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戰》系列自1977年問世以來,一直是票房記錄粉碎機,3部前傳、3部正傳總票房高達43.8億美元,前6部均進入影史百強票房榜,按照物價折算的話成績更是驚人,堪稱影史最成功的IP,沒有之一。
從1999年開始,《星球大戰》系列才正式在院線與中國觀眾見面,與在歐美電影市場大殺四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忽冷忽熱、票房忽高忽低,具體來看:《前傳1:幽靈的威脅》3300萬元、《前傳2:複製人的進攻》4500萬元、《前傳3:西斯的復仇》7554萬元、《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8.25億、《外傳:俠盜一號》4.78億、《星球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2.67億、《遊俠索羅:星球大戰外傳》1.06億、《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1.43億。
仔細分析《星球大戰》在中國的20年票房曲線,前傳三部曲表現不錯,《星球大戰7》是巔峰狀態,之後急速下滑,再也難復當年之勇。
可能有人會說是因為不重視中國市場的緣故,恰恰相反,迪士尼在接管星戰系列後,對中國觀眾的營銷已經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俠盜一號》破天荒的啟用了兩名中國演員甄子丹、姜文,去年《星球大戰9》提前兩天開啟全球超前點映,這種誠意在好萊塢大片中非常少見,但依舊不見起色。
是這屆中國觀眾太難伺候了嗎?
其實,《星球大戰》在中國市場水土不服有諸多複雜因素,本文將從電影體系、粉絲基礎、文化差異、行業競爭四個維度來簡要分析原因。
01「勸退」新人:星戰引以為傲的複雜體系成為了接納新粉絲的掣肘
剛「入坑」的星戰影迷,第一個問題往往是:到底應該從哪部開始看?
按上映時間和故事內容來講,《星球大戰》系列是倒敘結構,導演兼編劇喬治·盧卡斯在1977年推出《星球大戰》(也就是《星球大戰》4:新希望》後,接著拍攝 《星球大戰5:帝國反擊戰》、《星球大戰6:絕地歸來》,這三部電影屬於正傳。事隔16年後,盧卡斯補完了三部前傳《星球大戰1:幽靈的威脅》、《星球大戰2:複製人的進攻》、《星球大戰3:西斯的復仇》。
2012年,迪士尼就以40.5億美元收購了盧卡斯影業,將星戰這個IP牢牢掌握在手中。此後,迪士尼從2015年開始推出了後傳三部曲:《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星球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至於兩部外傳:《俠盜一號》和《遊俠索羅》,可以看作是整個IP的衍生作品,屬於獨立劇情,但是沿用了整個系列的世界觀和相關的人物,類似於美劇《風騷律師》和《絕命毒師》的關係。
歷經42年的11部星戰電影建立起了一個非常龐雜的體系,喬治.盧卡斯從第一部電影開始,就把構築一個全新的宇宙模型和世界觀作為第一要務,產生了原力、光劍、絕地武士等一大批專屬概念,天行者與達斯維達、盧克與萊婭公主、漢.索羅的三角關係等複雜的人物代際關係,對於千禧年之後才接觸到這個系列的中國粉絲,要花相當的時間和精力才能領會到電影的精髓。
並且,盧卡斯不滿足於拍一部純粹的科幻片,他在電影裡傾注了對現實社會中政治、宗教、人性的諸多思考。電影中銀河帝國大量影射了納粹德國,西斯大帝改共和制為帝制並屠戮異己絕地武士,這樣的陰謀與野心是契合於人類的現實與歷史的。並且,上世紀70年代正值冷戰時期,美蘇開展軍備競賽、蘇聯入侵阿富汗等,這些歷史事件與銀河帝國的故事相互照應。
宏大的時間觀、複雜的人文背景,給當下追求快節奏和爽快感的年輕觀眾提出了太高的門檻。迪士尼在重啟後傳時,顯然也是考慮到了這個問題,在劇情上很努力的想照顧一下新觀眾,然而這種「補課」顯然兩面不討好,老粉絲吐槽失去了原有的韻味給出差評,而路人們依舊看不懂,畢竟要把前6部電影的故事講得淺顯易懂又抓住精髓,實在太難了。
02生不逢時:錯過成為一代中國人流行文化良機
《星球大戰》曾有機會成為一代中國人的童年回憶,但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1977年第一部《星球大戰》上映時,我國還處於沒有改革開放的時期,自然無法引進。80年代初改革開放後,中國人如饑似渴的吸收外來事物,《星球大戰》原本有機會像《加裡森敢死隊》、《佐羅》一樣登陸內地,並且影響一代人,但是錯過了絕佳機會。根據美國《綜藝》雜誌報導,《星球大戰》於1983年曾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映一次,但之後並沒有在內地大規模公映,其中原由不得而知。
到了80年代末,由於政治因素和國際環境,星戰再次被拒之於門外。一直到了1999年,《前傳1:幽靈的威脅》才與中國觀眾見面,而且比北美上映時間晚了半年。因此,當《星球大戰》出現在中國觀眾面前時,已是一個聽上去很有年代感、20年前就名留影史殿堂的老作品,讓觀眾產生了距離感。
2000年前,國內的電影市場剛剛起步,到了2004年開始國內電影市場規模開始高速發展,星戰系列的內容和創意已經走下坡路。簡單的說星戰紅的太早、來得太晚,「完美」錯開了國內電影發展的高峰,直接導致了星戰系列錯過了中生代、又在新生代中沒有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觀眾緣和路人緣比它的晚輩漫威、DC、哈利波特們要差上一個層級。
03文化差異:偽科幻、希臘神話、太空牛仔組成的精神內核,中國觀眾代入感不強
對中國觀眾來說,對《星球大戰》的無感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原因:因為它到處充斥著「偽科幻」,只是披著科幻的外衣。有影評人說科幻片不是中國觀眾喜愛的類型,其實這同樣是個偽命題,準確的說中國觀眾偏愛的是人文色彩濃厚的硬科幻和極具想像力的軟科幻,比如《阿凡達》、《侏羅紀公園》等。
《星球大戰的秘密》一書曾提到,《星球大戰》的不少設定是盧卡斯偷師於偶像黑澤明的《戰國英豪》,黑澤明電影中護送金條的田七和竹田變成了機器人R2D2和C-3PO,金條變成了死星圖紙,光劍決鬥則是日本劍道的復刻。對於歐美觀眾來說,這種中西融合充滿了新奇和趣味,對於看慣了刀光劍影、俠義故事的中國觀眾來說實在算不上新鮮。
中國觀眾喜歡吐槽星戰電影中的一些片段:「拿雷射槍的居然打不過拿劍的,太假了」、「開著殲星艦在外太空戰鬥的人物,最後居然用光劍笨拙地打鬥」。而高科技的未來背景設定下,銀河帝國居然是類似於羅馬帝國政治框架的帝制國家。而貫穿始終的原力成為了一種「玄學」,解釋不清的異常現象皆歸為原力,本質上和武俠片中的「內力」差不多。
星戰在歐美大受追捧的復古未來主義美學、太空歌劇風格,在國內並沒有相應的文化背景。此外,《星球大戰》頗有些中國武俠小說的神韻,但是它的精神內核依然是西部牛仔的太空版美國夢,中國主流觀眾實際很難與片中人物找到情感與文化上的共鳴。
04老去的前浪:患得患失的商業定位,被後浪們彎道超車
IP消耗、創新不足,以及2015年重啟後商業定位不明確,讓《星球大戰》這個科幻屆的前浪,逐漸力不從心,在慘烈的商業競爭中被後浪們彎道超車。
在中國,《星球大戰》並沒有國民IP的情懷加成,因此,在90年代中後期這個空窗期,《終結者》、《異形》等後起之秀贏得了中國影迷的心,千禧年前後的星戰前傳三部曲則被《黑客帝國》、《指環王》等後輩佔到先機,甚至超越。
迪士尼對重啟星戰IP寄予厚望,然而諷刺的是後傳三部曲中,從情節到鏡頭向正傳高度致敬的《星戰7》反而獲得最大成功,抱著創新野心的《星戰8》、《星戰9》都被粉絲和市場用腳投票,狠狠教育了一番。
星戰的歷史包袱重,過去的輝煌也成為了束縛。相比之下,漫威一開始的基礎更差,因為第一部《綠巨人》在國內恐怕除了鐵桿粉絲並沒有什麼人買帳,但是凱文·費奇並不糾結,吃準了商業片的套路,從《鋼鐵俠》開始,「超能力英雄的個人救贖+頂級特效+全明星陣容」這套組合拳大獲成功,加上每年一到兩部的單片上映,漫威十多年的精妙規劃足以讓星戰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拍片計劃相形見絀。
說到底,星戰未能及時放下身段,像漫威那樣走大眾娛樂風格,又或者像DC嘗試探討更深層的人文關懷,在顛覆和致敬之間左右搖擺,最終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星球大戰》的正傳和前傳是科幻電影劃時代之作,歷史地位毋庸置疑。在中國市場遇冷只能說明一件事:20年來一直在錯誤的時間、用錯誤的方式,與錯判的對手爭奪觀眾,再偉大的IP也有失落的時候。
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