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諺、俗話、童謠等,有些淺顯易懂,有些則深奧難解,喻意深刻。不管深淺都是勞動人民經驗的總結、智慧的結晶,包含著科學道理。比如說「瑞雪兆豐年」,這句諺語應該每個人都熟知,意思是冬天下大雪預示著來年有一個好的收成。科學依據是,下大雪說明天氣冷,雪水將土壤中的蟲子、蟲卵凍死了,沒害蟲侵食莊稼了,第二年糧食一定增產,是一個豐收之年。
昨天是農曆正月十一日,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立春之後,預示著天氣將越來越暖和了,萬物復甦,春暖花開。有些年立春是在前一年的臘月,稱為「隔年春」。而有的年份無立春節氣,人們稱之為「聾子年」。一些人在「聾子年」有很多忌諱,如不宜結婚,不宜發蒙讀書等等。他們認為聾子年成結婚會影響生育後代,講得直接點就是無後;聾子年,孩子上學啟蒙班,預示著一生都讀不得書。
無立春的年成叫聾子年,而一年有兩次立春的年成叫什麼呢?老人們稱之為「兩春夾一冬」或者叫「兩頭春」。或許有人要問啦,一年二十四個節氣,哪來兩次立春?其實這種情況也不是什麼稀罕之事,就是一年之中,年頭年尾有「立春」,也就是說有些年正月有「立春」,而臘月又有「立春」。比如說今年(2020年),正月十一「立春」,臘月二十二又「立春」。有「兩頭春」就有「聾子年」,去年(2019年)就是「聾子年」,年頭年尾都無「立春」。
有老人說,今年是兩春夾一冬,十個牛圈九個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兩春」前面已解釋了,「一冬」也好理解,就一年中有一個立冬。「兩春夾一冬,十個牛圈九個空」主要是說明年成不好,病症較多。特別是古時候由於醫療技術落後、醫療條件差,牛畜生病難以醫治好,沒有了耕牛自然就影響到農業生產,使人們缺糧食,吃不飽飯。古代的農諺、俗語等至今有的深意不改,但有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其包含的意思已不復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