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不及防,不少人被旺旺驚到了,一直以為它只做仙貝、雪餅、QQ糖這些小零食,誰成想人家還開醫院!
熱心網友的科普隨之而來:「還有人不知道旺旺是個富崽嗎?旗下有報紙(《旺報》等)、電視臺(中天電視臺:旗下著名節目《康熙來了》)、旺旺醫院(湖南三甲)、神旺大酒店(5星級)、旺旺友聯(保險),還有私人飛機嘞!」
頭一回聽說這些情況的人,深感自己「曾經的思想太放肆,竟然還擔心旺旺的零食賣得多不多」。旺旺回復道:「開醫院也不是為了賺錢啊……」這雲淡風輕的樣子,不愧是財大氣粗的大集團了。
除了有錢,旺旺的硬核也為人津津樂道。
臺獨去中天電視臺搞事情,中天電視臺反手就架起大喇叭,播放歌曲《大團結一定贏》《相親相愛一家人》回擊。旺旺旗下其他子公司的100多名員工也趕來聲援,手持標語和臺獨互嗆。
《旺報》還曾在頭版力挺「九二共識」,表示「無論從歷史、血緣、文化,臺灣人就是中國人」。
旺旺的大老闆蔡衍明也親身上陣,在公開場合diss蔡英文:「要承認自己的祖先和自己是中國人有那麼難嗎?請不要辜負臺灣同胞對你的信任,不要為了無謂的自尊,讓臺灣人將來有一天在大陸同胞面前抬不起頭,不要再排斥大陸,不要再搞『去中國化』的小動作。」
誰也沒想到,在旺旺一系列俗到掉渣的洗腦廣告背後,藏著蔡衍明這樣一個傳奇老闆。
01.血虧1億的「敗家子」
和眾多白手起家的大佬不同,蔡衍明是贏在起跑線上的富N代。
蔡家是臺北望族,祖上經營造紙、五金等生意。到了他的父親蔡阿仕這一代,開始一邊認真做家族生意,一邊向外拓展,將臺北中央戲院、麗都遊泳池等產業收歸囊中,土豪程度再上一層樓。
·蔡父當年經營的臺北中央戲院
蔡衍明作為家裡的老么備受寵愛,養成了混不吝的性子。整個青少年時期,他就沒老老實實念過書,「早上起來打開窗戶,樓下的人都在排隊等我逃課,因為我口袋零用錢多啊!」
他堅信「在街頭看一年,勝過讀三年書」,所以不是在自家戲院裡浪,就是在街上和朋友混。
蔡父見他無心學習,乾脆把從朋友那裡接手來的宜蘭食品交給他打理。那時,蔡衍明剛剛19歲,還在上高中。得此機會,他立刻輟學,信心滿滿準備幹一番事業。
結果,進了公司他才發現自己根本帶不動。「帳也看不懂,人也不認識,我又不敢問。損益表是賺是賠,我也不知道。」
不怕公子哥啥都不懂,就怕不懂還瞎指揮。當時,廠裡主要業務是給人代工生產魚罐頭。可蔡衍明最看不得別人臉色,不想給人代工,一拍腦袋決定讓公司轉型搞內銷,開始仿照北海道的小吃,自己生產「浪味魷魚絲」。
這個並不成熟的決定讓宜蘭食品一年多時間就血虧了1億多新臺幣。即便放到現在,這也不是個小數目,更別說在上世紀70年代。
無奈之下,他只能找家裡貼錢補救,落了個「了尾仔(臺語:敗家子)」的名號。那時,只要別人多看他兩眼,他就覺得人家在笑他,因而得了抑鬱症,甚至曾想跳樓自殺。
關鍵時刻,蔡衍明受到自己愛犬黑皮的啟發。他說,「黑皮精神」就是「很自信,也很敢鬥」,面對再大的狗,都要迎向前去硬拼,戰鬥力十足。
02.逆襲成臺灣首富
走出失敗陰霾,蔡衍明發現了「米果」商機——臺灣稻米產量豐富,市場又是一片藍海,沒啥競爭對手,簡直天時地利人和,比魷魚絲靠譜多了。
想生產就得有技術,他興衝衝地找到日本三大米果廠之一的巖冢制果求合作。結果,巖冢制果的社長楨計作一口回絕,擔心這個小年輕壞了自己的品牌名聲。
接下來便是吃瓜群眾喜聞樂見的劇情:蔡衍明堅持3年不放棄,多次親赴日本求取真經,楨計作最終被打動,將米果製作技術授權給他。
·楨計作(左二)與蔡衍明(右二)的合影
這一回,蔡衍明相當慎重,甚至還帶著部下去新北市十八王公廟求籤,沒想到竟然是個下下籤……他的部下們當場臉都綠了,而他卻拿出鋼筆在籤文上加注「人定勝天」四字。
他還從在廟中的神犬銅像處得到靈感,再加上愛犬黑皮對他的影響,因此給新的米果食品品牌取名為「旺旺」。
·神犬銅像
旺旺很快便熱賣全臺灣,佔據了90%以上的市場份額。一番鯨吞蠶食之後,蔡衍明把目光投向了大陸市場。而這步棋,展現了蔡衍明十足的冒險精神和魄力。
他沒有選擇繁華的沿海城市,而是找到了湖南。作為這裡的第一家臺商企業,自然擁有更多政策優惠,而且湖南充裕的稻米資源還能保障其原料供應。
不過,他的開局並不順利。在湖南的第一家工廠建成之後,經銷商們訂了300個貨櫃的米果,協議上籤的是款到發貨,然而在旺旺加班加點製作完成後,他們卻翻臉不認帳,要求先發貨,賣完之後再付款。
情急之下,蔡衍明兵行險招,將產品分送給上海、南京、長沙、廣州等地的學生試吃,不料大受歡迎,一炮而紅。僅投產當年,旺旺便創收2.5億元。
眼見旺旺大賺,包括康師傅在內的200多家食品廠開始跟風。1994年,「米果大戰」導致米果價格暴跌。
蔡衍明沒在怕的,反而選擇了壯士斷腕般的價格戰——推出四個低端副品牌,並一口氣從一公斤50元驟降到5元,狠辣的降價手法見血封喉,不少廠商腳跟未穩就出了局。幾輪廝殺後,市場重新回到了旺旺手中,並且再也無人能撼動。
2013年,《福布斯》公布華人富豪榜,蔡衍明成為臺灣新首富。在2016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他擠下郭臺銘,以610億身家再度成為臺灣首富。
03.跨界成傳媒大亨
「當前臺灣言論自由被政黨綁架,政治語言的操弄使得兩岸之間、省籍族群之間,摩擦愈來愈尖銳。」蔡衍明對此相當氣憤。
食品生意做了幾十年,他已然成為臺商英雄,也不再滿足於「物質糧食」帝國,還想建立一個「精神糧食」帝國,開始在傳媒業大殺四方。
可他沒想到,這成了自己在臺灣備受爭議的開始。
從2008年起,他收購了臺灣中時媒體集團旗下的《中國時報》《工商時報》《時報周刊》和中時電子報、中天電視臺、中國電視公司,還斥資入股香港亞洲電視,並在臺灣地區創辦了新報紙《旺報》。
·蔡衍明控制的傳媒帝國
這個傳媒帝國形成後,臺灣不少人猜測蔡衍明的目的是為了控制島內輿論,因此對他和旺旺集團瘋狂開嘴炮。
儘管他一再在公開場合強調,自己辦媒體的出發點是希望化解臺灣人對大陸的誤解,相對於民進黨的「唱衰臺灣」,他要「唱旺臺灣」。但那些人根本不聽他的解釋,尤其是其麾下媒體對於大陸的積極看法,更加深了這些人對他的質疑。
一切在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收購中嘉系統一案中爆發。
NCC(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一直卡著收購案,不通過審查和審批,理由是對蔡衍明接受華盛頓郵報訪問時表達「兩岸統一遲早要發生」的言論有疑慮。
無奈,蔡衍明只能等著,一等就是一年多。
這期間發生了兩件事,使蔡衍明在臺灣的名聲變差了許多。
一是學者黃國昌反對中嘉被併購,隨後因其在抗議現場亂丟菸頭遭中時與中天等媒體大篇幅炮轟。
二是蔡衍明與死對頭黎智英的公開開戰。黎智英先開炮,旗下《蘋果日報》刊發一系列抨擊蔡衍明的報導。蔡衍明怒而反擊。兩人率各自媒體陣營互爆黑料,你來我往長達半月之久。
此後不久,財大氣粗的蔡衍明聯合臺塑集團總裁王文淵、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辜仲諒,把臺灣壹傳媒旗下的《蘋果日報》《壹周刊》《爽報》和壹電視從黎智英手上買了下來。
蔡衍明覺得,自己的形象就是「蘋果(日報)弄壞的」,自己之所以買下它,只是希望能「被他們據實報導」。
但事與願違。這兩件事被一些人視為蔡衍明用旗下媒體攻擊異見者的證據。蔡衍明傷心地說:「我本想做學生、年輕一代的偶像,沒想到居然成為學生們嘔吐的對象。」
但他同時也說,自己就是不服氣,別人越罵,他越要買媒體。
《亞洲周刊》總編輯邱立本評價說:「蔡衍明天生的就是不信邪,具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在他生命中,多次被別人看扁,也在最後證明別人看錯了他。」
04.危機與自救
跨界歸跨界,老本行不能丟。不過,蔡衍明怎麼都沒想到,旺旺的「中年危機」說來就來。
自2014年後,旺旺業績連續3年下滑,作為港交所藍籌股的「中國旺旺」市值蒸發掉千億港元。
面對危機,蔡衍明的「不信邪」精神又開始發揮作用。
為了扭轉頹勢,2017年,他一口氣推出了將近50款新品,在旺旺天貓旗艦店甚至專門羅列了「你沒吃過的旺旺新品」一欄。
同年愚人節前夕,旺旺官方微博突然發布了一張8L裝牛奶的圖片。就在大家都以為這是愚人節玩笑時,這款大旺仔真的上市了,同時還搭配了一款8L馬克杯一起售賣!這波操作迅速引發關注。
2018年春節,61歲的蔡衍明攜一眾高管跳起了「旺旺style」。食品巨頭+傳媒大亨,甘願放下姿態努力吸引年輕人的注意,足見其逆風翻盤的決心。
老闆跨界,產品也要跨界——旺旺二鍋頭、牛奶味旺旺牙膏、金鍊子三件套……白酒、日化、首飾,只有你想不到,沒有旺旺做不到的。
旺旺還推出了聯名潮牌,包含衛衣、毛衣、眼鏡等,這回一下踩中了消費者的痛點和癢點,一度登頂微博熱詞榜首。
誰都看得出來,蔡衍明真的是卯足了勁在拼。
功夫不負有心人。去年初,《彭博社》公布2018年全球500大富豪排行榜,蔡衍明以54億美元資產再一次登上臺灣首富的寶座。
他失敗過也成功過,但不知道什麼時候還會再失敗。他說:「起旺旺這個名字,還有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日日為王。」
旺旺前路如何,誰也無法預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不會是蔡衍明的終點。
回首他這傳奇的大半生,正如他在一次財富論壇上告誡後輩時所說:「我並沒有什麼成功秘訣,要說有,那就一句話:如果上帝給了你一個酸檸檬,那你千萬別洩氣,得想辦法把它變成一杯可口的檸檬汁。」
|作者:阿曄
|編審:蘇睿
責任編輯:陳佳莉
聲明: 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