同樣可奈何但最終都無法破解。
  • 山東一女子因無聊破譯美國2套密碼,國家獎勵她711萬
    讓我們沒有想到的是竟有人把美國的這套密碼給破譯了,也許大家會認為他是哪位神秘的「黑客」,或是專門搞破譯密碼的專家。結果出乎所有人預料,她是一位正在坐月子的媽媽,她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王小雲院士!據她介紹,之所以會想到破譯這些密碼,是因為自己在坐月子期間實在太無聊了。王小雲出生山東省,家境條件並不算優越,直到她7歲時家庭狀況才稍微好些,才有幸正式接受教育。
  • 破譯重症清零背後的密碼
    從偵察、阻斷病毒傳播,到治癒科研攻關,從分層診治、精準施策,到構建心靈防護服,再到哈醫大伍連德精神的基因傳承……為破譯在此次抗擊疫情中黑龍江省「多兵種集團軍」打贏重症清零戰役的作戰密碼,22日,記者採訪了來自哈爾濱醫科大學的我省7位重量級專家。
  • Superfit Bloom Talk | 破譯「全球公民」密碼
    破譯「全球公民」密碼  Crack the Code and Become a
  • 《易經》成功破譯生命密碼:生命到底是什麼?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曾被宗教一手壟斷的解釋權,終於透出科學的聲音:1865年孟德爾發現遺傳基因;1910摩爾根明了基因的物質基礎;1953年華生和克立克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1966年尼倫伯等人破譯了全部遺傳密碼,並製成了《國際普適遺傳表》。
  • 膚網維波絲力塑-全球基因密碼逆齡抗衰品牌
    品牌定位:全球基因密碼逆齡抗衰第一品牌   從品牌創立依始,覓韻就定位成專業線美容用品最高品質的代名詞
  • 山東一位女士,因坐月子無聊破譯美國2套密碼,國家獎勵她711萬
    在我國就有一個十分真實的例子,一位山東女士因為坐月子無聊,在家破譯了2套美國密碼,祖國因此獎勵了她711萬。她在高考時以優異的成績成功入讀山東大學數學系,隨後又憑藉出色成績在本校完成了碩士與博士的學業,這個人的名字就叫做王小雲。1993年,王小雲順利完成自己的學業,將自己投身教育生涯,,成為了一名人民教師。
  • 破譯「魯菜之鄉」—煙臺福山的魯菜振興密碼
    近日,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帶您破譯「魯菜之鄉」的振興密碼。魯菜菜品密碼之一:歷史悠久 魯菜名片源遠流長在魯菜的歷史文化中,有這樣一句話,「要想吃好飯,圍著福山轉」。可以說,飲食文化與福山有著不可分割的歷史淵源。傳統的魯菜在烹製時有四大法寶,鹽是其中之一。
  • 師大科研課題破譯漢族人體質密碼 - 天津教育報
    師大科研課題破譯漢族人體質密碼「雙眼皮」率高,發黑、眼褐、膚黃、頭圓,多為中腿型      本報訊(記者陳欣然)漢族人長得究竟是什麼模樣?漢族人究竟有什麼體質特徵?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是個千古疑問。如今,「千古之謎」終於有了科學的答案。
  • 從懷孕到坐月子,她破譯美國兩大最安全密碼,獲國家獎勵711萬
    而在一九年她憑著自己出色的破密技能,獲得中國未來科學大獎中的「數學與計算機獎」,而她一生最偉大的成就還是破解美國的密碼。王小雲最開始從事數學行業,在工作經歷中,她破解密碼的天賦漸漸展現出來,而王小雲本人也是熱衷與數字打交道,於是她白天上課晚上自學,很快就打通破譯密碼之路。
  • 【人民網】嚴謹為學七十載(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上世紀90年代初,國外開始出現基因檢測技術,吳梅筠也想嘗試,無奈經費不足,思來想去,最後一咬牙:「必須得幹!科學研究就是要不斷與時俱進,甚至引領潮流。」在她的堅持下,她和自己帶的博士生設計了一套實驗方案,用來做基因比對。缺少實驗設備,他們就用破舊的烤箱、孵箱改造代替,模擬實驗環境,終於取得成功。
  • 全球最難密碼破解!計算機破譯都要100萬年,中國女天才獲百萬獎金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與應用,計算機安全系統成了人們熱議的話題,密碼算法也因此在計算機領域擁有較為重要的地位。我國的女密碼學家王小雲曾連續破解了兩套被稱為世界最難破解的密碼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