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作為「新基建」的重點領域之一,我國充電樁行業的發展備受各方關注。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兩新一重」成為宏觀政策的重要著力點,而充電設施建設是「兩新一重」的重要內容,這進一步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我國充電樁市場到底有多大規模、多大發展潛力?當前阻礙充電樁行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和突破口在哪裡?充電樁納入「新基建」之後有何變化?本文主要圍繞上述問題展開分析研究。
千億元級充電樁市場從何而來?
當前,很多研究機構都對我國充電樁市場的發展規模、發展空間進行了分析測算,但眾說紛紜,有的認為是幾百億,有的認為是一千多億、兩千多億,甚至是萬億以上。為什麼各方的預測數據相差這麼懸殊?
一是各方估算充電樁市場發展規模、發展空間所依據的假設條件不同。對充電樁市場的發展規模、發展空間進行估算需立足於一系列的假設條件,參數設置不同就會導致充電樁市場發展規模、發展空間的估算數據千差萬別。
假定參數之一:我國新能源汽車的平均發展速度
在已知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情況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的平均發展速度決定了若干年之後新能源汽車的保有數量,是各方制定充電樁建設計劃的重要參考數據。
假定參數之二:車樁比
在新能源汽車保有數量確定的情況下,新能源汽車和充電樁之間的比例關係決定了我國最終需要投資建設的充電樁的數量。
當前,我國車樁比大約為3.5∶1。如何界定充電樁的市場容量?如何確定車樁比的合理比例關係?目前各方大多引用四部委(發改委、能源局、工信部、住建部)在《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中提出的接近1∶1的比例關係,以此作為判斷充電樁最終需求量和估算充電樁潛在「缺口」的標準。
需要說明的是,1:1的車樁比只是政府在當時情況下所做的一個前瞻性的政策預估,未必符合實際情況。由於全國各地(城市)在電動汽車發展水平、不同用戶群體充電需求、公共充電樁和私人充電樁之間的比例關係等方面均存在差異和不確定性,相關部門已經不再強調這個1:1的比例。但是作為一種參考依據,各方仍然傾向於對這一數據進行引用。
假定參數之三:不同類型充電樁的建造成本以及各類充電樁之間的比例關係
充電樁主要包括公共充電樁和私人充電樁,公共充電樁又分為直流樁和交流樁兩類。各類充電樁具有不同的建造成本。其中,直流樁的投資成本一般為5—10萬元,交流樁的投資成本一般為0.5—1萬元;私人充電樁一般為交流充電樁,投資成本在0.5萬元以下。對各類充電樁的建造成本以及不同充電樁之間的比例關係(公共充電樁與私人充電樁;直流樁與交流樁)設置不同的參數,就會得出不同的投資成本、投資規模。
以光大證券的預測為例,其基於以下四點假設測算認為,2020年—2025年期間,我國充電樁市場的投資總規模為1282億元。
第一,假定我國新能源汽車在2020—2025年期間的年均增速為30—40%,從而我國2020年的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為520萬輛,2025年為2159萬輛;
第二,假定我國的車樁比為3:1,從而預計我國2025年充電樁保有量為720萬個,2020—2025年期間需要新建充電樁598萬個;
第三,假定我國公共充電樁和私人充電樁之比為45%:55%,公共充電樁中的直流樁和交流樁之比為50%:50%;
第四,公共充電樁中,假定單個直流樁的投資為8萬元,單個交流樁的投資為0.8萬元;假定單個私人充電樁的投資為0.3萬元。
二是各方選取的預測區間存在差異。有的研究機構預測的是一個時間段內的投資總規模(例如2020—2025年),有的預測的只是特定年份的投資規模(例如2025年)。此外,預測期的結束時間也存在不同。例如:有的預測的是2025年的結果,有的預測的是2030年的結果,甚至更加長遠。各方選取的預測區間不一致也是預測數據相差較大的重要原因。
三是各方對「充電樁市場」的內涵存在著認知差異,這也是導致各方估算出的充電樁市場發展規模、發展空間相差甚大的重要原因。
從狹義到廣義,「充電樁市場」可以有幾種不同的理解,層層擴容,逐漸泛化:
一是「充電樁市場」只包括充電樁設備市場;
二是「充電樁市場」除了充電樁設備市場,還包括以收取充電服務費為主形成的充電運營服務市場;
三是「充電樁市場」在充電樁設備市場、充電運營服務市場的基礎上再加上充電運營商的土建成本和運營成本;
四是「充電樁市場」在充電樁設備市場、充電運營服務市場、充電樁運營商的土建成本和運營成本的基礎上再加上配套的電網投資;
五是「充電樁市場」在充電樁設備市場、充電運營服務市場、充電樁運營商的土建成本和運營成本、配套電網投資的基礎上再加上所拉動的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等等。對「充電樁市場」的內涵理解不同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以「充電樁設備市場」的估算為例:國盛證券對我國2025年的充電樁設備市場進行了預測。基於我國2025年的新能源汽車(包括乘用車、客車和專用車)總產量555萬輛、車樁比4:1、公共充電樁138.8萬個(其中,公共直流樁:公共交流樁為60%:40%)、公共直流樁建造成本為6萬元、公共交流樁建造成本為0.5萬元、私人充電樁建造成本為0.3萬元等一系列假定參數,我國2025年的充電樁設備市場大約為108.8億元。
以「充電運營服務市場」的估算為例:國盛證券認為,基於我國2021年的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包括乘用車、客車和專用車)777萬輛、充電服務費0.65元/kWh的假設條件,我國2021年充電運營服務市場規模約為340億元。
需要說明的是,充電樁的真正價值、真實潛力不僅在於充電樁本身能夠直接帶動多少投資、形成多大規模的市場,更重要的是在充電樁之外,其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拉動作用、對能源安全的支撐保障作用以及作為「智慧終端」對智慧城市建設的促進作用等。
解決充電樁發展瓶頸的突破口有哪些?
當前,我國充電樁行業主要面臨著兩大瓶頸:
一是充電樁存在著結構性供給不足。
表現之一:充電樁在數量上仍有很大提升空間。當前,我國車樁比大 約為3.5∶1。在理論上,距離國家在《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 南(2015—2020)》中提出的接近1∶1的目標尚有較大「缺口」;在現實中,面對油車佔位等現象的大量存在,充電樁的建設數量還需繼續提升。
表現之二:充電樁在結構上亟需大幅提升充電功率。一方面,我國電動汽車新車的平均帶電量已經從2015年的22kWh提升到現在的50kWh以上;另一方面,我國電動乘用車的充電功率最高已達150kW、電動商用車的充電功率普遍在200kW以上,最高接近500kW。與之相比,我國當前主流的60—120kW直流充電樁已不能滿足電動汽車快速發展的需要,亟需大量更替舊樁、新建大功率的直流充電樁。
表現之三:充電樁在質量上層次不齊,運維管理不到位。充電設備的製造門檻較低,近年來,在財政補貼的刺激下,這一領域吸引了大量的社會資本(很多是投機資本)進入,投資建設了很多廉價的充電樁,其關鍵元器件的耐久性和可靠性均無法保障。此外,由於缺少追責機制,公共充電樁在建成之後缺乏有效管理,在損壞之後也缺少及時維護。
二是充電運營商運營模式單一,面臨盈利難題。
現階段,我國充電運營商的收入來源以收取充電服務費為主,大約為0.4—0.6元/kWh。由於公共充電樁利用率偏低、服務費水平難以提升等問題的存在,大量的充電運營商尤其是中小型充電運營商至今尚未盈利,即使位居國內市場首位的特來電(母公司為特銳德)也是2014年剛剛成立就陷入漫長的虧損期,一直到2018年才跨過盈虧平衡線轉為盈利。
我國充電樁行業發展的突破口分析
一是大力推進充電基礎設施的科學合理規劃及布局。
建議各地(城市)綜合考慮城市建設、交通、場地、電力等因素,因地制宜規劃和布局建設充電基礎設施。在新能源公交車、運營車輛較多的城市更多建設大功率的快充直流樁,在其他城市更多建設慢充交流樁。
二是以充電數據深度開發為核心,積極探索多種充電運營商業模式,打造充電後服務市場。
充電樁在電動汽車充電的同時獲取了大量的相關數據,例如:電動汽車電池的類型和密度、用戶的用車和充電習慣、電動汽車車輛位置和時間分布等數據。充電運營商可以對這些數據進行深入挖掘,積極開發基於充電數據的充電後服務市場,對外提供用戶畫像、場站規劃、 二手車評估等各類數據增值服務。
充電樁應如何借勢新基建實現「蛻變」?
與以往相比,「新基建」政策加持背景下的充電樁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
「新基建」的本質是數字基建,未來的充電樁將不再僅僅具有簡單的充電功能,也不再是單純的設備、孤立的單體,而是有很高的智能化水平,是具備網絡功能的「智慧終端」:
一是充電樁將與5G、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數位化技術融合發展。通過集成Wifi、物聯網等技術,充電樁將具備監控、報警、資訊和數據分析等功能,能夠實現數據、信息、資金在不同充電樁之間、不同運營商之間的互聯互通、共享、共用。
二是充電服務網絡將更加立體、多元。充電樁今後不僅要滿足一般乘用車的充電需求,還要滿足農村充電以及物流、港口、礦區等專用車輛的充電需求。
三是充電方案將以用戶為中心,更加快捷、便捷、智能。今後,大功率充電等技術將顯著縮短電動汽車的充電時長,V2G等技術則可以實現電動汽車與電網之間的雙向能量流動,並讓用戶參與分享收益。
四是充電樁將向城市、能源、交通等領域的「綜合節點」轉型。通過收集、匯總、分析海量的充電數據,充電樁將成為數字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充電樁為平臺打造社會各方廣泛參與的充電生態圈;通過開展大數據應用,充電樁將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新終端」和重要抓手,服務城市建設、交通布局、電網規劃等領域,優化社會資源配置。
在這種情況下,各方更加重視對充電樁運營平臺的建設和完善。目前,國家電網公司已經建設並運營了全球最大的智慧車聯網平臺,累計接入充電樁45.7萬個,覆蓋了全國85%以上的公共充電樁。下一步,國家電網公司將多措並舉,不斷提升車聯網平臺的充電服務,並積極拓展各類增值服務,包括(但不限於):加快車聯網平臺的功能迭代升級,增強設備運行監控、故障預警、遠程診斷等功能;優化充電導航功能,豐富支付方式;強化對外開放能力,全面支持各類充電樁接入,與各類運營平臺互聯互通,加快社會充電設施接入;挖掘充電數據價值,向停車資源方提供充電設施「一站式」解決方案,向車企及經銷商提供隨車建樁、「售車+充電」套餐服務等。
(作者均供職於國網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責編 | 張勝傑
實習生 | 李昕竹
本文為《中國城市能源周刊》原創首發,經授權後方可轉載,聯繫方式010—65369458或直接在後臺留言。
猜你想讀
「十三五」目標達成!充電樁下一步如何破局?
這個人頭攢動的充電樁展會釋放了什麼積極信號?
思想高地|告別充電難,城市「慢充樁」布局要加緊
關於我們
《中國城市能源周刊》由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中國能源報社與國網(蘇州)城市能源研究院聯合出版;是中國城市能源變革產業發展聯盟的核心刊物。
於2019年3月4日正式創刊,全彩,雙周刊,每期4個版面,每周一出版,隨《中國能源報》發行。通過行業組織和權威媒體互動的平臺連接力、專業的輿論引導力,打造城市與能源的輿論高地,引領城市能源轉變走品牌化道路。逐步形成報紙、網站、微信為一體的融媒體新聞載體。
公眾號:中國城市能源周刊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城市能源周刊,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