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筆可以算是一種人們最熟悉、使用最廣泛的書寫、繪畫用工具,而且它的歷史也比較悠久,距今已有400多年。相信很多人接觸到的第一隻筆,就是鉛筆。小時候,當我們開始使用鉛筆時,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困惑,鉛筆的「鉛芯」是如何放入筆桿的?難道它天生就長在筆桿中?
在削鉛筆之前,我們可以先觀察一下一支全新的鉛筆,木製的筆桿似乎就是一塊實心的木棒。這不得不讓我們突發奇想,如果「鉛芯」不是天生長在筆桿中的,那麼鉛筆的製造者一定是在木頭筆桿中間鑽了一個洞,然後再插入一根鉛棒製成的。
你猜的沒錯!早期的鉛筆都是用這種方式製造的。但是今天,大多數的木製鉛筆在批量生產過程中則採用了更先進、更高效的辦法。
在我們詳細說明如何將鉛筆芯放入筆桿之前,首先需要澄清一個事實:鉛筆芯根本不是鉛。它是由磨細的石墨和粘土混合而成,再與水混合,最後在高溫下壓成細棒(鉛筆芯)。我們之所以習慣的稱之為「鉛」,是因為最早發現石墨的英國人,誤以為他們已經發現了鉛。
根據歷史資料記載,16世紀中期,一場猛烈的暴風雨掀翻了英格蘭巴羅代爾的幾棵樹,暴露出了大量的黑色物質的沉積物,這些物質最初被人們認為是鉛。直到200多年後,一位英國科學家才發現這種物質實際上不是鉛,而是一種碳。這種物質被命名為石墨,以希臘語單詞「to write」(書寫)的意思命名,因為人們就是這樣使用這種物質的。
早期的鉛筆是今天標準模型的粗糙版本。第一支鉛筆只是一塊石墨,木匠和工匠用來做標記,而不會損傷被標記的材料。隨後,就演變成了一塊包裹在羊皮裡的石墨塊,再演變成一支用繩子包裹的石墨鉛筆,這是第一支有棒狀石墨芯的鉛筆。使用這種鉛筆書寫的時候,要隨著石墨的消耗,不斷解開纏繞著石墨芯的繩子。
鉛筆演化的下一個重大飛躍,是人們將一根雪松棒子掏空,在掏空的洞裡插入一根石墨。這一思路,通常被認為是義大利人的主意。很快,英國人學到了這個思路,而且大大簡化了製造過程。他們不再掏空整根木棒,而是簡單地在木棒上切出一個凹槽,插入一塊石墨並將其與凹槽頂部分開。最後,他們在上面粘上一小塊木板,包住石墨。
後來,一名美國木匠將鉛筆的製造流程進一步標準化。他將木材切割成5至18釐米長的標準細木條,並在細木條中間切出一條剛好適合鉛筆芯的凹槽,將鉛筆芯放入槽內,再把兩根木條對緊、粘合,製成鉛筆。
如今,大多數木製鉛筆都是用大塊雪松木切成板條大批量生產的。一臺機器在板條上切出8條凹槽,深度只有石墨泥棒(鉛筆芯)厚度的一半,然後在這些凹槽裡裝上石墨泥棒。一旦石墨泥棒安裝到位,第二個切好凹槽的板條將與其對緊、粘合。等到膠水幹了之後,板條被送入切割機,切割機會把木材切割成各種形狀,並將板條分為八支獨立的鉛筆。兩個板條粘合處的接縫,會用砂紙打磨光滑,然後為鉛筆上塗上幾層油漆。最終,使鉛筆看起來像一個精緻、堅固的整體結構。
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每年生產超過140億支鉛筆,連接起來足夠繞地球62圈。這堆鉛筆包括了各種各樣的樣式和粗細,如果你仔細分辨,還會發現鉛筆的書寫顏色也有深有淺。一般來說,鉛筆側面的字母數字標識會告訴你詳細的信息,字母「H」表示硬質鉛筆,「B」表示軟質鉛筆,「HB」表示軟硬適中的鉛筆,「F」表示硬度在HB和H之間的鉛筆。而「H」前面的數字越大,表示它的鉛芯越硬,書寫顏色越淡。「B」前面的數字越大,表示鉛芯越軟,書寫顏色則越黑。
如果朋友們喜歡,敬請關注「知新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