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遠徵結婚後不久就和妻子梁丹妮商量好了做丁克,然而,在他40歲的時候卻後悔了,覺得還是有個孩子好。
於是,梁丹妮偷偷到醫院做了孕前檢查。沒想到她的身體狀況很好,大夫也鼓勵她說「可以生」。
梁丹妮把檢查結果告訴馮遠徵,馮遠徵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卻還是決定不要孩子。
原因就是,梁丹妮比馮遠徵大8歲,將近50歲再生孩子,馮遠徵覺得風險太大了,如果出了什麼意外他無法承受。
如今,馮遠徵和梁丹妮依然沒有子女,雖然二人一直十分恩愛,但馮遠徵曾經坦言這是他人生中的一個遺憾。
著名作家王小波在《黃金時代》這本書中寫道:如今是自由的黃金時代,我們不能選擇怎麼生怎麼死,但我們可以決定怎麼愛怎麼活。
這自然也包括了生兒育女這件事。
所以,儘管「多子多福」是我國的傳統生育觀念,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現如今很多夫妻都選擇只要一個孩子,甚至是不要孩子做了丁克。
然而,人的想法總是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發生變化。也許在最開始,你會覺得自己做丁克的意志非常堅定,但誰也無法保證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想法不會改變。
就像馮遠徵,他也曾經後悔過,但是已經錯過了最佳生育年齡,便只能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這個遺憾。
還有著名主持人康輝,他也是在年輕的時候與妻子決定做丁克的。雖然他的父母一直明確表示反對,但依然沒能改變康輝的決定。
直到父母離世之後,康輝才深感愧疚地說:「讓兩位老人帶著遺憾而走,是非常殘忍的一件事情。如果能夠再重新來一次,我一定會早點要孩子。」
然而,很多事情是不可能重來的,因為時間不會倒流,一旦錯過就是永遠。所以,在我們做出決定之前,一定要想清楚,不要等到年齡不允許了再追悔莫及。
其實,大多數選擇丁克的人都是因為擔心自己無法承擔為人父母的責任,無法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或者擔心自己的教育不當會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
然而在孩子的心中,最重要的並不是住大房子,有無數的玩具和吃不完的糖果巧克力,而是有一個溫暖的家,有爸爸媽媽的陪伴關心,有情感交流,有歡聲笑語。
網絡上有一句話很流行:做律師要拿律師資格證,開車必須要有駕照,做老師也要考取教師資格證,唯有做父母不需要資格證,卻要做一輩子。
所以,每一個父母都是在養育孩子的同時不斷學習,並修煉自己。
馬伊琍在節目中曾說過一段話:「我覺得孩子真的是天使,她是在天上看到你有問題,所以下到凡間來幫助你的。我很感謝我的孩子,我覺得她讓我經歷了人生的第二次成長。」
所以,生兒育女不僅是一份心靈上的寄託與享受親情的溫暖,也是為了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更是自己人生路上的一次歷練。
當然,不管你是選擇兒孫繞膝其樂融融,還是喜歡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只要此生無悔便足矣。
———————
關注作者:宛若煙沙
看萬家燈火,聽悲歡離合,品人生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