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水滸傳》宋江宋江(1073~1124),字公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第一號人物,為梁山起義軍領袖。宋江在一百單八將穩坐梁山泊第一把交椅,為三十六天罡星之首的天魁星。綽號呼保義,為人急公好義,常救人於危難時刻所以又號及時雨,人稱孝義黑三郎。晁蓋死後繼任梁山大寨主,主張並接受朝廷的招安,接連出徵遼國、田虎、王慶、方臘等,屢立戰功,最後被高俅等奸臣設計用毒酒害死。
大家看《水滸傳》不管是書本裡寫的還是影視劇裡演的,水滸英雄都是「義」字當先,因為一個「義」才相聚在水泊梁山團結一致對抗朝廷和時代不公,後又提出「替天行道」都是因為「義」。那麼他們為什麼對「義」氣那麼執著呢,其實還有你們不知道的。
從 唐朝安史之亂開始,統治者提出了「武聖人」這樣一個概念,目的就是希望國人都以武聖人作為榜樣。北宋也是一樣,只是將「武聖人」由姜子牙換成了關雲長,就是希望國人都能像關羽一樣忠誠,勇毅。大家也都知道三國勇將關羽不僅是勇猛的武將,其忠義也是可歌可涕的。在北宋時由於當時上層的影響,人們對關雲長是非常崇拜的,都想成為關羽那樣的英雄,看《水滸傳》都能看出來「忠義」對於他們的影響。
《水滸傳》宋江作為梁山「一百單八將」裡的帶頭大哥,對「忠義」兩字看的更重,「義」字他們都能做到了,但在宋江信念裡的「忠」才最大,要忠於國家忠於民族成為像關羽那樣的英雄流芳百世,而不能成為倭盜草寇背上罵名。雖然當時國家的定義是昏庸的宋朝,可為民族建功立業也是宋江的追求(如果你說是為追求仕途,那麼有多少人建功立業以後沒有步入仕途的)。接連出徵遼國,平定田虎、王慶、方臘等屢立戰功,對於國家和民族來說起到了穩定作用。只是宋朝宋徽宗時期民怨沸騰民間起義四起,但作為一個草根成長起來的人,他怎麼能看的清國家的命運。
所以說你們可能看錯了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