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自美國女作家路易莎·梅·奧爾科特所著同名長篇小說的《小婦人》,今年七夕節正式在中國上映。
作為美國國民小說,它其實講述了一個非常平實普通的故事,甚至三兩句話就能概括:其聚焦於美國內戰時期,新英格蘭地區馬奇一家四個女兒——梅格、喬、貝絲和艾米的成長故事。
雖然原著有著鮮明的時代背景,但她們就像我們身邊的鄰家女孩,其所代表的女性自覺、自立和自強的意識卻不受時代束縛,也影響了一代代女性的成長。
這也是為什麼誕生150餘年來,它被無數次改編為其他藝術形式。甚至還受到了80後新潮女導演格雷塔·葛韋格的青睞,推出了由好萊塢最炙手可熱的年輕女演員西爾莎·羅南主演的最新電影版。據不完全統計,約有二十部不同國家的影視作品根據《小婦人》改編。可以說,每個地方、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小婦人》。所以在新版之前,讓我們先來熟悉下之前的幾個版本。
最古老(1917/1918)
1917年的英國無聲片《小婦人》是該小說第一次被搬上銀幕,該版本目前被認定已經失傳。
第二年,美國派拉蒙公司也出品了一部《小婦人》無聲片,時長僅一小時。巧合的是,在片中扮演最後娶了喬的拜爾教授的林恩·哈蒙等曾在當時的舞臺劇版中飾演馬奇家的一家之主。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是在原著作者奧爾科特的居住地麻薩諸塞州拍攝的,甚至還在她的故居內取景。不過可惜的是,這一版本同樣如今已經失傳。
最具精神內核(1933)
這一版《小婦人》進入了有聲時代,由奧斯卡影后凱薩琳·赫本飾演女主角喬。片中馬奇一家的房子也模仿了奧爾科特家的設計,赫本還穿上了仿照自己外祖母古著式樣的裙子。
而最具特色的是,和原著中內戰背景類似,該片製作時正值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這正契合原著提倡的簡樸、節儉、堅韌等精神,也能引起觀眾深深共鳴,不僅口碑票房雙豐收,還獲得了第六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
最大牌(1949)
這部由米高梅出品的電影,雲集了該公司旗下閃亮的群星,四姐妹的扮演者分別為瓊·艾利森(喬)、伊莉莎白·泰勒(艾米)、瑪格麗特·奧布萊特(貝絲)以及珍妮特·李(梅格)。
電影對原著做了一些改動,比如將存在感最弱的貝絲變成了四姐妹裡最小的一個,另外不僅是梅格和喬,四姐妹都去了讓他們結識了勞裡的那場晚會。
因為眾星雲集,該電影成為當年最賣座的電影之一,還贏得了第22屆奧斯克獎彩色片最佳藝術指導和布景獎。不過相比1933年版,這一版本的商業價值大於其口碑。
最卡通(1981/1987)
喜愛動漫的日本分別在1981年和1987年推出過兩版《小婦人》動畫劇集。前者26集,後者48集。
在1987年的版本中,加強了戰爭背景,並增添了許多原創人物。秉承日本動畫的「二次元」風格,這一版本的四姐妹擁有完全不同的發色和髮型,一些場景和人物動作也頗為誇張。該系列還在1993年推出了續集。
最知名(1994)
1994年版的《小婦人》是目前在眾多改編版本中最有名、流傳最廣的版本,陣容也十分養眼:由薇諾娜·萊徳飾演喬,克裡斯蒂安·貝兒飾演勞裡。
相比四姐妹的成長故事,這部電影更想突出喬的愛情之路,不僅將喬去紐約的主要原因改成了躲避勞裡的追求,也淡化了勞裡和艾米之間的情感發展。
不過總體而言,該版本還是較為忠實於原著,其服化道也頗為突出,準確還原了19世紀六七十年起美國的生活。影片獲得了1995年奧斯卡最佳女主、最佳原創配樂以及最佳服裝設計三項提名。
最「本土」(2004)
2004年韓國SBS電視臺也出品過一部背景為當代韓國的《小婦人》家庭劇。雖然人物性格設定與原著類似,但其加入了大量本土元素,比如重男輕女的父親、柔弱溫順的母親。劇集還是以四姐妹為主線,不僅刻畫了她們因人生觀、愛情觀的不同而產生的衝突,並最終和解的故事,還加入了老大、老二與家教老師之間的愛戀糾葛——熱衷韓劇的觀眾應該會同樣喜歡。
最青春(2017)
這部由英國BBC出品的三集迷你劇最大的亮點莫過於女主角喬的扮演者——伊桑·霍克和烏瑪·瑟曼的女兒瑪雅·霍克。除了這位星二代,這版《小婦人》的演員較之前也普遍更年輕,畫面和布景也更加鮮豔,古典風格之外又有著少女般的明亮。
不過受時長限制,這版減少了原著中一些重要情節,比如四姐妹一起做的戲劇表演遊戲,以及信箱等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