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謝璐
日前,在長沙市望城區銅官循環經濟工業基地的白楊路項目現場,記者見到了彭國祥,他挽起袖子,腳踏膠鞋,正在指揮檢查清表、清淤等工作,略顯黝黑的皮膚印證了其多年從事項目建設的艱辛和履歷。
今年37歲的彭國祥畢業於湖南省輕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工民建專業,後又通過自考獲得水利港航工程專業學士學位,有著紮實的工程專業知識,曾在望城水利部門工作了15個年頭,於2016年調任銅官循環經濟工業基地管委會副主任,負責基礎設施建設等。無論在哪個部門,他所負責的項目都與民生福祉息息相關。
「我是在祖輩為農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從小便吃苦耐勞慣了,我十分珍惜現在的工作崗位。」也許正是如此,這名憨漢子在工作中有種超乎常人的拼勁,在他的人生字典裡,壓根沒有「慢慢來」,只有「動起來、緊起來、快起來」,「項目早一天完工,百姓便早一天獲得安寧、享受便捷。」
2013年早春,溈水河壩工程作為望城半島水利風景區的關鍵節點,被升級為當時的區「一號工程」來實施,導流明渠必須在4月汛期來臨前完成建設,工期非常緊,傳統的工程方案亟須改良。為此,時任工程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的彭國祥多方查閱資料,每晚與技術人員研討至深夜一兩點,吃飯、睡覺都在思考良方。
最終,他採用「模袋混凝土護坡」代替傳統護坡,即在護坡上鋪設纖維袋,再往袋中澆灌混凝土。按傳統方法,混凝土幹透需要28天,而採取此方法包裹住混凝土,無須幹透,3到5天即可過水,大大節省了工期。
工程建設過程中,難免遇到一些涉及百姓利益的問題,每當這時,他都想百姓之所想,努力多方協調,妥善解決。溈水河壩工程中,建設下遊圍堰需要佔用一個江心洲,而這個洲由於歷史原因,分屬於兩個村,由此導致了補償矛盾。彭國祥主動接下這個「燙手山芋」,一方面跑圖書館查閱文獻資料、走訪當地老人了解歷史成因,另一方面與國土、徵地辦、鄉鎮等部門溝通,聯合商討解決方案。
「那段時間,我白天開會研討,晚上挨家挨戶做群眾工作,工作辛苦,但也很充實。」彭國祥笑著回憶,「有天晚上,我居然說夢話,問『河這邊有沒有涉及到勝利村』,把我老婆嚇壞了。」實際上,據彭國祥的妻子回憶,他還說過許多這類夢話,比如「閘門和啟閉機要上網招標吧!」「你今天報回了多少地?」等等。果真是日有所「拼」、夜有所夢。
不懈奮鬥換來的成果令人欣慰:在彭國祥的推動和調度下,2013年完工的高裕垸防洪工程從根本上解決了城區防洪問題,又美化了沿線環境;2014年溈水水閘實現了「一閘控兩河」,以該水閘為載體的望城半島水利風景區獲評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勝利垸(湘江綜合樞紐-白馬巷)防洪及道路工程對勝利垸城市防洪圈閉合、區內道路路網完善具有重要意義;銅官港口運輸通道的拓寬讓年吞吐量60萬噸的長沙港銅官港區順利開建,為望城的通江達海奠定了堅實基礎。他也曾兩度被評為長沙市水利建設先進個人,在全國水利普查中被評為全省先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