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因為一個善意的舉動,張衝、崔琪夫妻賠了20萬塊。常言道,吃一塹長一智,可撞了南牆的張衝反而執拗的陷進去了,沉浸在自己編織的夢裡,不僅賭上了5000萬元身家,還常年與深愛的妻女分居3000裡,「抬頭是無盡的山,低頭是泥濘一片,只是想家,想家,可最終還是想到了肩負的責任,對農戶的莊重承諾!」
01
一個善舉賠上20萬
故事要追溯到2018年1月,距離春節還有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在海門龍信廣場,由海門農業、商務、旅遊部門共同舉辦了勉縣特色農產品展銷會,來自勉縣的上百家商戶帶著各自的農副產品前來參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受海門市民的認可。
首次參展,經驗不足,短短幾天的展銷會後,仍然有大量農副產品囤積,面對眼前的農副產品以及重新運回去的高額成本,這群來自勉縣的農戶們一籌莫展,進退兩難。
就在這時,一位海門商人「挺身而出」,包攬了所有滯銷產品。這就是本文故事主人公--張衝,現為陝西璽糧綠色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展銷會上好多都是勉縣的小農戶,產品賣不完,量又大,拉過來的貨又拉回去,成本太高了,看著他們不容易,就想著全部接手下來了。」張衝在電話裡告訴記者。
勉縣位於陝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嶺,南垣巴山,居川陝甘要衝,與海門直線距離1579.5公裡,勉縣歷史文化積澱豐厚,生物資源富集,盛產藥材以及蜂蜜、茶葉等土特產。
2017年,黨中央、國務院安排部署深化細化東西部扶貧協作,啟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攜手奔小康行動規劃中,海門被確定扶貧協作陝西漢中的勉縣。自此,海勉兩地開始了相隔千裡的不解之緣。
02
遠赴3000裡只為一個夢
如今,人在勉縣的張衝,一年365天,幾乎有300天的時間紮根勉縣,那裡已成為張衝的第二個家鄉。不過,上天似乎跟張衝開了個「玩笑」。全部接手這批貨物總共花了40多萬,但是由於接手時,一些產品就臨近保質期,為了保證質量,張衝只能選擇低於收購價銷售,一來一去,不僅錢沒賺到,反而倒貼了二十萬塊錢。
「我是17年去到勉縣的,當時看到他們那邊情況,感覺像自己小時候的生活狀態。」當時,原本就在海門經營農副產品加工的張衝,內心萌發出一個「衝動」的想法。2018年3月,由兩地政府牽頭,江蘇璽糧公司投資5000萬元的有機農業項目在勉縣籤約,成立了陝西璽糧綠色農業有限公司。
從接受展會未售完的商品到真正落戶勉縣,回憶起種種經歷,張衝告訴記者:「看到貧困戶不容易,辛辛苦苦種了好多東西,但都是小家小戶的,單獨進入市場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我想不如在當地投資建廠,一來可以解決當地的小農戶銷路的難題,二來也是響應政府號召,支持扶貧。」
電話裡,張衝說得很輕鬆,但是面對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勉縣,我們可以感覺到,張衝剋服萬難的不易,但是無論如何,作為海門第一批帶頭扶貧的本土企業家,他還是做出了自己覺得正確的選擇。
03
即便虧本也要咬牙堅持
「從決定接手那一批滯銷的農貨開始,我就準備好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張衝說。為了拓寬勉縣農副產品的銷售渠道,在市區嘉陵江路與南海路的交界處,張衝開了家名為璽糧海勉合作-農特產品(海門)展銷中心,專門銷售從勉縣收購的農特產品。
因張衝長時間在勉縣的緣故,目前這家經銷店由老婆崔琪打理,今天,我們特意來店裡一看究竟。
臨近中秋,店裡有些忙碌,工人們正在往小貨車上搬運需要配送的貨物。「現在打包的東西是送到學校的,大概有一百多袋大米以及配套的油、黑木耳、香菇、紅棗等等。」
老闆娘崔琪一邊清點著貨物,一邊告訴我們。只見整個店裡堆滿了大米在內的各類農副產品,包裝袋上都印著:支援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和消費扶貧、尋味陝西的字樣,其中將海門和勉縣間用一隻緊握著的紅手作為logo圖標,象徵海勉人民永遠手牽手、心連心,共富裕的信念。
崔琪告訴我們:「這次要特別感謝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要求全市各級機關、單位一起消費扶貧,替我們解決了銷售難題。」
前兩天,區委陳勇書記微服私訪,來到展銷中心,仔細看了從勉縣運過來的農副產品後,自掏腰包購買了農副產品,鼓勵張衝夫妻繼續將扶貧產業辦下去,讓夫妻倆感到了莫大的慰藉和溫暖。
短期的銷路難題解決了,但想長期經營發展,不把產品真正融入市場,進入百姓視野,則不能稱之為一條通暢的道路。崔琪告訴我們:「就目前而言,我們幾乎是不賺錢在做這個生意,今年受疫情影響,今年產量低,拿貨價就上漲,本來農副產品就是薄利多銷,現在算下來,其實就是在虧本做,但沒辦法,我老公他就是這樣固執的人,我只能說服自己,寧願虧本,也要做。」
作為妻子的崔琪,儘管知道沒有利潤可言,但還是默默支持著丈夫的選擇。
當晚9點,來自勉縣的又一車農副產品運抵海門,原本不需要親自驗收的崔琪放心不下,還是趕來查看貨物。開了四天四夜,安全抵達海門,整車貨物完好無損,她也鬆了口氣。貨車車頭掛著一張寫著:「蘇陝情 海勉情」的橫幅,讓現場的記者不禁動容。
從走上這條道路開始,夫妻倆人雖身處異地,但勁往一處使,起早貪黑,「明天一大早,就又要開始配送了,也不知道他那邊最近收貨收得怎麼樣了。」妻子崔琪想到了丈夫在勉縣一個人的不易,眼前的辛苦,不禁淚溼了眼角。
04
從來不欠老百姓的錢
採訪中,張衝告訴我們:「我們的產品都是挨家挨戶去收的,很多員工都是早上出去,半夜才回來,因為這裡都是山路,很多地方車開不上去,只能走上去,這樣一來一回,大半時間都在路上了,之前很多時候都是我跟他們一起去的,只有自己去了解了,才能真正懂需要什麼樣的貨。」
在他心裡,勉縣的變革,要讓每一戶受益的農戶切身感受到,讓改變在每一個微觀過程裡發生。
每一次農副產品收購,背後都有動人的故事,張衝他們為大山深處帶來收入、帶來思想、帶來希望,改變了一個又一個家庭的命運。
對於之前沒有走過山路的他來說,這兩年下來,似乎把前半生沒有走過的路都補上了。
雖是扶貧,但張衝同樣也是一名商人,來到勉縣以後,他似乎又不像是一名商人。電話裡,他也告訴了我們他的苦楚:「我們跟農戶做生意,都是現金,錢貨兩清的,因為很多都是墊資的,賣出去的貨又都是籤帳的,回款慢,其中流動資金很多,目前還有400多萬的帳單,回款才回了幾十萬。」
從不拖欠老百姓的錢,是張衝的原則,「我們是來扶貧的,怎麼還能欠老百姓的錢呢。」雖然沒有見到張衝本人,但是從電話裡,我們能夠感覺到這位敢想敢做的海門漢子,其實是有多麼的不易。
05
唯有熱愛才能圓夢
「但是我們的產品是真的好,一個是它在高海拔地區生長的,在秦嶺和巴山中間,沒有汙染,老百姓種出來的東西,在氣溫低的情況下,生長周期長,質量更好;再加上勉縣是一個純農業的縣,真正的做到了零汙染。」電話裡,張衝一口氣把產品的特性告訴了我們。
我們能夠感受到,沒有親自去過勉縣,沒有對勉縣有著真正熱愛的人,是不可能說出這樣的話來。
起初,張衝去勉縣投資,家裡人是積極反對的,作為一個50多歲的人來說,那麼折騰幹嘛呢。家裡人的不理解,並沒有讓張衝選擇放棄,而是帶著家人來到勉縣,親自來到了農戶家中以後,家裡人從反對到支持。「這件事總歸需要有人來做的。」張衝平靜地說道。
從溝通中,我們了解到,張衝對於產品質量的要求是出其的高,並沒有因為扶貧,而影響了他的判斷。「對於從農戶手中收回來的貨,首先進行第一道化驗,然後經過多批次的抽檢,確保產品可靠,保證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大於天,是張衝興辦企業的原則,任何時候都不能馬虎。
談到規劃,張衝自己心中有著一張明確的計劃表。目前,張衝的農特產正在申請各類經營許可證,準備後續進入商超,讓勉縣人民的產品真正的走上市場。同時,在網際網路時代,不僅要有線下銷售,線上銷售也尤為重要,在京東,張衝的勉縣土特產店已經上線,近期,在天貓也會入駐,同時銷售,所有的貨源地都從勉縣本地發出,確保質量可靠。
張衝告訴我們:「在海門,有一個江海商城的線上購物平臺,我們也早已入駐。」多管齊下,齊頭並進,我們相信,勉縣的農特產品總有一天會真正進入大眾的視野,未來可期。
共同富裕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正是像張衝這樣的海門人把精準扶貧、共同富裕融入血脈裡、落到言行中,尋找到了闊步前進的自信和動力。他們給勉縣帶來的不僅是經濟收入,更是一種精神,他們的風範、品格、胸懷,必將整整影響勉縣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