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跟大家說了如何選擇機油,有網友說對機油不是很了解,很難分辨市場上的機油質量到底如何!
今天就帶大家了解我們發動機的「血液」-發動機潤滑油(機油)
潤滑油的組成:
潤滑油是基礎油和添加劑組成的,故,好的基礎油+好的添加劑組成好的潤滑油。
1.基礎油按質量分:一類基礎油、二類基礎油、三類基礎油。其中一類和二類屬於礦物油;而三類是屬於合成類基礎油。(也有嚴格的組織將四類劃為合成類基礎油)
2.添加劑的種類很多,添加劑數量和質量的高低會直接影響潤滑油API質量的高低
看質量API
API是最常見的機油國際認證規範標示,是American Petroleum lnstitute「美國石油工程學會」的縮寫。通過APl測試認證的油品可以在機油瓶身標打上API的雙環標誌,它區分機油等級標準主要依據油品的低溫流動性、高溫清淨性,擴散過濾性,氧化穩定性、耐磨耗性,防腐蝕及防鏽性,觸媒兼容性以及環保要求。S開頭系列所代表的是汽油發動機用油,規格有很多種,但是現在的產品更新換代很快,我們只說現在市場上常見的幾種。「SJ、SL、SN、」後面的英文字母為其等級區別。字母順序越往後所代表的等級越高。
馬上或者已經會有SP質量等級的發動機潤滑油會出現在市場,那是主要針對國六汽車的,國六汽車排放標準高,所以對發動機油的要求也會相對較高。一般在瓶身上所看到的標示方式為SJ/CF,斜線後的C所指的則是柴油引擎,分級方式與亦同,即字母順序越後面所代表的等級越高。
機油粘度SAE:
SAE是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的縮寫。機油的粘度等級表示方法就是他們制定的。
機油分為單粘度機油(如SAE30)和多粘度機油(如SAE5W-30),現在車輛大部分使用多粘度機油,因為這種機油內含多種特殊添加劑,使機油在低溫環境下易於流動、不凝結,在高溫環境下保持粘稠度、不分解。
機油標號中的W表示冬季(Winter),W前的數字表示機油的低溫流動性,數字越小,機油流動性越佳。發動機磨損主要集中在冷啟動瞬間,良好的機油流動性,能將發動機磨損降到最低。W後的數字表示機油的高溫粘度,數字越大,高溫下保護性能越好。
此外選擇機油粘度還須考慮車的新舊程度,新車可以使用粘度低一些的潤滑油,隨著裡程的增加和機械的磨損老化,我們就應該逐漸選擇粘度更高的潤滑油。市區代步行駛的車輛一般使用粘度相對低的潤滑油;長時間在越野重載、磨損嚴重的車輛建議使用粘度相對高的潤滑油。
德系車對機油要求比較高,燒機油。雷姆科出了一款DX7潤滑油,專治德系燒機油車。
日系、韓系車就可以選擇粘度相對小一些的,像5W/20,5W/30,這類。
根據自己車型說明書上的要求粘度標準選擇適合自己的機油就可以了。
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SAE)的機油粘度分類法。SAE採用的是粘度等級分類法,將潤滑油分成夏季用的高溫型、冬季用的低溫型和冬夏通用的全天候型。具體含義如下:
冬季用油有6種,夏季用油有4種,冬夏通用油有16種。
1.冬季用油牌號分別為:0W、5W、10W、15W、20W、25W,符號W代表冬季,W前的數字越小,其低溫粘度越小,低溫流動性越好,適用的最低氣溫越低;
2.夏季用油牌號分別為:20、30、40、50,數字越大,其粘度越大,適用的最高氣溫越高;
3.冬夏通用油牌號分別為:5W/20、5W/30、5W/40、5W/50、10W/20、10W/30、10W/40、10W/50、15W/20、15W/30、15W/40、15W/50、20W/20、20W/30、20W/40、20W/50,代表冬用部分的數字越小,代表夏季部分的數字越大者粘度越高,適用的氣溫範圍越大。
高溫型(如SAE20~SAE50)---其標明的數字表示100℃時的粘度,數字越大粘度越高。
低溫型(如SAEOW~SAE25W):W是Winter(冬天)的縮寫,表示僅用於冬天,數字越小粘度越低,低溫流動性越好。
全天候型(如SAE15W/40、10W/40、5W/50):表示低溫時的粘度等級分別符合SAE15W、10W、5W的要求、高溫時的粘度等級分別符合SAE40、50的要求,屬於冬夏通用型
如果把油倒出來,單用我們的肉眼確實很難區分,這個時候就要藉助於廠家的瓶身包裝,一般都會有註明!一般來說,半合成的一般會寫「合成型」、「合成技術」等等,全合成的就會直接註明「全合成」!再有就是看有沒有標註PAO與酯類機油,只有用這兩種原料不摻入一、二、三類基礎油的產品才是全合成機油。如果是PAO機油或者酯類機油一定會標註「全合成機油」。
還有就是看看W前面的數字,半合成一般以5W居多,一般為5W-30或者5W-40,真正全合成一般為0W。車主們一定要記住的是0w為最高級別,比5W,10W性能更好的機油,四季通用,適用任何車型,高端車使用的機油幾乎全部為0w。
好了到這裡吧,有問題評論回答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