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旺仙貝」是一種被大家熟知而喜愛的零食餅乾,小蔥身邊的男女老少幾乎都喜歡吃它,並且作為90後老阿姨,這個東西是有著很多童年回憶的,特別是小時候一到過年家裡就會買那種大包裝,一吃就根本停不下來。可是對於吃了那麼久的「旺旺仙貝」,有人會問了:它為什麼叫「仙貝」呢?
煎仔餅是由日本傳入臺灣的,日本人稱煎仔餅為「仙貝」,煎餅:せんべい senbei,中文取其音譯名。在日據時代日本人大量來到臺灣也把這項技術帶到臺灣來。
所以,煎仔餅是由日本傳入的,是屬於日式的乾脆小餅乾及點心零嘴,深受到當時日本人及臺灣的的喜愛。其實就是膨化麵餅,甚至可以誇張地說它很像貝。
旺旺屬於較早佔領國內市場膨化食品類中的品牌,而「旺旺仙貝」正是其最早的產品。
延續至今,各種容量規格的包裝都有,並且衍生出了新口味,比如芝士口味。
然而,吃過仙貝的同學都知道,這玩意兒一吃完全停不下來,小包裝根本不夠吃。偶爾買了大包裝,也是十來分鐘就幹掉了一半。網上甚至有網友發出不解的調侃:旺旺仙貝裡是加了罌粟粉嗎?
罌粟粉當然是不現實的,但足以說明了這種小零食的魔力之大。那麼這裡面究竟有沒有什麼名堂呢?
實際上,仙貝本身是大米製作而成的,它本身除了大米清淡的味道並沒有其他味道。而被我們所喜歡的那個「鮮」味,其實就是靠米餅表面塗有的一層半固態粉末狀調料,這個東西就和雞精味精一樣,一點點就會十分提味,但多了就會齁嗓子。如果以標準劑量投放在每一片上,連吃個4、5片,可能就得先喝點水了,因為鹹鮮味會迅速讓人產生口渴的感覺。
但是一小袋仙貝有兩小片兒。吃得多且感官細膩的人就會發現是一片調料多,一片調料少。這一點從顏色、味道、甚至是包裝袋兩邊沾上的調料多少,都可以看出來。一片鹹、一片淡,不僅可以避免產生調料的口腔殘留和疊加效應,並且在吃過調料較少的一片後,會產生、強化對剛才那片重口味仙貝的味覺記憶和期待。真正防止味覺疲勞,達到所謂的「調調口味」效果的同時,增加了實際的潛在食用量。
不得不說這種有意為之的商業行為實在是太高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