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幾年前,讀到一句詩,印象特別深:還我本來真面目,依然天下有情人。
在世俗中,做一個忠於自己的人,不戴面具、天然而然、發自內心、永葆純真,很難。尤其當你是Gay或Les,又身處一個愚氓遍地的地方時。
昨天,我發起徵集【你是怎麼出櫃的】。想請讀者講一講自己的故事,看一看他們與這個世界抗爭的樣子。
我採訪了18個人。每個人都有故事,每個人都是螢火微光。
1 智明
雲南保山,現居合肥
我和男友都在事業單位工作。遇見他,覺得很踏實,覺得是能守候一生的人。他比較缺安全感,所以我希望給他一份安定:我要讓我們熟悉的圈子的輿論去制約我的行為,在他能夠接觸到的圈子全方位出櫃!
我向我的同事、朋友以及各個表親、他的朋友都出櫃了。現在我們上街也會手牽手,一開始覺得彆扭,習慣了就沒什麼。今年過年,我會帶他回家。我們打算退休後去昆明定居,一起安靜生活。
2 John
浙江溫州,現居深圳
以前,與前男友在一起,我總對朋友們說「我對象怎麼怎麼」。他們不知道,那個我一提起來就滿心歡喜但從不帶給他們見的人,不是「她」而是「他」。
後來與EX分手,崩潰得難受,打電話給女生朋友。她聽完後,說介紹小姐妹給我認識。我腦子大概稀巴爛了,喊了句:我他媽說的是一個男生。就這樣一個個出櫃。現在,女性朋友和我聊天很奔放,會問角色體位之類,車開得剎都剎不住:)
3 Joel
江蘇連雲港灌南縣,現居深圳 【微信:1360203149】
15歲時,我就明確了喜歡男生。我爸爸脾氣有點暴躁,在他每天的罵聲刺激下,然後出櫃了。我在QQ空間發了說說,全家知道了,我有六個堂姐姐,一個個找我談心。我爸變本加厲,天天說我有病,對我眼不是眼,鼻子不是鼻子。
我想一死了之,就在洗手間開了煤氣罐。被送去醫院搶救回來,撿回了一條命。現在,離開故鄉,不再畏畏縮縮,不再擔驚受怕,也學會了不在意別人的眼光和說辭。
4 吳磊
蘇州吳江,在常熟理工學院讀書【微信:floracastiel】
2018年,我讀大三,清明放假回家,打開APP被前男友搜到。他是個小領導,當初和他處時,一副領導腔,毛病特多,三觀合不來,關鍵還猥瑣。他提出複合,我不同意。他惱羞成怒,威脅告訴我爸媽,並查到了我家地址和座機。
他果然打來了電話,我接的。覺得驚慌,晚上和爸媽出櫃。爸媽幫我去教訓了這個老練毒辣的小領導。現在,我媽還是說:有合適的女孩就領回家,媽給她做好吃的。我爸攛掇我表哥帶我去醫院做HIV檢測。因為我舅舅也是Gay,他們覺得Gay都染了病。
5 淘米
東北某縣,將去北京讀研 【微信:xinzhongyouchen5】
作為一直被人吐槽不像東北人的東北人【身高183體重只有瘦弱的60公斤】,我不愛運動,愛看書追劇,喜歡歐美diva包括眾多gay icon,懂護膚品和時尚品牌,給周圍人普及同性平權。慢慢的周圍人全知道的。
我的身邊,人都很好,沒有排斥,也可能是被我的人格魅力徵服:)。寢室裡,大家會調戲我,很開放的聊同志話題。寢室臥談會常說:你也該找個男人啦。
6 阿傑
陝西安康,現居西安
2018年6月,男友生病自殺了【不是HIV】,我找了他幾天幾夜。期間,他父母和親戚的冷漠自私讓我寒心。我姐姐是醫生,可笑的是男友的遺體剛好停放在她的醫院。我媽知道我和他的真實關係,當天我們去看了他最後一面。我媽說:就當他去了很遠的地方旅行了。
今年過完年,我去了他甘肅老家。看他父母,給了些錢,還去山上陪了陪了他。看著他一個人躺在高山上,那種孤獨感真的忘不掉。現在,我養著他留下的兩隻貓,這是我們唯一的聯繫了。
7 邱邱
山西長治,現居上海 【微信:Panddy_wpj】
我在上海讀書。一次玩真心話大冒險,同學們問我是不是Gay,我停頓了幾秒,說:是,我喜歡男生,他們其實早猜到了。真正促使我站出來的,是我們學院的一個女教授。我和一幫同學參加「挑戰杯」,她講了和Gay接觸的經歷,說在酒吧看到男生接吻渾身起雞皮疙瘩。
她說,準備24小時跟蹤觀察Gay的生活是否異於常人。她的整個表情就像是同性戀是怪物。我決定公開出櫃,錄了視頻,發在了學院的QQ和微信群。那一刻像是一個高光時刻。同學看了視頻都紛紛支持,不問東問西,然後在朋友圈給我點讚。
8 李想
陝西洛南,現居西安 【微信:ga19900706】
2014年11月,我讀研二,和男友分手半年,一直沉浸在痛苦裡,決定告訴父母真實的我。父母出身國企,價值觀相對保守。但我想認真找個伴,光明正大地度過餘生。11月10日,我在母親床頭留下一封書信後。
父母震動,說了不少重話,此後一年,我得了一場大病,經歷著身體與心理雙重痛苦。相當長一段時間,他們仍希望我」改邪歸正」。之後四年,我依然故我。最終,去年六月,他們接受了。
9 安安
雲南普洱景東縣,將去昆明上學
我剛高考完。今天,我剛向我媽出櫃,黃昏時就看到了你的【出櫃徵集】活動。高考前幾天,我媽在打掃時翻了我日記,然後陸陸續續和我說了一些奇怪的話。然後再沒提這事,像平時一樣待我。
過去的6、7月。走走親戚、拿著Lonely Planet的旅行書出去旅遊。今天下午,我媽在外婆家幫我剪頭髮,屋外太陽火辣辣的。我在鏡子裡,對她坦白了一切。她笑著說,「這一個月,我努力學著去接受,不想像別的父母用十年八年去改變孩子」。
10 山子
廣東陽江,現居陽江
幾年前,我買了房和男友同居,我姐的房子在樓下。每天和男友同進同出,我姐也會不請自來串門。每次見到我們在一起,就問我和我男友是什麼關係。我叫她猜,她脫口而出問道:不會是同性戀吧?我默認了。當時她就急了,打電話告訴了爸媽。
父母很傳統,地道的農民。他們很不接受,冷戰多年,時不時催婚逼婚,叫我姐來我家查崗,看有沒有男人。現在,我重新買了房。我姐不能再查崗了,但父母還會以死相逼叫我結婚生子。
11 梁又軍
陝西渭南,現居西安
2014年,我在一個遍地基友的大學讀書。那時,我對取向還是懵懂的,一個師兄通過貼吧把我叫到操場納涼。他說了他的歷任、出櫃歷程。回寢室後,我下載了交友軟體,發現了新大陸。原來我就是彎了。
小範圍出櫃,朋友們都很理解我,沒人因為這疏遠我。反倒是蠢直男們更加不遮掩了,各種調戲摟摟抱抱。
12 瀋河
江蘇大豐,現居家鄉
大二時,我發現自己喜歡男生,以為得了精神分裂症,整天恍恍惚惚,然後休學回家。父母很擔心我,一直陪我說話。我就忍不住對他們說了真話。
我的家鄉大豐,在江蘇蘇北,是楊超越家鄉。民風挺閉塞,父親認為我骯髒,但也沒有對我施暴。母親會非常關注我的私生活,會時不時探察我的起居生活,因為覺得同志都有病,她擔心我在外面染病。
13 康成
安徽淮南,現居上海
我和男友在上海生活多年。有句話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我覺得我很認同自己,並能在上海獨立生活。但父母無休無止的逼婚,讓我覺得很魔幻。我在兩個世界來回穿梭。
我想對待男友真摯一些,對父母坦誠一些,就出櫃了。出櫃前,害怕見父母親戚,過年最難熬。出櫃後,父母很少提及結婚,但我知道他們還抱著希望。偶感愧疚,但無悔。
14 夏坤成
河北易縣,現居北京
初中15歲時,我就知道自己喜歡男孩,但一直生活在櫃中。23歲時,因為壓抑得太久了,我常有輕生念頭。,去醫院檢查出患有重度抑鬱症和重度焦慮症。
開始治療,按醫囑服藥,然後出門散心,坐在高鐵餐廳裡,給父母寫了一封信。出櫃前,我是他們眼中的乖乖仔。出櫃後,父母說話做事會變得小心翼翼,很在意我的感受,他們在努力理解包容。
15 勇哥
遼寧本溪,現在北京讀大學
初一時,我意識到自己喜歡男生。中考前三個月,我做了一個手術,在醫院躺了一周,我媽陪護。那天正好4月1日,張國榮的忌日,電視上放著追悼節目。我和我媽討論同志,她說:這很正常,只不過是少數。
中考結束,我媽在收拾客廳,我糾結了二十分鐘左右,對我媽說:「媽,我喜歡男生,我就是同志」。我媽停了一下,然後說:「正常,我也猜到了,不過這條路不好走,你自己想好了就行」。我一直後怕。那時我媽懷孕五個月。
16 南橘
湖北鹹寧,現居天津
之前,我和一個Les【女同性戀】形婚【假結婚】。婚前約法三章:1、經濟獨立,各自生活;2、不要小孩,因為父母沒有愛;3、婚後如需要離婚,不能阻撓。可惜到了婚後,她各種明示暗示要小孩。我想終止這個錯誤,提了離婚,她用出櫃威脅,我索性出了櫃。
現在,我媽仍然抱有希望,有一天我會再找一個女孩,結婚生子,可我和她都知道那其實不可能。
17 張亮
河南許昌,現居上海
2018年過年,父親想讓我從上海回老家接手他的生意、結婚生子。他白手起家,不希望子女在外辛苦奔波。我和父親聊到夜深,他不理解為什麼我這麼堅持,然後我捅破了窗戶紙。
他沒有暴怒或者傷心,緩緩的聽完了事實和我的描述,自此再沒有多言。出櫃在我眼中,就是去闡述自己,讓父母更接近我們自身,對父母有一個交代是必然的。出櫃後,依然單身,依然海漂,依然一日三餐、朝九晚六、地鐵公交。
出櫃是認識和認定自我的行為,不是解放和超脫生活的途徑。
18 何朦朧
山東煙臺,從廣州到北京到煙臺
2008年,我在濟南讀大三。從小就知道自己的性取向,大學上貼吧去找同類,認識了一個濟南大學。大大咧咧,我很喜歡,發生關係。周末時,四個Gay出去玩,談天說地,說到感情。他說:同志感情不現實,只是找人互相慰藉,解決生理需要罷了。
緣盡於此,覺得難過。半夜,撥通媽媽的電話,想要傾訴。還是忍住,說:「沒事媽,就是想你了」。第二天,手機沒電,在外遊蕩了兩天。周一晚,請了婚假在家的輔導員,在人人網上聯繫上我。
見輔導員,見我們學院的書記,對他們出櫃。請了三天假,回家火車上,打開筆記本電腦,新建Word文檔,講述自己怎麼從小喜歡男生。到家,把文檔打開,父母在客廳看,我把自己關在臥室。
我爸說:以為多大的事,我先去幹活了。剩下我媽在家,眼淚不停的流。爸媽陪我回濟南。後來,大學時光就這麼度過了:考研、去廣州讀研、被「男友」騙錢、在廣州工作、去北京北漂,不知不覺過了30。
現在,媽媽會偶爾提醒我,和男生那個要注意安全,甚至還給過我套套。
讚賞作者
__________
陳十四/媒體人,曾供職英國《金融時報》等。
微信:anxuedi丨商務:請加微信
☟長按/掃描下圖二維碼可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