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蟲
雌蟲體長21~26mm,翅展70~75mm。觸角雙櫛狀,櫛齒棕黃色。足脛節和蹌節有黑褐色斑,其餘為灰白色。腹部灰白色。前翅灰白色上稀有黑褐色小鱗點;亞基線黑色不甚清晰;外線黑色,端線和亞端線黑褐色;緣毛白色。後翅自色。
幼蟲
末齡幼蟲體長45~48mm,胸寬8~9mm。頭部和足黃自色,身灰自或灰綠色。體被灰黃自、檸檬黃或黃黑色混雜的絨毛,絨毛長短不一。第一至第四腹節背面中央各有一黃白色的毛束;第一、二腹節背面節間有一深黑色大斑;第八腹節背面中央有一束帶小刺長毛,檸檬黃色。
蛹
雌蛹體長約19mm;雄蛹體長14~15mm。初蛹為淡自色,後漸變成黃褐色;頭、胸背面和中胸小盾片上的剛毛較濃密,深黃褐色;翅芽末端不伸至第四腹節後緣;腹部第四至第七節的腹面為淡黃色,第八至第十節背面剛毛較長,灰白色。
繭
長60~65mm、寬30~50mm,黃白色,絲輕薄鬆散,並覆有幼蟲體毛。
危害症狀
以幼蟲取食葉片,常造成葉片缺刻,影響植株正常生長,亦可危害花器,影響荔枝產量。
大茸毒蛾危害狀
在廣西南寧地區一年於3~12月均發現有幼蟲取食危害。幼蟲三齡前喜群居生活,三齡後分散活動並取食轉綠後的葉片;老熟幼蟲在寄主植物上吐絲粘連葉片和絨毛,在其中化蛹。
參照荔枝茸毒蛾的防治方法。
荔枝茸毒蛾的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
燈光誘殺。3月下旬至4月中旬,設置黑光燈誘殺越冬代雄成蟲。
生物防治
保護和利用天敵。該蟲大發生期間,天敵寄生率通常可達50%以上,可採繭存放養蟲籠中,待寄生天敵羽化飛出,再加以利用。
藥劑防治
參照雙線盜毒蛾防治方法。
雙線盜毒蛾藥劑防治方法:
藥劑防治
對於零星發生的果園,可利用雙線盜毒蛾低齡幼蟲的群居性進行防治。對於發生比較普遍的果園則要全面噴霧。較好的藥有:2.5%高效氯氟氰菊酷乳油1000~1500倍液、5%高效氯氰菊酷1000~1500倍液、20 %氯蟲苯甲酞胺懸浮劑2000倍液、每克含100億個抱子Bt製劑800倍液、2%甲氨基阿維菌素乳油1500~2000倍液。
來源:陳炳旭主編《荔枝龍眼害蟲識別及防治圖冊》
陳炳旭
國家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蟲害防控崗位科學家,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果樹害蟲防控研究室主任,主要從事南方果樹、旱地作物及園藝作物的主要害蟲發生規律及防控技術研究工作。
病蟲害防治 | 間三葉尺蛾
病蟲害防治 | 粗脛翠尺蛾
病蟲害防治 | 大造橋蟲
病蟲害防治 | 波紋黃尺蛾
歡迎各公眾號轉載,版式設計屬於原創,轉載請聯繫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