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600萬被遺忘的女性,她們體內的「小銅環」無人問津...

2021-02-12 精英說

 

你聽過「節育環」嗎?

 

即便大多數人和說姐一樣感到困惑,但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全世界佩戴節育環的女性有三分之二在中國。

 

在中國,節育環是近半數夫婦首選的節育方式,它在1982年隨著計劃生育被定為基本國策進入國人的視野,從此生育不是女性個體的事情,而是關乎整個國家的命運。


在藝術家周雯靜名為《女人系列·節育環》的策展現場,300多個形狀各異的節育環按照1:1的比例,被精緻的黏貼在一處藍色絲絨展板上。許多女性在這幅作品前流淚,一些女孩則陪著媽媽,取掉了節育環。

  

節育環是一個時代的「功臣」,也是一代女性的「緊箍」。

 

在轟轟烈烈的計劃生育進程中,上億的女性個體合力支撐起了這個龐大的裡程碑,但女性們微弱的聲音,卻被淹沒在了歷史滾滾的洪流之中。

 

周雯靜在B站分享陪母親去取環的經歷後,被彈幕的評論刷屏,超過4000在視頻中評論他們的母親也佩戴了節育環

 

南京郵電大學人口學者孫曉明曾表示,在未來 10 年,有約 2600 萬婦女絕經後需要取環,但直至如今,依然沒有任何工作指標要求為絕經後的婦女及時安全取環。

 

由於宣傳不到位,很多女性甚至不知道節育環不僅有年限,還要在絕經之前取出。很多被遺忘在身體裡的節育環,最終是以疼痛的方式,喚醒女性久遠的記憶。

 

在此之前,人們從未意識到這一個個小環,正以一種溫和的暴力,在經年累月中殘害著女性的身體。

 

這種在二戰後興起的避孕方式,本質上被認為來源於對女性的歧視

圖片來自一條

 

媽媽們的隱痛:

節育的痛由女性咽下

 

 「從來沒有人告訴媽媽,身體裡這個環需要取出。」

 

2011年,周雯靜在四川美院讀研一時,她遠在湖南株洲的媽媽在醫院做了一場手術。取出她置於體內20多年的節育環。

由於使用時間過長,媽媽的環已經和子宮融為一體,緊緊地嵌進了肉裡。

 

周雯靜在採訪的視頻中講述了母親取環的經歷

圖片來自一條

 

手術後,周雯靜的媽媽出現了大出血的狀況,持續了將近一個月,並引發了一系列的併發症,這使整個家庭都受到了震蕩,這件事情也在她心裡埋下種子。

 

此後陪媽媽往返醫院看病的經歷,讓周雯靜看到了人身上殘酷、生物性的一面。「在醫院,你常常能看到一個人社會性和生物性衝突的時刻。」周雯靜說。

 

在周雯靜的童年記憶裡,父母很少提到生育問題。她只知道,每家只能有一個孩子,更她對媽媽體內的金屬環一無所知。

 

她開始在網絡上查找節育環的資料,原理、副作用、歷史……卻發現這個問題在過去極少被觸及。在這類話題之下,男性的面孔總模糊而躲閃,唯有女性獨自忍受生育之苦、遍體凌傷。更讓她震驚的是,即便女性自身大多也對節育環的運行機制和使用注意事項,依舊一無所知。而後誕生了文章開頭,那場名為《女人系列·節育環》的策展,由此引發的一項積極討論是,很多年輕人開始關心自己的媽媽,詢問媽媽是否上過環,上環多久了?取出來了嗎?她的舉動,讓那些被遺忘再子宮裡的有年代感的物件,再次回到了大眾的視野裡,也讓一些上環許多年的媽媽及時取出了身體裡的環。而周雯靜並沒有停止追問,一個節育環,從剛放進去身體時的一個異物,到二十年後嵌進器官、再次割裂,是怎樣的疼痛?


回憶起十年前取環的經歷,已經67歲的老人常素春(化名)在電話裡不斷重複,「太遭罪了,太遭罪了。」 

 

絕經四年後,常素春發現下體又開始淅淅瀝瀝的出血了。


她很害怕,去縣醫院檢查後,醫生告訴她,不是癌症,就是節育環該取了。

 

 

你這個環取出來可能得受點罪。

 

常素春回憶著當時的情形,婦科醫生的對著B超圖像告訴她,環已經長到了肉裡。

 

「取環」本是一項常規手術,但對於進入絕經期的婦女——年齡大都在50歲以上,有的已70多歲,給她們取環,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醫生表示,節育環超期不取,不僅有可能會對身體健康構成危害,並且會影響其他疾病的檢查。絕經超過2年者,節育環的取出困難率達到43.9%。若節育環發生「嵌頓」,取出時還有可能出現大出血等情況。

 

圖片來源:百度新聞

 

搜尋新聞媒體的往期報導,有一名女士經歷三次取節育器失敗,盆腔裡有積血、積液,子宮多處穿孔,甚至連腸子都破裂了。導致她最後摘除了子宮;

 

另一名女士體內的節育環帶了16年,因為子宮萎縮失去彈性,長在了肉裡;

 

還有人做節育環取出手術中導致子宮穿孔。

 

……

 

一些女性戴了二十多年的節育環,卻根本沒人告訴她這個東西一定要取出,也從未意識到身體的一些不適症狀與節育環有關。直到絕經後發現婦科病、子宮萎縮、宮頸病變、宮頸癌等嚴重婦科疾病,才去醫院就醫。

 

圖片來源:百度新聞

即使是意識到了其中的問題,在一些農村地區,大多數的中老年女性對抗這種痛苦的方式,就是「不想它,不講它,遺忘它」,只要「日子還過得下去」。

 

孫曉明介紹,根據他們團隊的測算,僅在我國農村地區,就有約1/4已絕經的中老年婦女沒有將避孕環適時取出。

 

圖片來自一條

 

更多的人,因為沒有明顯副作用而忘記取環,等到想拿出來時,危險程度早已直線飆升,嚴重的甚至需要開腹手術,又會帶來宮頸損傷、大出血和子宮穿孔等風險。

 

深究女性們取環的痛苦經歷,「害怕」和「不知道」,是她們一拖再拖的主要原因,加上原有的一些婦科疾病,使得節育環的傷害又增加了一層。


一段需要被看見、被記起的歷史

 

當時間倒退40年,節育環是那個時代使用最多的避孕方式。

 

隨著計劃生育工作的強力推進,相繼開展了遍及全國的群眾「大結紮」、「大上環」運動,男性絕育、女性絕育及人工流產手術者在短時間內都創歷史最高,總避孕率均迅速升至全球首位。

 

圖片來自百度

 

與此同時,人們發現和其他幾種避孕節育方式相比,節育環更為高效、簡便、經濟、可逆,又可長期避孕。

 

一方面,我們國家當時大部分地區都是農村,哪怕是城市,保險套也是又貴又難買,不是每個家庭的第一選擇。並且避孕藥很多婦女不知道怎麼吃,或者是容易忘了吃。計生委每個月發放保險套的話,成本高效率低,根本無法保證保險套一定會被使用。

 

這個時候,節育環就成為了最優選。

 

節育環在子宮的位置

 

據《中國衛生統計年鑑2010》數據,1980年-2009年的30年間,全國共實施6.61億次婦女節育手術,其中上環術2.86億次(佔全世界的三分之二),婦女結紮術0.99億次,流產術2.75億次。

 

對於生育的話題,中國女性幾乎習慣了作為一個被動接受者。

 

相較於避孕藥和保險套,上環不依賴個體,並且可管可控。上世紀80年代末的一項全國生育節育抽樣調查顯示,87%的節育措施都用在了婦女身上,而放置宮內節育器(俗稱「上環」)的比例達到41.4%。

 


在這些冷冰冰的數據背後,是一代育齡女性的犧牲。

 

節育環一旦放進女性的身體,無法自行取出,極大提高了計生委的工作效率,並且當時的節育環都是惰性節育環,價格低廉。


當計劃生育政策實行得如火如荼,基層在落實政策過程中也有自己的一套辦法,比如,將上環和工作轉正、孩子上學、孩子上戶口掛鈎。雖然法律沒有規定已經生產的女性必須上環,但女性還是成了這個政策的犧牲品。

 

曾經的計劃生育查環查孕證明


也正因此,80年代達到育齡期的女性,成為了我國最早一批使用節育環的人。

 

當年,計生委開始推行節育環的時候,基層計生工作者有絕育率的指標,卻沒有任何指標,要求他們要提醒絕經期的女性要及時取環。

 

在「結貧窮的扎,上致富的環」的口號下,育齡女性們被動地承擔下了節育的主要責任。

 

圖片來自百度

 

沒有人給婦女做知識的普及,沒人講解避孕環的原理,也沒有人告訴她們避孕環有使用年限的,如果不取可能面臨子宮穿孔甚至更嚴重的併發症,不是放進去就一勞永逸。再加上地方衛生條件差、認知不普及,人們對如何關注自己的身體一無所知。

 

上海黃浦區曾在2014年針對2054位女性,進行了一項宮內節育器使用情況調查。有超過一半的受訪對象的宮內節育器已經放置超過20年,還有部分絕經期的女性的宮內節育器仍未取出。

 

上海市計劃生育技術指導所楊秀蘭在調研中發現,絕經後未取環的婦女中,有超過三分之一是因為不知道需要取出,還有四分之一因為沒有症狀,想不到要取。

 

圖片來自百度

 

30多年過去,獨生子女政策已經成了過去式,二胎則成為時代的主角。當節育環漸漸退出時代舞臺,上一代人想生不能生的困境,已經變為為當代人能生不願生的堅持。只是,那些已經老去的、被遺忘的女性,該由誰來提醒她們取出體內的節育環呢?

 

 

給文章點個「在看」吧

避孕從不只是女性的事,

我們呼籲更多人一同參與進來,

關注那個時代女性

共同承擔、卻不曾講述過的傷痛。

 

也請你在看完這篇文章後,

回家詢問媽媽或者其他女性長輩,

關心她們有沒有及時取環。

因為那段被遺忘的歷史,

迫切需要被看見、被記起。

  

王婧禕 王佳慧 剝洋蔥people《為母親們取環》女孩別怕《20多年過去了,這個嵌進媽媽體內的小銅環,至今無人通知她們取出》作者:綿綿冰,精英說作者,努力以溫柔眼光看待世界。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發布海內外前沿資訊,這裡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歡迎大家關注精英說(ID: elitestalk)。

牛津劍橋錄取榜單發布

今年英國申請的大戲最終塵埃落定。

摘得名校Offer的學霸們有什麼共同點?

主講人:

唯尋國際教育創始人 潘潘

劍橋大學化學工程系榮譽學士&碩士

入選福布斯中國30歲以下精英榜單

你「在看」我嗎↓↓↓

相關焦點

  • 2600萬被遺忘的中國女性,她們體內血淋淋的「小銅環」無人問津....
    周雯靜在B站分享陪母親去取環的經歷後,被彈幕的評論刷屏,超過4000在視頻中評論他們的母親也佩戴了節育環南京郵電大學人口學者孫曉明曾表示,在未來 10 年,有約 2600 萬婦女絕經後需要取環,但直至如今,依然沒有任何工作指標要求為絕經後的婦女及時安全取環
  • 遺留在 2600 萬中國女性體內的「環」,殘害工具還是替罪羊?
    在所有的避孕方法中,宮內節育器——在中國民間稱之為「節育環」——可能是最為中國女性深惡痛絕的一種。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小說《蛙》中,為了完成計生任務,主人公的妻子在生產後被強制在體內放置了節育環,之後,她偷偷找到一個會「劁豬閹狗」的人來取環,「用一根鐵鉤子,幾下就鉤出來了」。取環後懷孕,然後被強制人流,最終,那個可憐的女人死於人流手術。
  • 長頸族的銅環和代孕合法化
    泰國導遊在進村的路上不遺餘力的說著泰國政府是如何給這些流亡者一個安定的環境,如何幫助她們自給自足,泰國政府正準備讓他們回到自己的故鄉,介紹之餘還不忘調侃中國女人如何裹小腳,我用蹩腳的英語說不清,急得讓馬來西亞的小夥伴幫我跟一團的各國友人解釋這是一個陋習,中國女人已經不裹腳差不多快100年了。
  • 嵌在媽媽體內的小銅環,已經傷害了中國女性20年:子宮自由到底有多難?
    那時避孕藥、保險套並不普及,生活在落後地區、農村的婦女,就算有避孕藥,她們也不知道怎麼吃。同時,她們對於自己體內的環要什麼時候取,並沒有任何概念。記得有篇文章,裡面說到一個婦女在絕經4年後,下體開始出血。當時她以為自己得了癌症,去縣醫院檢查之後,醫生跟她說是體內的節育環要取了。
  • 世上最讓人心疼的民族,女子脖子帶25圈銅環,一生只能摘3次環
    為了讓脖子拉長,這裡的女性從5-6歲起,就開始在脖子上套銅圈,隨著年紀增長,一年加一個,在她們的一生中,只有在結婚、生子以及去世的時候可以將脖子上的銅環取下來。為了達到她們風俗中的美,這裡的女孩在5歲的時候就要開始在頸及四肢套上銅圈,這些銅環重1公斤左右,最多可以戴25隻銅項圈,5公斤—10公斤的重量全靠鎖骨來支撐,這些銅環會在她們長身體時讓身體慢慢發生變化,這個過程也是非常痛苦的。這些銅環給她們帶來心中的美的時候,也給她們帶來的沉重的枷鎖。尤其是在天熱的時候,這些銅環的溫度會變得很燙人,她們不得不在河水裡降溫。
  • 衛生棉條若被遺忘在體內,會發生什麼?我國女性不愛用也情有可原
    衛生棉條和衛生巾一樣,是女性經期的好幫手。不過在我國,用衛生棉條的人很少,普遍都是用衛生巾,但是在國外,女性用衛生棉條比較多,用衛生巾的卻很少很少。那麼,同樣是來月經,為什麼國外女性愛用衛生棉條,中國女性卻愛用文衛生巾呢?
  • 被遺忘的衛生棉條,長期留在體內,可能會給女性帶來婦科炎症
    大家好,這裡是養生健康小常識,歡迎大家跟小編一起學健康,長知識。每個月大姨媽來了由去去了又來,你先感覺到非常煩惱,而這個時候大姨媽的絕配就是姨媽巾了,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不常露面的好姐妹她就是衛生棉條,衛生棉條的妹子感覺到在經期是一種釋放異味,衛生棉條雖然的小巧玲瓏,它在體內會毫無感覺。特別是在悶熱的夏天,姨媽巾墊上就感覺到粘粘糊糊,而且還容易側漏。
  • 泰國長頸族女人一生戴著沉重銅環,脖子最長可達70公分,讓人心酸
    近些日子,泰國在我們中國也算是大火,「薩瓦迪卡,歡迎大家!」不少遊客都對泰國這一熱情的國家產生了興趣,前往泰國的遊客突然之間也是急劇增加。然而這個夾雜在那裡與緬甸之間的這個有著奇異特色的種族,似乎被大家遺忘了。
  • 泰國長頸族女人:銅環一生只能摘下三次
    實際上,「長頸女」的頸部長度和普通人並沒有什麼兩樣,而是她們的鎖骨和肩骨因銅圈的壓迫而下陷。這是一個畸形的習俗,跟中國曾經的女人裹腳習慣很像。長頸族是泰國政府和商人的搖錢樹,他們沒有自由,沒有身份。有時商人會把他們帶到豪華酒店供遊人欣賞,而報酬僅僅是一頓飽餐。
  • 那些遺忘在媽媽體內的節育環,猶如一個「定時炸彈」,該取出來了
    那些遺忘在媽媽體內的「節育環」,是時候取出來了對此,很多網友分享了她們或者身邊媽媽的「節育環」故事。正如藝術家周雯靜所調查的那樣:女性帶環長時間未取出現後遺症的情況,對於中國女性來講已經是常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數據,全世界上節育環的女性,有三分之二都在中國,最多的時候平均一年有1000多萬女性放置了節育環。根據《中國衛生統計年鑑2019》的相關數據,1980年到2018年的38年時間裡,全國放置節育環手術共3.46億次,而取出節育環手術卻只有1.06億次。
  • 帶環女性要注意,及時取出或者更換!遺忘體內危害大
    在我國女性使用節育環的比例非常高,有數據統計顯示,中國使用了世界上80%的節育環。最多時期每年平均大約有1000萬的女性放置了節育環。而且在未來十年,將會有大約2600萬女性需要取出節育環。很多女性可能已經把節育環遺忘在自己身體裡了,而且很多節育環還過了使用年限,極有可能給女性的身體帶來很大的隱患。使用節育環超過期限沒有取出會有哪些危害?
  • 世界脖子最長的民族:女孩頸部需戴25個銅環,一生只能摘下3次
    從女孩5歲開始,她們就需要往脖子上戴銅環。先接受按摩放鬆,隨後,她們會一直套著沉重的銅環,洗衣服、做飯、甚至睡覺也不能取下來。一開始女孩會覺得又重又疼,時間一長痛感慢慢被麻木取代,也就習慣了。等女孩長到10歲左右,她每過一個生日,脖子上的銅環就要多加一個。一個銅環的重量大約有0.6斤,為了追求長脖子,女孩們戴的銅環越多越好,最多的可以戴25個,這樣算下來,她們的肩膀大約需要承擔15斤的重量。
  • 泰國長頸族女人的殘酷美,從小開始戴銅環,脖子最長70釐米
    這裡的女人非常奇怪,都以脖子長為美麗,女人脖子上面是隨著女人的年齡不斷的增加厚厚的銅環,壓迫自己的肩膀還有腮幫,就是為了讓正常的脖子能夠被拉長,簡單的來說就是造成了不正常的畸形脖子。這個情況在我們正常人看來是沒有辦法理解的美麗,不過卻是他們幾千年來一直傳遞下來的陋習,就像是我們中國古代存在的女人裹小腳一樣,中國古代女人以小腳為美麗。至於這種美麗的出現,也許只不過是習慣而已了。
  • 故事:欲望銅環
    約翰無比激動,簡直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實,心怦怦亂跳:「多麼神奇的銅環,原來老婆婆說的是真的。」他小心翼翼地摘下銅環,深情地撫摸著,如獲至寶。接著他又戴上銅環,輕輕許了個願。一個精美的戒指就像變把戲一樣立馬出現在他掌中。約翰再次驗證了銅環的威力,興奮得差點兒喘不過氣來,他死死握著戒指,急速往家走去,一路上,他覺得今天發生的事情就像夢一樣。
  • 被遺忘在身體裡的節育環
    據《中國衛生統計年鑑2010》的數據,1980年-2009年的30年間,全國共實施婦女上環術2.86億次,在當時控制人口增長的生育政策下,這幾乎是女性生活中的一個日常設施:人們不假思索地接受與順應,但幾乎不作討論。如今,這一代人已經進入圍絕經期到退休年齡,當她們的女兒們長大,節育環漸漸被置於輿論的聚光燈之下。
  • DAWS專欄|她們不配當媽媽?──被遺忘的殘障女性家庭照顧者
    近年來社會關注單親媽媽處境,以及新移民女性在親職上的困境,乃至刻畫同志母親的生命經驗,豐富我們對於母親樣貌的多元理解。本文關注的焦點,是一群仍然被主流論述遺忘的女性——身心障礙女性家庭照顧者。筆者於博士班期間,探究中國及臺灣小兒麻痺女性的社會處境,研究發現大多數受訪者為家中主要的照顧者,不僅養兒育女,也提供家中經濟支持。而這些女性漸漸邁入中老年階段,也開始需要扛起照顧年邁公婆與父母的責任。這些身障女性承擔家庭照顧責任,努力扮演「好母親」或「好媳婦」的角色,但她們在家庭照顧所面對的困難,卻仍然被漠視。「不配當媽?」
  • 長頸族的女人取下銅環時,會是怎麼樣的?看完才知道有多殘忍!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小編帶你領略世間所有的奇聞異事。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對於美的理解也是存在著差異。然而就有這麼一個民族,這裡的女人以自己的脖子長而美,當長頸族的女人去下銅環之後。會是什麼樣的呢?
  • 日本大阪紅燈區中國女性打拼真相!
    她們是賣笑不賣身的。在這類夜店,只是陪客人喝酒唱歌,一個小時的工資收入也是因人、因夜店是否人氣而差距不小。一般一小時1500到8000日元都有,月收入一般都能拿到30萬到100萬日元左右不等,按當下匯率約合16000-52000人民幣左右。在梅田北新地,有很多高級俱樂部。裡面的客人層次很高。能到這種俱樂部撈金的中國女性可以說是鳳毛麟角。
  • 瑪莎拉蒂撞寶馬案現狀:譚明明被指賠2600萬買命(圖)
    近日,網傳「河南商丘永城瑪莎拉蒂案主犯譚明明2600萬買回一條命。  10月11日,法院闢謠瑪莎拉蒂案主犯賠2600萬買命。被追尾的寶馬車倖存司機妻子王女士告訴瀟湘晨報記者,事發一年多,譚家從未主動聯繫過她們,丈夫至今仍在住院,未完全脫離生命危險,每月要花費數萬元治療。
  • 新媒:如何回收2600萬噸廢棄衣物 中國的下一個問題
    新加坡《海峽時報》10月19日文章,原題:中國的下一個問題是回收利用2600萬噸廢棄衣物  「低碳、溫暖、愛」,一個綠色箱子上寫道。中國大城市都分布著此類衣物收集箱,但鮮有衣物進入慈善渠道。一些被賣到發展中國家,其他要麼被焚燒要麼被埋進垃圾場。在這個年產50多億件T恤的國度,身穿二手或舊衣服是件丟臉的事。頗有抱負的中產加上電商熱潮,已使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服裝市場。但中國人購買的大多是「快時尚」——大規模量產的廉價短壽命服裝。結果是中國每年丟棄2600萬噸衣物,其中不到1%被回收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