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洲,地球上的最後一塊淨土,也在不斷的減少,這是怎麼回事

2020-12-13 奔跑的小笨豬

南極洲一直以來都是人們心目中的最後一塊淨土,但是那也只是曾經。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和人類的不斷幹預,南極洲的冰蓋已經開始坍塌,而且這一過程是不可阻止的。受其影響,全球海平面可能要大幅度上升。

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的研究人員根據1819年到2018年的出版物,旅遊數據和科學資料庫,編制了人類在南極洲地面的活動記錄,最終得到了約270萬條記錄。並據此計算了南極洲的荒原總面積以及荒原對於生物多樣性的貢獻。

研究發現,南極洲僅有不到32%的地區尚未受到人類幹擾。此外,雖然99.6%的南極洲可被視為荒原,也就是相對未受幹擾的環境。但是荒原包含的生物多樣性並不高。

雖然南極洲位置偏遠,但人類活動給南極洲帶來的壓力越來越大。這些活動包括科考、基建以及旅遊。研究人員呼籲擴大南極洲保護區或能扭轉原始地區的衰退。保障南極洲的生物多樣性。最後,2020年是命運多舛的一年,小編再次提醒,愛護環境,保護地球,就是在保護我們人類自己。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呢

相關焦點

  • 最後一塊淨土淪陷了,新冠傳到了南極洲,寒冷氣候讓病毒長期生存
    南極是人類還沒有開發的最後一塊淨土,但依然阻擋不住新冠病毒的入侵!據新華社消息稱,智利軍方在12月21日發表通報稱,位於南極洲的貝爾納多奧伊金斯裡克爾梅基地發現了36例新冠確診病例,其中26例是智利陸軍人員,10人為負責基地維護的工人。
  • 最後一塊淨土淪陷,大流行終於蔓延到了南極大陸
    到3月4日,不到2個月時間,早於WHO宣布大流行的3月11日1周時間,該病毒已經迅速蔓延到全球除南極洲以外的每一塊大陸。 現在,地球上最後一塊淨土,南極大陸也已經被這種病毒攻陷,大流行終於蔓延到全球所有的七個大洲。
  • 地球上哪裡空氣最乾淨?美媒:美大學教授南極洲發現地球「最後的...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在幾乎所有國家都遭受空氣汙染之際,科學家近日在南冰洋上空發現了地球上「最後的淨土」。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3日報導,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克雷登維斯教授帶領研究團隊發現,南極洲一帶南冰洋上空的空氣,受人類活動和世界各大洲的塵埃影響最小。該團隊研究員希爾表示,該區域大氣圈並未因人類活動而改變,大氣邊界層也沒有諸如燃燒化石燃料、作物種植、化肥製造與廢水處理等人類活動所產生的氣溶膠微粒。
  • 最後的淨土!地球上 最乾淨空氣 地點曝光 未受人類活動汙染
    不過近日有科學家發現,南極洲一帶的南冰洋上空的空氣,沒有受到人為活動的汙染,是地球最乾淨的空氣,也被稱為最後的淨土。 據CNN報導,在氣候變遷迅速及空氣汙染日益嚴重的情況下,科學家們致力尋找一個不受人為活動汙染的地球角落。
  • 南極洲自地球誕生以來,就一直是冰凍世界嗎?
    南極洲是以圍繞南極的大陸為核心,包含周圍海域及諸多島嶼的一個大洲,總面積1400萬平方公裡,南極大陸也是我們人類發現的地球上最後一塊大陸。在地球剛形成時,由於聚合物質在相互不斷地碰撞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能量,這種能量在地球巖質態最終聚集形成以後,持續地在內部累積,使得地球的整體溫度非常高,在46億年-42億年前這段漫長的時間內,地球無論是內部還是表現,都是由熾熱液體物質(主要為巖漿)所組成的一顆熾熱大火球。
  • 地球最後淨土南極也淪陷 爆新冠肺炎疫情36人確診
    地球最後淨土南極也淪陷 爆新冠肺炎疫情36人確診#南極#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以來一直沒有感染病例的南極洲這一消息到來前三天,智利海軍剛剛確認,一艘向研究站運送物資及人員的輪船上有三人確診。這一消息意味著,新型冠狀病毒在全球七大洲均有確診。阿迪亞軍士號(The Sargento Aldea)輪船於11月27日抵達研究站,並於12月10日返回智利。
  • 年終歲尾,七大洲最後淨土58人染疫,可愛的企鵝們怎麼辦?
    除了病毒變異外,人類的最後一塊大陸也已失守。七大洲最後淨土南極智利考察站36人染疫,南極洲此前從未有新冠病毒確診個案,此次智利考察站爆疫,令這全球七大洲中的最後一片「淨土」失守。目前新冠病毒已經變異了12000餘次,而這其中人們比較熟悉的,則是最近在英國、南非發現的兩種變種病毒。
  • 人類對水的使用量不斷增加,地球上的水為什麼沒有減少?
    在地球上不管是人還是動物,體內70%的物質都是由水組成的,由此可見,水對生命有多麼的重要。根據科學家研究,地球誕生後不久就出現了大量的水存在,那麼這些水到底是從哪來的?對於這樣的問題,科學家直至現在都沒有給出確切的答案,科學家一致認為地球存在水資源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來自太空,一種是來自地球的本身。
  • 最後一塊大陸「失守」!南極洲發現36例確診病例!
    不僅歐美多國疫情在持續不斷地加劇,隔岸相望的鄰居日本其疫情也在進一步惡化。11月以來,日本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保持高位增長,確診病例超過第二個「10萬」,僅用了53天。據新華網,截至12月21日,日本累計新冠確診病例超過20萬例,近期該國單日新增新冠確診病例已多次為3000例左右。
  • 南極洲除了企鵝還有其它動植物嗎?都長啥樣?一文帶你全面了解
    提起南極洲,相信很多人腦海裡首先想到的就是:冰雪世界、成群的企鵝、南極科考站、地球最後一方淨土。沒錯,這些都是南極洲留給我們的特有印象。乾燥,由於降水稀少,且幾乎所有降雨都是雪或冰雹,導致南極洲成為地球上最乾燥的大陸。全洲年平均降水量小於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而內陸南極點附近幾乎沒有降水,空氣極端乾燥,被稱為「白色荒漠」。
  • 最後一塊大陸「失守」!南極洲發現36例確診病例!日本疫情惡化,確診...
    不僅歐美多國疫情在持續不斷地加劇,隔岸相望的鄰居日本其疫情也在進一步惡化。11月以來,日本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保持高位增長,確診病例超過第二個「10萬」,僅用了53天。據新華網,截至12月21日,日本累計新冠確診病例超過20萬例,近期該國單日新增新冠確診病例已多次為3000例左右。
  • 人類最後到達的大陸,南極洲8大未解之謎
    南極洲是人類最後到達的大陸,也叫「第七大陸」。位於地球最南端,土地幾乎都在南極圈內,四周瀕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是世界上地理緯度最高的一個洲,同時也是跨經度最多的一個大洲。總面積約1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9.4%,位於七大洲面積的第五位。但就是在這片人跡罕至的神秘大陸,有著太多令人費解的謎團!
  •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但亞洲不是地球最高的陸地,南極洲才是
    地球的表面有海洋和陸地之分。我們把地球表面沒有被水淹沒的部分叫做陸地。地球上的陸地總面積大約是1.49億平方公裡,約佔地球表面積的29%。陸地既然是地球上沒有被水淹沒的部分,那麼它就有一個高出水面的高度。
  • 溫暖的南極洲——看起來像個謊言?科學家告訴你:這是事實
    然而,令人震驚的是,南極洲並非一直那麼寒冷。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們所熟知的南極洲被森林所覆蓋、十分溫暖,以至於恐龍都可以在南極洲自由地漫步。看到這裡你一定想問:在南極洲這麼一個寒冷的荒野,恐龍這麼巨大的生物是怎麼生存的呢?
  • 地球為什麼會有南北兩極之分呢?是由於地球自轉的結果嗎?
    然而,也許是熟視無睹的緣故,雖然許多人都注意到了這一現象,卻沒有把它當成一回事,實際上,早在1620年就有人提出過,根據大陸的形狀來看,南北美洲有可能曾經和非洲及歐洲大陸連接在一起,當然,這只是一種猜測,並沒有實際資料作依據,也就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到了19世紀末期,由於地質資料愈來愈豐富,有人又重新提出這一問題。
  • 南太平洋發現地球上最乾淨空氣,專家:這或是最後一處了
    生活在地球上的我們,從一出生起就在呼吸,近年來,隨著人類活動加劇,地球上越來越多的地方正在遭遇不同程度的空氣汙染,部分地區的空氣汙染還特別嚴重,就連南極和北極也不能倖免,不少地方也遭遇空氣汙染物的侵染,因此甚至有網友感嘆「現在地球上還有乾淨的空氣嗎?」
  • 小孩臉上長一塊一塊白怎麼回事諮詢福州中科
    核心提示:小孩臉上長一塊一塊白怎麼回事諮詢福州中科,白癜風是由於黑色素的脫失導致的白斑,並且當白斑出現之後,如果及時採取治療措施,白癜風還會不斷的擴散,這也給患者帶來很大的影響,那麼,小孩臉上長一塊一塊白怎麼回事?
  • 科學家:隨著地球環境的不斷惡化,人類將會面臨6個「致命」威脅
    今天小編來說說科學家:隨著地球氣候的不斷惡化,人類將會面臨著6個「致命」威脅!1,南極洲氣溫破紀錄地球暖化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我們如今已經非常清楚的看見,它所造成的影響,像在2020年初的春季,世界上很多國家的人們,都感到了氣候的不正常,氣溫比以往要更高一些,當然,最讓學者感到驚訝的,還是南極洲的氣候變化。
  • 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是哪?
    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是哪? 以全球來說,最冷的地方並不在北半球,而是在南半球的南極洲。南極洲終年被厚厚的冰雪所覆蓋,平均厚度為1700米,最厚的地方達4200米。冰雪覆蓋的大地,平坦潔白,猶如一片銀色世界。
  • 5000萬年前的最大鳥類被發現,當時南極洲氣候溫暖,成為避難天堂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億萬年前地球大陸的分布並非今天這樣的格局,原始地球上只有一塊完整大陸,後來地質活動導致大陸板塊分裂,並漂移到其他地方,最後形成今天的陸地分布也就是說,現在冰天雪地的南極洲,在大陸出現漂移之前並不是在南極的位置上,而有可能在中低緯度地區,這意味著南極洲大陸上曾經出現過豐富的生命。根據報導,近期中科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與美國的研究人員合作對一種出現在5000萬年前的古生物進行研究,並將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期刊旗下的《科學報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