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今天的話題討論之前,社長先來講一個你一定聽過的故事:
是的,聽過一百次了。
很熟悉的故事是吧。這個故事其實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儘管警察和醫生不停在微博、網站和報紙等各種媒體進行闢謠,它依然不斷翻新,繼續流傳下去,不少人也對其深信不疑。
如果我們較真一下,在網上搜索相關信息,會發現這個故事有多達上百種版本,遍布世界各地,幾乎所有國家的所有城市都發生過類似的案件,而且已經有差不多半個世紀的歷史。社長真的要感慨一下,如果這個故事是真的,那背後的所謂販賣人體器官的組織該是有多深的背景和多強大的實力啊!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在幾十年的歲月裡在全球犯案,而且至今未被任何國家的執法機關捕獲到任何一名成員。
其實上述的故事就一段典型的「都市傳說」。
都市傳說的前身和起源,是各個國家和民族自古就有的「民間怪談」,也即古時候民間各種流傳的鬼故事,由於那個時候人類對世界的認知還處於蒙昧階段,民間怪談也是以靈異和超現實元素為主。
進入現代以後,唯物主義思想漸漸普及和深入人心,大部分人都不再相信鬼神的存在,但是相應的「民間怪談」並未消失,而是由以靈異和超現實為主發展演變為以各種社會現象與犯罪記錄為主,有些本來是真實發生的事件,其原型在民眾的傳播中,人為加入了很多虛構和重新解讀,不斷被誇張誇大,直至成為一則源頭無法被追溯的「都市傳說」。
「都市傳說」(Urban Legends)這個概念最早由美國人Jan Harold Brunvand 在《消失的搭便車客:美國都市傳說及其含義》(The Vanishing Hitchhiker: American Urban Legends & Their Meanings)一書中提出,隨後廣為流傳。
一般而言,都市傳說是指被當作真實事件在人群中廣為流傳的現代虛構故事。它們通過人們在傳播中的添油加醋進化成無數版本,源頭已經無法追溯,使得這些故事看起來就像是憑空出現一樣。通常這些故事具備了一些真實且貼近生活的細節,包含有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的情節,而且充滿了恐怖、警示、以及一定的趣味性。
上世紀九十年代是都市傳說的高發期。由於當時全球都處於一種末世恐慌的情緒之中,世界各國都冒出了許多都市傳說。80後和大一些的90後應該還記得當時各種流傳的「千年蟲」,以及各種知名不知名宗教對99年世界末日的所謂「預言」。80年代末90年代初還產生了大量關於世界末日的影視遊戲作品。
都市傳說很多時候有點類似我們俗稱的謠言、傳聞、八卦等,但又有一些比較明顯的區別,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都市傳說要是一個故事,而大部分謠言八卦只是一段簡單的陳述,是不能被稱作都市傳說的。舉個例子,前幾年福島核輻射洩漏的時候,民間盛傳「食用鹽可以防核輻射」。這只是個謠言,但如果在流傳過程中變成如下這樣:
這條謠言被賦予了充足的故事性,就轉化成一個都市傳說了。
此外,都市傳說還必須有兼容性,也就是不能涉及到具體的人或事,而是替換成誰都可以。還是上述例子,如果直接說是XXX的經歷,指向了某個具體的人,那就只是一則傳聞謠言,並不是都市傳說。
最後,都市傳說要在一定範圍內口口相傳,不達到一定的規模也不能稱為都市傳說。
都市傳說的一大特性就是對一些真實可能發生的事件進行誇大,往往為了便於傳播而附加恐怖要素,能夠滿足絕大多數人的獵奇心理。
比如,在聚會場合,常常會有那麼一兩個人喜歡講一些被誇大的事情,好讓自己成為聚會的話題中心。這些事情大多源自有著豐富經歷的本人或者親戚朋友的真實體驗,但是為了使事件更具故事性性,講述者本人會添加許多額外的元素。而被吸引的聽眾到了其他聚會場合,也會出於同樣的心理訴求(渴望成為人群關注焦點),在原故事的基礎上再進行重構和解讀,額外添加更多的元素。久而久之,這些原本部分真實甚至完全真實的事件在傳播多次之後,就變成了一個個都市傳說,而其中尤以靈異、恐怖類的故事傳播幅度最廣、傳播速度最快。
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則流傳在計程車司機之中的都市傳說:
上述的故事,社長我自己就看到過數十種版本,前一段看的小說《宜昌鬼事》裡也有類似的橋段。這個都市傳說幾乎流傳在全世界各個角落。其中可考的最早的一個版本來自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
對比一下,你會發現前面那個故事完全就是美國六十年代流傳的故事的「本地漢化」版本,很多元素都得到了本地化改造。比如中國沒有搭便車的風俗,就變成了計程車,而其中的墓園變成了各地的火葬場。
在流傳的過程中,都市傳說會根據聽眾及轉述者自身的文化背景而發生變化,從而提升可信度,讓人覺得故事就發生在身邊。比如說,如果你要在聚會上講這個故事,用「在六十年代的德克薩斯州……」開頭,肯定不如「我昨天打車時候聽司機師傅說……」這樣更能吸引人聽下去吧。
類似的還有很著名的都市傳說——「消失的蜜月新娘」,其可考的早期版本如下:
這個故事就比「鬼搭車」恐怖得多了。如果聽到一個靈異故事,聽眾至少還能安慰自己沒有鬼,而這個故事不存在任何靈異成分,甚至其內容也來基於現實中真實存在的一些惡劣犯罪行徑——人口拐賣,故意致殘孩童進行乞討等等。故事傳到中國,就有了下面這個「本地化」版本:
這種都市傳說的傳播速度極快,它充分利用了人們對於人口拐賣行徑的深惡痛絕以及恐懼心理,甚至由此引發對自己身邊親友的擔憂。絕大多數人都會在聽到這樣的「傳說」時迅速轉述。
都市傳說必須是模糊的。模糊才能產生不確定,不確定才能保證不會很快被揭穿。大部分都市傳說都是無法考證、難於證偽的。其中常使用的描述如「一對年輕的情侶」、「一個漂亮的女孩」、「在一天夜裡」等,都非常含糊。你無法指出它的錯誤,也無法證實故事沒發生過。正如老子所云:「夫為不詳,則天下莫能斥其偽。」
都市傳說總處於變異中。這些改變也許開始很細微,但流傳範圍廣了以後,往往會體現出劇烈變異。每位轉述者都是都市傳說無意識的作者,每次轉述都幫都市傳說豐富了細節添加了元素,協助它進化。還記得80後小時候的一部動畫《咕咚來了》麼?所有的動物在轉達「咕咚」這一信息時,都不自覺的添油加醋,最後咕咚被渲染成一隻奇異的怪物,讓整個森林陷入恐慌,這都算是一則「森林傳說」了。
都市傳說具有遺傳性,其敘述元素可能千變萬化,但故事的核心脈絡卻不輕易改變。核心脈絡是一篇都市傳說得以流傳開來的最根本原因,比如「巴黎新娘」到「上海女孩」,不管敘述元素如何變化,其核心脈絡是完全一致的。而這種核心脈絡才是促使故事一直流傳下去的根本原因:它在開始提供了一個和平的場所和一個神秘的消失,在結尾提供了一個極其驚悚的局面,並省略掉中間環節讓聽眾自己去想像,聽眾則會自行補充故事主人公在失蹤後的遭遇,進而被自己嚇到,這種恐怖感又促使聽眾去對故事進行二次傳播,於是故事得以繼續流傳。
都市傳說的傳播具有選擇性。每一則都市傳說在首次傳播時,聽眾會根據自身與故事的相關度進行選擇,與故事無關的聽眾會不怎麼關心,而與故事有關的聽眾則會迅速進行後續傳播。比如,還是「巴黎新娘」那個故事,同時被單身狗和有情侶的人聽到,後者肯定比前者的傳播欲望要大得多,至少他們會告知自己的伴侶,以提醒注意安全。
隨著網絡的誕生和發展,都市傳說的傳播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只要具有一定的煽動性,任何一個故事都能迅速得到傳播。人們在轉述的時候不再有意或無意地添加什麼,只是簡單的複製粘貼,甚至點擊「轉發」按鈕即可。
網絡提升了傳播的速度和廣度,但也在一定形式上限制了都市傳說的進化。然而與之相對應的是,網絡時代的都市傳說已經不再僅僅局限於一段文字,各種圖文並茂的多媒體形式也讓都市傳說獲得了新的呈現方式。
今天聊這個話題,是希望在這個四處都是謠言的網絡時代,大家能認清楚我們周圍所流傳的哪些是真實事件、哪些是都市傳說。我們完全可以將形形色色的都市傳說當成是獵奇向的文學作品,在能認清其真偽的前提下欣賞故事的腦洞,畢竟不少都市傳說的產生並不是為了散播謠言,而是為了滿足娛樂需求,其故事本身還是很精彩的。但是,在轉發和分享那些離奇的故事的時候,我們至少可以加一句「以上是一則都市傳說,僅供娛樂」。
1979年開始在日本興起的都市傳說。主角是一個留長髮、身穿大衣、包著圍巾的女子,她會突然出現在孩子的身邊,拉開圍巾,露出一張恐怖的、被撕裂的大嘴問:「我美麗麼?」有人甚至稱她會吃掉孩子。八十年代,裂口女傳說曾在日本中小學造成巨大恐慌,甚至導致警方介入和停課。很多日本動漫影視作品中都有裂口女的描寫,被傳播到世界各地。類似的角色還有廁所的花子和電視裡的貞子,後者簡直是日系恐怖電影的代言人了。
《裂口女》電影海報
1935年,《紐約時報》的一則消息說,有人在城市的下水道裡捉到一條鱷魚,此事鬧得人心惶惶。據稱鱷魚可能是紐約某個家庭的寵物,某些前衛人士喜歡餵養小鱷魚,但鱷魚長大後他們不想繼續餵養,就乾脆扔到馬桶裡一衝了之。但有的鱷魚並未死亡,而是在下水道裡繼續長大。在紐約下水道公司對地下管道全面清理之後,恐慌才慢慢消除。
但是到了六十年代,該傳說再次興起,並一直延續至今,鱷魚更被描繪成白色甚至各種變異形象、無比兇猛。除紐約之外,世界各地的大城市都有類似的都市傳說,《魔獸世界》中暴風城運河內那隻精英怪「下水道的鱷魚」就是這則都市傳說的彩蛋。
起源於六十年代一個美國老太太的故事。傳說在一個雨天裡,她帶著自己的小狗出去散步,結果小狗被淋溼了,於是這個糊塗的老太太就把小狗放進微波爐裡烤,想藉此將狗毛烘乾。
然後,這個都市傳說就從「過失」變成了「故意」,每年世界各地都有新聞報導稱有人故意把各種寵物放進微波爐裡……
原標題:都市傳說的前世今生(那些你經常聽到的謠言故事)
本文首發微信公眾號非正常文化研習社(微信號:uccu_uccu),由作者授權十五言公眾號發布,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往期精彩文章推薦
戳「閱讀原文」,有作者的更多文章!
關於十五言
原創寫作者的聚集地,讓知識更有文藝範兒。我們愛美好、怪異或獨特的東西,愛推敲細節,歷史,道理,事物之間的聯繫,我們歡迎一切擁有同樣愛好的人,用文字記錄下思想的印跡。