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蘭國際家具展
從春天推遲到秋日,九月份舉辦的米蘭國際家具展雖然在形式上與以往差異不大,經歷了疫情的停頓,如今幾乎所有常規展區都已回歸,但本屆家具展的新策展人斯特凡諾·博埃裡(Stefano Boeri)的上任,也為這項國際設計盛事帶來「熟悉又不同」的展會新氣象。
首先,主會場以全新的名字和標識「超級沙龍」(supersalone)統一了過去的不同設計領域,與以往相比,更像是一個濃縮版本。展會以大型設計圖書館的陳列方式來展現人們對當代生活空間的重新關注與喜愛。在一個特別設置的牆面上,各大品牌爭相展示過去18個月裡推出的新興與經典。得益於義大利設計豐盛的歷史,這樣新舊搭配的安排顯得順理成章。
> 維科·馬吉斯特雷蒂(Vico Magistretti)的「弗洛裡安」 咖啡桌 (Florian)
去年推出了「新大師」(Remasters)系列的品牌Acerbis,在今年展出了已故大師維科·馬吉斯特雷蒂(Vico Magistretti)的「弗洛裡安」(Florian)咖啡桌,將其翻新並再次發行。這款設計,最早在1989年推出,其功能巧妙,具有設計師標誌性的簡約感。設計靈感來自掃帚柄,這款桌子具有可摺疊結構,使用後可直接摺疊至扁平,掛在牆上。今年的新版本也在尺寸上做出了調整,以適應現代生活,灰木框架與當代黃銅材質結合,能夠有效開啟與收納。
> 託比亞·斯卡帕 (Tobia Scarpa)設計的「皮格雷科」椅子 (Pigreco)
另一著名品牌Tacchini也推出了經典款的復刻品:託比亞·斯卡帕(Tobia Scarpa)設計的「皮格雷科」(Pigreco)椅子。這款誕生於1959的椅子最經典的設計特色,便是將兩條後腿設計為「姐妹腿」,並通過簡單的木製接頭連接,最終組合成極為強韌的結構。結構本身帶來獨特的設計外觀美感,也傳達出一種空間感。
> 彼得羅·康薩格拉(Pietro Consagra)的Matacubi系列家具作品
> 彼得羅·康薩格拉(Pietro Consagra)的Matacubi系列家具作品
主展場外,米蘭城中的尼路法爾倉庫(Nilufar Depot)藝廊帶來了已故義大利雕塑家彼得羅·康薩格拉(Pietro Consagra)的傑作。康薩格拉2005年去世,他從1985年開始創作了這一系列名為「馬塔庫比」(Matacubi)的作品——其名字源自西西里方言中的「matacubo」一詞,意指「非常緊湊且笨重的物體。」這些以大理石或漆鐵製成的物品超越了雕塑的功能性,成為能讓兩三人坐在一起的長凳。「這樣的對比與矛盾性,正是該系列能夠有效創造出直接與觀眾進行趣味互動的地方。」康薩格拉基金會總監加布裡埃拉·迪米利亞(Gabriella Di Milia)如此描繪到。不管被視為雕塑,還是擁有潛在功能的物品,該系列的雙重性,絕對是今年度米蘭家具展的新話題。
圖左> 基亞拉·安德裡亞蒂(Chiara Andreatti)設計的「利亞」藤椅(Lia)
圖右> 基亞拉·安德裡亞蒂(Chiara Andreatti)設計的「安卡斯」櫥櫃 (Ancas)
當然,家具展上呈現的義大利設計遠不止「舊菜翻新」。成立了四年的普蕾茲亞達(Pretziada) 工作室就孜孜不倦地將義大利撒丁島的當地文化和工藝,通過新生代設計師的作品進行傳承與創新。這樣的交流不僅對設計過程至關重要,也有效促進產業的進化。譬如基亞拉·安德裡亞蒂(Chiara Andreatti)設計的藤椅系列「伊內絲、利亞、南奈」(Ines, Lia, Nannai )和「安卡斯」(Ancas)櫥櫃,皆由工匠皮爾保羅·曼迪斯(Pierpaolo Mandis)共同打造。前者是撒丁島內常見藤椅的放大版,椅背編織風格則取材於島上各種常見生活元素,如手工義大利麵和古代護身符的形狀;後者,則是傳統大木箱的變奏版。在保留木箱原有結構的基礎上,以凹版木雕工藝敘述了撒丁島歷史的遺產,頗有知往鑑今之意。
> 王博一的「觸覺的烹飪」(For Haptics Of Cooking)系列,是為有視覺障礙人群打造的包容性廚具
如果以尋找新星為觀展目的,今年則需要多趕幾趟場。因為一般在主會場的衛星展(Salone Satellite)和巴黎新銳設計師策劃都在今年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為全球畢業生而設「迷失的畢業禮」。在內容上,這一全新策劃跨越了家具領域,囊括了流動性、包容性、醫學和運動領域、材料研究和可持續性等設計類別。策展人安妮娜·科伊武(Anniina Koivu)表示,「它是對整個藝術設計界狀態的真實記錄。旨在探索居家生活的新方式,並為當代設計正在面臨的緊急問題提供可行解決方案。」
> 王博一的「觸覺的烹飪」(For Haptics Of Cooking)系列,是為有視覺障礙人群打造的包容性廚具
「迷失的畢業禮」也有競爭者:伊索拉(Isola)設計展區自今年四月開始就開啟了線上展與設計賽事。如今來到半年後,實體展落地了,便妥善地安排獲獎作品「出席」展覽,讓人們在期待已久之後,親眼到各異的作品:榮獲冠軍的「觸覺的烹飪」(For Haptics Of Cooking),是為有視覺障礙的人群而設的包容性廚具。設計師王博一(譯名:Boey Wang) 稱,他的靈感來源於一次家裡停電的經歷,正在做飯的他驚覺不依賴視覺的人在烹飪上是何等困難。因此他在設計中將切菜板中設立出能盛食材的凹處,或將有握感分量的刀子變小。最終目的不單是為盲人設計,也希望其他人使用時能夠切身感受失明者的困境。
> Potemine的新品 「阿里斯」便攜燈(Alis)
今年,在以往排隊人數最多的人氣展區阿爾科娃(Alcova)依然是前衛設計品的象徵。過去兩年,該展區的場館選在一家麵包廠,今年換新址,展覽空間擴大了很多,容納多達47家設計機構。這其中自然少不了義大利當地的新秀:初創公司「波特明」(Potemine)在本屆展會推出的新品「阿里斯」(Alis)是一款功能強大的可攜式照明設備。得益於物聯網技術,用戶只需要通過簡單的手勢便可操控,在其獨有的系列配件和專屬系統下,它還可在任何時候變成壁燈、落地燈或檯燈,進而減少居家環境中設備的數量,有效消除令人頭疼的雜亂電線。
> Potemine的新品 「阿里斯」便攜燈(Alis)
談到義大利設計,或許並不會想北歐或日本的設計那樣讓人直接聯想到可持續性。但是,今年的家具展,這項議題交由設計教母羅莎娜·奧蘭迪來負責規劃,說不定會取得轟動效果。過去的兩年,她通過籌劃「RO塑料獎競賽」成功吸引踐行可持續理念的各國設計師們響應,今年她邀請到可持續大國丹麥的支持,在米蘭科學技術博物館設立「垃圾轉型村落」展區,為推廣可持續設計助力。其中,丹麥建築師安德斯·倫達格(Anders Lendager)打造的「椅子裝置」便成為展覽的焦點。
> 丹麥建築師安德斯·倫達格(Anders Lendager)打造的「椅子裝置」
「想像一下,回收塑料瓶變成了椅子,變成了牆壁和亭子,然後再變回椅子,這就是作品傳達的理念。」安德斯說。這件裝置乍看像是由新的原木材料和綠色布料製成,實際上採用的是由工業廢料、海洋塑料和邊腳木料組合而成,這也是成系列的組合結構中的一個單元。「單獨使用,這款椅子的功能是件家具。但作為群組出現時,它成為系統中的一部分,功能也大於椅子本身,可靈活塑造成牆壁、架子和結構立面。椅子就是結構,結構就是椅子。」設計師特別聲稱。
後疫情時代的米蘭國際家具展,讓人想到一句話:在無人森林裡,一棵樹倒下會發出聲音嗎?」在沒有了以往數以萬計的粉絲從世界各地親自前來「朝聖」的情況下,以「超級九月」自居的米蘭國際家具展,會失去影響力嗎?這是所有國際展會如今都面臨的考驗。主辦方需要考慮的已不僅僅是設計新品,而是如何在不譁眾取寵的情況下,依舊贏得全球設計業的青睞。回歸的誠意度,將成為顯示其價值的決定因素。
文 Article / 甄健恆 Yen Kien Hang;
圖 Pictures / 米蘭國際家具展Salone del Mobile.Milano、各設計師
版權聲明:【除原創作品外,本平臺所使用的文章、圖片、視頻及音樂屬於原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或會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內容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或作者名稱及原始出處標註錯誤等情況,非惡意侵犯原權利人相關權益,敬請相關權利人諒解並與我們聯繫及時處理,共同維護良好的網絡創作環境】
愛情事業全都要?看看建築師們鍾愛的事業和甜蜜的愛情吧
藝術與設計(理論)歡迎您的來稿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白紙坊東街2號
【電話】010-68583578
【郵編】100054
【E-mail】 lihongfei@vip.163.com
【官網】www.artdesign.org.cn
【投稿平臺】點擊閱讀全文跳轉投稿平臺
【投稿須知】在微信中回復「投稿」可獲得投稿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